APP下载

逍遥游中哲学思想

2016-12-06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3期
关键词:庄子境界精神

伏 亮

(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逍遥游中哲学思想

伏 亮

(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作为庄子的思想体系的代表,《逍遥游》的地位类似于《论语》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的地位,《逍遥游》几乎代表着庄子思想的最高理想,同时,也是庄子自由精神的最高境界,在现当代,人们对于自己思想的宣传大肆的标榜所谓的自由、民主你,却不知在几千年前的中国,伟大的庄子已经对于“自由”作出最彻底的解释,本文就庄子的《逍遥游》为例,简要的解析庄子的自由思想。

《逍遥游》;自由;哲学

从古到今,对于《逍遥游》的赏析和解读就非常多,一般认为《逍遥游》从存在、境界及其证明三个方面论述自由。具体来说,文章的布局开篇利用几对动物的对比,如鲲与鹏、蜩与学鸠,认为他们皆“有所待”,也就是有所凭借的意思。第一个层面通过逍遥思想的小大别来判别人或事物受物质形体束缚下的相对自由,这一层面的意思到“此小大之辨也”为止,借鲲鹏游弋与翱翔以及鲲鹏与蜩鸠的对比来描绘逍遥的物象、逍遥的小大之别以及逍遥受形体束缚表现出来的相对幸福。受形体束缚的相对逍遥是算不上逍遥的极致的,真正的精神领域的自由才是逍遥的最高境界。之后通过“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引出全篇的主旨,也就是《逍遥游》境界,也就是说,只有做到“圣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才能达到无所依恃,最终逍遥。最后论述有用与无用的辩证关系,第三个层面主要以一些小故事来阐述第二层面的思想,如“尧让天下于许由”、“藐姑射之山的神人”、“惠子忧瓠落无所容”、“置大本之木于广漠之野”等等。这些可以说是对第二层思想的推衍和证明。

通过文章可以看出,最后一段是庄子与惠施之间的一场辩论,余整体文章的关系不是很大,但庄子为了给自己进行辩论,将这一段放在这里。在这段中,庄子的好友惠施认为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他用大瓠与樗的比喻来反驳庄子。然而庄子说,有用还是无用,不在于大小,而在于如何运用。庄子的思想的前瞻性和新颖性,从这里可以看出。《逍遥游》在文学、历史、哲学等各个方面都有很高的地位,这里就以《逍遥游》为切入点,研究庄子的哲学思想。

1 逍遥的词源

所谓“逍遥”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中。所谓:“河上乎逍遥”①。但最早《诗经》中只用消摇。此二字是《字林》所加。②后来在《庄子·逍遥游注》黄几复云:逍者,消也。如阳动冰消,虽耗也,不竭其本。遥者,摇也。如舟行水摇,虽动也不伤其内。这些所谓的“逍遥”并不是庄子所崇奉的精神境界里的绝对自由,而有安闲自在之意。庄子的逍遥,并不是简单某种浮于表面的自由,而是一种自由境界的追求,是他人生的最高愿望。

2 《逍遥游》语意的理解

在《逍遥游》这篇文章中,包含着极为深刻的哲学原理。其中较为重要的几段是: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面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北海有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巨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背脊,不知道它有几千里,振翅飞翔起来,它的翅膀象挂在天空的云彩?这只鸟,海动时就将迁移而飞往南海。南海就是天的池。《齐谱》这部书,是记载怪异事物的。《齐谐》的记载说:“大鹏迁移到南海去的时候,翅膀在水面上拍击,激起的水浪达三千里远,然后趁着上升的巨大旋风飞上九万里的高空,离开北海用六个月的时间飞判南海才休息。象野马奔跑似的蒸腾的雾气,飞荡的尘土,都是生物用气息互相吹拂的结果。天的深蓝色,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因为它太远而没有尽头以致看不清楚呢?大鹏从高空往下看,也不过象人们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再说水聚积得不深,那末它负载大船就会浮力不足。倒一杯水在堂上低洼处,那末只有小草可以作为它的船;放只杯子在里面就会粘住,这是因为水浅船大的缘故。风聚积得不大,那末它负载巨大的翅膀就会升力不足。所以大鹏飞到九万里的高空,风就在下面了,然后才能乘风飞翔;背驮着青天,没有什么东西阻拦它,然后才能计划着向南飞。③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蝉和学鸠笑话它说:“我一下子起来就飞,碰上树木就停下来,有时候飞不到,便落在地上就是了,哪里用得着飞上九万里的高空再向南飞那样远呢?”到郊外去旅行的人只要带三顿饭,吃完三顿饭就回家,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外去旅行的人,头天晚上就要舂米做好干粮;到千里外去旅行的人,要用三个月积聚干粮。这两只飞虫又懂得什么呢?④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占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平!

知识少的比不上知识多的,年寿短的比不上年寿长的。根据什么知道这些是如此的呢?朝生暮死的菌类不知道一个月有开头一天和最后一天,蟪蛄不知道一年有春季和秋季,这是寿命短的。楚国南部生长一种叫冥灵的树,把一千年当作一年。古代有一种叫大椿的树把一万六千年当作一年。彭祖只活了八百岁,可是现在却以长寿而特别闻名,一般人谈到长寿,就举彭祖去相比,这不是很可悲吗!⑤

3 对《逍遥游》两个层面思想的分析

3.1 相对逍遥

《逍遥游》开篇就是“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这样优美的语言文字显现了广阔的意境和空旷的空间,庄子利用夸张的写作手法写出了即使是如此气势恢宏、张开翅膀遮天蔽日的大鹏,他的自由也是被外物所束缚的。王夫之在其《庄子解》中把“逍遥游”看作是一种不局限于个人心灵认识偏见的感物方式,并把达到“逍遥游”的方式归纳为“无待”:“无待者,不待物以立己,不待事以立功,不待实以立名”。但即使是气势如此之盛的的大鹏,也是受到了自然物质条件的束缚,受水和大风的制约,不能算作逍遥的极致,只能算作相对的逍遥。这是庄子逍遥游的第一层境界,即“有待的自由”。

同时依据有些学者的意向,庄子的“鲲”、“南方”、“北方”等意向都是有其自己的意义的,所谓“鲲”,就是+庄子异化出来的带着庞大翅膀的鱼,而“北冥”,则是指代表“阴”的北方,在北方,不仅阴冷,而且闭塞停滞,因此,这个“鲲”就去探求代表“阳”的“南方”,这也和庄子寻求自由的思想有契合之处。另外,庄子认为,追求自由,即受到形体的的影响,又受到外界客观条件的影响,如“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也就是説蝉和学鸠笑话它说:“我一下子起来就飞,碰上树木就停下来,有时候飞不到,便落在地上就是了,哪里用得着飞上九万里的高空再向南飞那样远呢?”到郊外去旅行的人只要带三顿饭,吃完三顿饭就回家,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外去旅行的人,头天晚上就要舂米做好干粮;到千里外去旅行的人,要用三个月积聚干粮。这两只飞虫又懂得什么呢?逍遥游篇幅不长,之后的几段,他通过水与舟、蜩与学鸠的比喻,说明了它们的可怜和可笑,从而也有力地说明了作者所要表达的“小知不及大知”的道理。下文的朝菌、蛄与冥灵(大乌龟)、大椿的比喻,长寿者彭祖与众人的比喻等,自然就说明了“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作者作了这一系列的比喻,是为了说明:这些人和物之间小大之辨十分明显,但都毫无例外地没能达到超脱一切的“逍遥游”的境界。

3.2 绝对逍遥

《逍遥游》的篇幅比较短,因此拒了许多的例子后,庄子就开始提出自己的观念,他通过“列御寇御风而行”的寓言来提出他的绝对逍遥的思想。即倡导“大知(智)”,“无所可用,安所困若哉!”要突破世俗的权、势、功、名、利、禄、物、我、生、死等的束缚,顺应自然,使精神达到无记挂、无阻碍的“逍遥自在”,乃至“无己”即“物我两忘”。在这里“无己”就是忘掉自己、不计生死、超越自我、物我两忘;“无功”就是不讲功名利禄,不一味地追求外物,只要能维持基本的生存就可以了;“无名”就是忘记荣辱得失,褒贬由人。庄子所说的绝对自由,是顺应自然规律,并且把握自认规律变化的规律,在这样的前提下的绝对的精神自由。而且庄子认为,人只能通过精神的修养,即无知无欲,保持恬淡宁静的心境,体认人与“道”、人与宇宙万物的一体,这样才可以获得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庄子追求的绝对自由──无待、无累、无患的“逍遥”。这是一种理想中的个人自由自在的存在。庄子认为,这样的人也就是“无待”的“至人”“神人”“圣人”。这是庄子的理想人格,是人摆脱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桎梏之后一种精神上达到绝对自由的状态。

4 逍遥游思想的意义

庄子的逍遥游所体现出的精神,杜宇生活在现代的人有很大的启示,庄子的《逍遥游》为人们提供了心灵的港湾,给了人们处物质以外精神的安慰。庄子的实践方法和人生理论无不在启发人们开拓人生、思考人生、追求人生更高的境界。对人们拓展、视野开阔胸襟都有利,使人们在顺逆境中都有良好的心态。简单来说,就是在目前追求真正的精神上的自由,在目前还没有这种条件的时候,在不损害别人利益的前提下,做自己。不要过多的被现实、客观条件所限制。

注解:

① 《诗经》(郑风),中华书局,2006年第1版,第10页。

③ 金涛:老子庄子典藏本,外文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163页,2014年.

④ 金涛:老子庄子典藏本,外文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163页,2014年.

⑤ 金涛:老子庄子典藏本,外文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164页,2014年.

[1] 金涛.老子庄子典藏本[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

[2] 周海春.《逍遥游》:一种人生价值论的阐释[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3] 陆玉胜.庄子的道与逍遥游[J].国学研究,2011年第11期.

[4] 徐申.重读逍遥游[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伏亮(1991-),女,汉族,甘肃甘南,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中国哲学。

B223.1

A

1672-5832(2016)01-0236-02

猜你喜欢

庄子境界精神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品“境界”
拿出精神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五)
慎独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