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藏民族传统文化与西藏新文化构建的几点思考

2016-12-06王姣姣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3期
关键词:藏传佛教西藏民族

王姣姣

(西藏民族大学 陕西 咸阳 712000)

论藏民族传统文化与西藏新文化构建的几点思考

王姣姣

(西藏民族大学 陕西 咸阳 712000)

随着西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文化越来越突出其文化的局限性,故笔者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分析,进而提出关于建设西藏新文化的几方面的思考。

西藏;传统文化;新文化

藏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全国五十多个民族中为数不多的独树一帜、历史悠久的文化体系。在中华文化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几百年来它一直支配着藏民族人民的民族情感与行为方式,同时对于整个藏民族社会的发展以及稳定产生过非常重大的影响。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人口流动性的不断增强,西藏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显得指日可待。然而深入骨髓的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人们思维方式的转变。值此之际,客观认识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对于新时期促进藏民族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1 藏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质

所谓传统文化,主要就是人类祖祖辈辈在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中创造的由知识、信仰、哲学、法律、道德、艺术、风俗习惯等组成的观念形态,是处于一定社会形态中的人直接或者间接、自觉或自发地为适应和改造自己生存的环境而进行的精神生产的结果。①

1.1 西藏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宗教文化

要了解一个民族文化的主体,首先我们应该从该民族的历史入手,在西藏的发展史中,始终贯穿如一的即是宗教.在西藏社会的原始末期和奴隶社会的中期,苯教就已经占据西藏传统文化的基础地位,在吐蕃时期佛教传入西藏,并一直受到统治者的支持,使得佛教得到极大的发展。在后来的一千多年来,西藏一直实行政教合一的体制,统治者将宗教意识融入到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科学、教育、绘画、雕塑、建筑、医学、天文、地理等各个方面,形成了以佛教为主体的藏传佛教文化,而这里所说的文化主体是指西藏传统文化中主文化与文化的主导方面,因为藏民族的传统文化中还包括许许多多的其他文化,例如:世俗文化、苯教文化、上层贵族文化、下层大众文化、外来文化等。

1.2 西藏传统文化属于伦理道德型文化

著名的佛教史研究专家吕瀓先生指出,佛教寻求人生的“真实”,这个“真实”并不是从知识和科学方面讲的真实,而是从伦理道德方面讲的所谓的“善”。②因此西藏传统文化在其本质上都是一种伦理道德型文化,这种倾向主要贯穿于佛教的教义思想之中,其中最基本的就是我们常说的“五戒”、“十善”、和“四摄”、“六度”、。“五戒”、“十善”、和“四摄”、“六度”既是佛教教义的基石,也是佛教佛教伦理思想的核心。“五戒”的第一戒即“不杀生”;第二戒是“不偷盗”;第三戒是“不邪淫”;第四戒是“不妄语”;第五戒是“不饮酒”;“十善”中的前四善其内容和“五戒”中的前四戒完全相同,即不再重复,第五善是“不两舌”;第六善是“不恶口”;第七善是“不绮语”;第八善是“不贪欲”.四摄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六度分别为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毁犯、忍辱度嗔痴、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般若度愚痴.最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佛教教义中堪称最能体现其伦理道德思想的教义即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伦理道德问题是佛教创立的出发点也是法轮初转的主题。③藏传佛教这种价值引导使人们将道德修养看的极其重要,从而大大加强了道德修养的作用。

2 西藏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与负面影响

传统文化是一个客观的概念,它是在一个民族发展过程中不断沿袭下来的代表每个历史时段思想意识形态的总结,因此传统文化本身即带有凝聚性与保守性的特点。凝聚性体现在它可以团结人民,共同努力奋斗,推动民族经济的发展;而保守性则表现在时代进步的速度总是远远大于人民思想意识的根新,因此保留在人们意识中的某些观念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态度。因此对于西藏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影响,我们需要客观的分析与评价。西藏传统文化与一切传统文化一样,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积极所在便是它的消极所在。“其精华所在,往往是其糟粕所在,其功勋所在,往往是其罪业所在,其强力所在,往往是其阻力所在,因此,如何解决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这实在是一个极难做出合理取舍的复杂的二律背反”。④

西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具有现代价值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民族性格

一方面藏民族族有着更为乐观、开朗的性格特征。老一辈藏学家于式玉曾说:“藏人的性情一般都是和蔼而天真,属于乐天派民族”,“因为他们乐天,所以无论他们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如急雨来临、雪花乱飞,一般人遇到都叫苦不迭,在他们都视若无物,处之泰然。工作的时候,普通人觉得劳苦不胜的,他们也多半在游戏状态中把它完成,在四五月间种庄稼的时候,或六七月间有土木建筑的时候,以及七八月份收割的时候,常见三无成群的妇女,一面工作,一面联声歌唱,这样一天天工作下来,绝看不出来丝毫的疲倦或者不高兴来”。⑤另一方面,藏民族有着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性格特征。因为艰苦的生活环境,藏民族需要不断面临来自大自然的考验,为了在这种严酷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来,他们养成了勤奋、耐劳、吃苦的精神,这在新时代藏民族进一步求得经济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

2.2 民族价值观

一方面,藏民族的价值观表现在反对贪婪。这种价值取向主要源于宗教思想的影响,藏传佛教认为人生苦的原因是贪、嗔、痴三毒,故极力反对贪婪的心态,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持藏民族淳朴的民风,但这在如今发展迅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未能正确认识藏传佛教“贪婪”的意义,将不利于民族财富的创造。另一方面重视道德的修养。藏传佛教在其本质上是关于伦理道德的文化,故藏民族历来有重视道德修养的特点,他们自觉虔心修佛,净化心灵,形成藏民族友善、和蔼、重情、诚实、报恩、怜悯弱者的本性,这是藏民族珍贵的精神财富。

2.3 民族智慧

藏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许多令人惊叹的成果,比如:文学、艺术、雕塑、建筑、绘画、工艺等。藏民族的唐卡艺术是中国民族绘画艺术的珍品,是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以及堪称一绝的酥油花更是让人叹为观止,医学方面的智慧主要集中在《四部医典》中,在高原病、心脑血管病等方面的防治具有独特功效,是祖国医学宝库中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藏民族的智慧还集中体现在藏传佛教义理中,它是藏民族关于人类本体论、认识论、宇宙生成论的探讨,具有丰富的哲学思想。例如:格鲁派思想中看重的缘起性空论,阐述了生灭无常的运动观,在“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去亦不来”中即能看出藏传佛教义理中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还有宗喀巴大师关于治修观的著述更是代表了藏传佛教辩证思维的最高水准,这些都能看出藏民族具有杰出的智慧。

西藏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宗教型、伦理型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固然有优秀的部分,但是也不可避免存在着缺陷,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起到阻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内倾封闭的文化趋势内倾式的文化特点是藏民族传统文化中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它不致力于改变外部环境,而是把心力倾注在“自我”上作深思内省,在这一点上它与汉民族的文化特点是一样的,因此缺乏了对外在客观自然的关注与把握,导致自然科学的匮乏。同时内倾式的文化心理与伦理性道德宗教思想相结合,人们过分追求宗教认同,从而失去个性,使得民族的创造意识与多元化的思维视角被覆盖,社会缺乏创造与改变的活力。

其二,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宗喀巴提出“人法二无我”,即人无我和法无我,是建立在缘起论基础之上的,人无我,是对由五蕴和合而成的人来说不能自己主宰自己;法无我,就因缘和合而成的法来说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这里不但否定了精神现象,彻底否定了人们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否定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⑥这在不断深化西藏市场经济机制管理的今天,是具有严重的阻碍作用,不利于藏民族对自我主观能动性的肯定,即在思想意识中形成不自觉地惰性。

其三,宗教影响过盛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对欧洲中世界文化作过如下评价:“中世纪是粗野的原始状态发展而来的……其结果正如一切原始发展阶段中的情形一样,僧侣们获得了知识教育的垄断地位,因而教育本身也渗透了神学的性质。政治和法律都掌握在僧侣手中,也和其他一切科学一样,成了神学的分枝,一切按照神学中通行的原则来处理。教会教条同时就是政治信条,圣经词句在各法庭中都有法律的效力。甚至在法学家已经形成一种阶层的时候,法学还久久处于神学控制之下。神学在知识活动的整个领域中的这种无上权威,是教会在当时封建制度里万流归宗的地位之必然结果”。⑦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欧洲中世纪文化的描述正是西藏社会形态与宗教文化的真实写照。藏传佛教思想贯穿于藏民族所有的衣、食、住、行当中,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当中,这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来说是不具有积极作用的,宗教作为一种文化应该按其文化的价值独立发展。当然这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其中包含有很多客观主观的因素,但是终归在现代化进一步深化的今天,统治者应该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应该着手改变这种现状。

3 西藏新文化构建

藏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是西藏各族先民在历史上经过不断的发展而流传下来的民族文化,蕴含着藏族先民的集体智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然而,随着西藏基础设施建设的日趋完备,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不断的提高,思想意识的进一步开放便显得越来越重要。即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构建西藏新文化。

3.1 市场管理机制应该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人类改造世界与改造自身的活动是文化的的源泉和基础,文化发展及形态变更归根到底依赖于人类生产方式的发展及其形态的变更。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关于人类发展规律的客观描述。因此对西藏生产方式的转变显得尤为重要,这种转变即表现为进一步的市场化管理,江泽民同志曾指出:“中国的改革就其引起的经济社会变革的深刻程度来说,是一场新的革命。这就必然引起人们精神世界的巨大变化”。市场经济是一种讲究效率、提倡竞争的运行模式、奉行优胜劣汰的原则。它的利益观念、竞争观念、效率观念、平等观念、自由观念、市场观念是促进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更是进一步解放人类思想,使人类潜能得到极大开发的源泉。在西藏地区依旧实行着工作靠分配,生活靠补贴,经济发展依赖国家大力投入的现状,人们安分守己,不问世事还在做着那个几千年的梦—因果报应说与六道轮回说,这一世的苦难果是缘于上一世的作恶因,构成藏民深信不疑的天命观。在拉卜楞寺每年高考前即会来一些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在寺院做义工,祈求佛的保佑来实现他们读大学的愿望。每天清晨无数藏民怀着虔诚之心从千里之外三步一拜,九步一叩一直抵达寺院,人们终年手执经筒,祈求来世佛报,连贫困也显得理所应当。这种封闭的,因循守旧的,重来世,亲现世的人生态度与市场经济下人们意识开放活跃,相信自我改变当下现状的能力并不断投身到现实中精进求上的心理是截然不同的,当然我们不可否认,西藏地区面临着比汉民族更为艰苦的生存环境,但是社会需要发展的总意志是不能动摇的。同时,市场经济下的意识形态并不意味着要人们放弃宗教信仰,而是用新的视角正确的看待自我信仰,使两者能真正的相得益彰.最后,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于渔,这是新时代西藏发展的需要也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之道。

3.2 宗教需要得到相应的改革.

新文化的构建必然面临一个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在西藏地区宗教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主体部分,如何继承精华去其糟粕便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藏民族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藏传佛教佛法中,例如藏传佛教佛法中丰富的的辩证思维,是极其令人叹服的,然而,藏传佛教包括藏传佛法,而藏传佛法有别于藏传佛教,藏传佛教以藏传佛法证一,进而证究竟,最终成佛,无量寿,极乐.藏传佛教以假度真的方便法门住福相、住寿相、住果相,是以无执无我为名相的太极我执,致使藏传佛教有迷信、宿命、贪执的文化特征,已然障蔽藏传佛法.所以,笔者认为藏传佛教若能依照藏传佛法破除自身迷障,不住不拘个人解脱,以藏传佛法的如是不可思议究竟生产力与文明的真理真相,慧于纲纪泽于民生,才是真正的普度众生.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佛教本身需要完善与发展的地方.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任何宗教与文化都是在不断的改革与创新中求得自身的发展,同时推动人类迈向新的文明.任何故步自封,不能适应时代需要的思想终将被新的文明思想所取代.

3.3 政治干涉应该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近几年来,我们看到国家在着手平衡藏传佛教与政治以及经济的的关系中卓有成效,一方面持续对西藏地区输入教育资源,提升西藏地区人民的科学认知能力;另一方面由国家主办的佛学院在西藏地区不断受到认可,在学期间的活佛学员通过国家制定课程了解国家政治思想,引导其将佛教智慧用于促进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建设当中;同时国家在深化地方村民和牧民与国家的感情中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大批驻村干部在驻地改善民生,组织民众参与党组织的活动,使得民众爱党爱国家爱社会主义的情怀不断深化,但是,这种程度还远远不够,这是一个需要持续引导的过程,因此笔者认为政治引导很重要,政治干涉更是必要的,这是党的责任,也是民族期望。

总之,西藏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是一个必然过程,但也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过程,需要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引导。只有各个方面协同影响,西藏社会主义文化的新形态、新体系才能尽快构建起来。

[1] 乔根锁:《西藏的文化与宗教哲学》[J]高等教育出版社.第78页.2004.

[2] 吕瀓:《印度佛学源流略讲》[J]上海人民出版社.第255页.1979.

[3] 觉醒:《佛教伦理与和谐社会》[J]宗教文化出版社.第50页.2007.

[4] 童鹰:《论儒学与中国现代化的二律背反》[J]见武汉大学学报.第一期.第41页.1997.

[5] 于式玉:《于式玉藏区考察文集》[J]中国藏学出版社.第54-55页.1990.

[6] 许德存:《藏传佛教研究》[J]宗教文化出版社.第11页.2008.

[7]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J]第6卷第125页.1859.10-1860.3.

K203

A

1672-5832(2016)01-0195-03

猜你喜欢

藏传佛教西藏民族
都是西藏的“错”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试论藏传佛教中国化历史进程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论德里罗小说的藏传佛教渊源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