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鹳雀楼的诗歌气象看唐王朝的兴衰

2016-12-06

长江丛刊 2016年24期
关键词:鹳雀楼王朝诗人

童 颖

从鹳雀楼的诗歌气象看唐王朝的兴衰

童 颖

鹳雀楼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名楼,成为唐人吟咏寄情的对象。本文通过对现存的九首鹳雀楼诗歌分类,分别从恢宏开阔的盛唐气象、气骨顿衰的中唐诗风、伤感无奈的晚唐风气三个角度对鹳雀楼诗歌气象进行剖析,深度解读鹳雀楼的诗歌气象与唐王朝的兴衰之间的关联,展现诗歌背后所折射的王朝命运的更迭。

鹳雀楼 唐朝 诗歌意象 兴衰

一、登楼的文学传统

中国传统的登高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登高作赋便被看作是文人雅士的一种高雅的行为。孔子曾说“君子登高必赋”,把登高看作是大夫必须具备的九种才能之一。荀子在《劝学》一篇中提到“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强调登高对开阔眼界,提升心境的作用。而最能体现文人登高而赋的情怀的则是刘勰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认为文人登山观海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同时陶冶性情[1]。

汉代国力强盛,政治安稳,文学高度繁荣,出现了大批诗赋家,如司马相如、张衡等,大汉王朝雄伟壮丽的江山成为文人歌咏的对象,他们以登高望远来寄托情志。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动乱,政治黑暗,登高赋诗变成了有志之士忧国伤时的一种表达方式。建安七子之冠的王粲,一篇《登楼赋》更是道尽了思乡忧国、怀才不遇的愁苦之情。这篇千古名赋体貌高度精练,风格沉郁悲凉,情思深厚丰腴,直接影响了唐代文人登楼赋诗的抒情方式[2]。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到顶峰的大一统时代,文人骚客尤爱登楼以赋诗。鹳雀楼作为唐代四大名楼之一,依山傍水,历史悠久,极大地满足了文人雅士的山水情结和怀古情结。诗人们登上鹳雀楼,醉心于其山水之美,又震撼其文化底蕴,不期然间就沉醉其中忘怀所以,吟唱出许多优秀的诗篇。

二、恢宏开阔的盛唐气象

盛唐时代的两首《登鹳雀楼》,可以称得上是咏鹳雀楼的上乘之作。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五言绝句。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登楼所见的自然景色,白日依山而尽,黄河向海而流,景象壮阔,气势雄浑,诗人用浅显朴素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广阔无边的万里河山,有缩万里于咫尺,展咫尺于万里之势。后两句即景生意,写诗人一种无止境的探索欲望,与前两句衔接紧密而自然,景入理势,理随情起,把景物、哲理和情感融合得天衣无缝,描绘了一幅雄伟壮阔的壮丽山河图。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山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这首诗也是一首五言绝句,为唐代诗人畅当所作,诗歌意境壮阔而雄浑。前二句写登楼所感,以寄胸怀。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望远飞鸟,环视宇内,仿佛一切都被踩在脚下,顿觉远离尘嚣,宠辱偕忘。后二句写登楼所见,以抒激情。山川连绵似围平野,黄河奔腾直入断山,诗人如椽巨笔地勾勒出山川江河的壮阔雄伟,体现了诗人远大的志向和开阔的胸襟。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价该诗“不减王之涣作”,两位诗人都是胸襟开阔、志向远大之人,故而登楼后因景生情,志随物显,写下了这刚健昂扬的诗歌,张扬着盛唐时代士人顽强坚韧的生命力、高瞻远瞩的胸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气骨顿衰的中唐诗风

中唐诗人登览题咏鹳雀楼的传世佳作不少,其中耿湋、李益、殷尧藩三位大诗人留下了咏鹳雀楼之作。

据李翰《河中府鹳雀楼集序》记载,唐宪宗元和九年在鹳雀楼有一次大型集会,众多诗人都参加了并且都有诗作流传下来,耿湋就是其中一位。耿湋历经“安史之乱”,目睹了唐王朝的盛衰之变,加之其仕途坎坷,怀才不遇,所以他的《登颧雀楼》传递着一种浓浓的失望之情。其诗云:“久客心常醉,高楼日渐低。黄河经海内,华岳镇关西。去远千帆小,来迟独鸟迷。终年不得意,空觉负东溪。”首联开篇就写诗人的羁旅思乡之愁,常常借酒浇愁,心醉迷茫,连落日亦显得空乏无力。颔联写滚滚黄河水,奔腾入海,巍峨的华山犹如神将,日夜镇守着关西,这两句是对强盛的大唐王朝的追思。颈联用鸟儿的迷途抒发自己的羁旅之苦,以千帆远去比喻盛唐的衰落。尾联直抒胸臆,寄托诗人无助失意的惆怅之情,以及归隐之心。与王诗和畅诗相比,耿诗虽然刚健质实,却缺少盛唐诗人雄浑厚重的宏大气势,而更多的则是饱含历经盛衰之变的迷茫、愁苦之感。

元和九年的鹳雀楼集会,李益并没有参加,《同崔邠登鹳雀楼》是李益读崔邠《登鹳雀楼》后的追和之作。此诗前四句“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写登楼所见,描绘了鹳雀楼傍晚的景色,以及因此而产生的对历史和现实的感慨;后四句“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抚今追昔,由眼前的沧海桑田联想到人生的短暂,将人世变幻与个人感伤融合到一起,最后又转入归思,意境深远,把时代的忧伤表达得厚重深邃。李益生在盛唐,却活在中唐,时逢藩镇割据,一生历经战乱,见证了唐王朝的盛衰之变,因此诗中的伤时之情也越发的沉重。

危楼高架泬寥天,上相闲登立彩旃。树色到京三百里,河流归汉几千年。

晴峰耸日当周道,秋谷垂花满舜田。云路何人见高志,最看西面赤阑前。

这首诗是殷尧藩的应制之作,赵相公即赵宗儒,殷尧藩在中进士后曾做过赵宗儒的幕僚,此诗便是入河中幕后所写。诗的首尾两联都是以幕僚的口吻写赵相公,毫无生机;只有中间两联是写景,但是笔力不够,看似残存的一点盛唐气息,也因为缺乏力度,少了一种雄浑壮阔的气势,四、伤感无奈的晚唐风气

终究归于“茂硕而婉”。

唐代留存下来咏鹳雀楼的歌诗共九首,晚唐独占四首,只是诗中再无前人那种张扬的生命力度,而是充满着时代的感伤。

尧女楼西望,人怀太古时。海波通禹凿,山木闭虞祠。

鸟道残虹挂,龙潭返照移。行云如可驭,万里赴心期。

诗人马戴登上鹳雀楼,远望山河,追忆上古时代,尧女临楼而西望,山林却阻隔了舜祠,表达了一种无法到达的惆怅,暗示着时代的逝去;“鸟道”借指唐王朝,“残虹挂”则是日暮西山的晚唐的真实写照;尾联表达了诗人的远大志向,如若行云可驭,必当万里赴期,看似有一种壮志凌云的气势,然而实际上只是诗人一种美好的愿望,曾经万国来朝的大唐王朝早已是风雨飘摇了。

面对已经日薄西山的晚唐,司马扎则是在无可奈何中表现出一种理性的豁达。其《登河中鹳雀楼》诗云:楼中见千里,楼影入通津。烟树遥分陕,山河曲向秦。兴亡留白日,今古共红尘。鹳雀飞何处,城隅草自春。诗的前四句写景,语言朴素,境界开阔;后四句抚今追昔,以理入景,传递出一种兴亡终究都会随红尘逝去,不必过分喜悲的豁达,阐发了万物都会消亡唯有自然永恒的人生哲理。司马扎用一种睿智的眼光审视时代,却仍然于旷达中流露出对家国的感伤与无奈。

如果说司马扎还能尚存一份豁达,张乔则是在历经劫难后彻底陷入了深深的失望之中。其诗云:高楼怀古动悲歌,鹳雀今无野燕过。树隔五陵秋色早,水连三晋夕阳多。渔人遗火成寒烧,牧笛吹风起夜波。十载重来值摇落,天涯归计欲如何。这首诗是在黄巢军攻占长安,诗人南归隐居十年后重返北方而作,诗中充满了诗人对山河破碎的心痛与无奈。诗的前三联写登楼后所见衰败荒凉的景象,昔日繁华的鹳雀楼,如今连野燕也不肯停留;秋色中寂静的汉皇陵,水中倒映着夕阳的余晖,使人感到无限的凄凉;夜深寒意起,渔人生火,风送笛声,更添落寞。最后一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家国归途深深的忧虑。

吴融的《登鹳雀楼》是唐朝最后一首描写鹳雀楼风光的诗作,适逢朱温进兵长安,这首诗就是诗人在避乱期间所作,此时距离唐朝正式灭亡只有三年。其诗前四句“鸟在林梢脚底看,夕阳无际戍烟残。冻开河水奔浑急,雪洗条山错落寒。”描写了战乱之后满目萧条的山河破碎景象;后四句“始为一名抛故国,近因多难怕长安。祖鞭掉折徒为尔,赢得云溪负钓竿。”写诗人在历经战乱后,对仕途充满失望,决心归隐。然而事实上诗人最终也没能彻底脱离仕途,天复三年又被重新召为翰林学士,不久后去世,他死后三年,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也就走入历史了,因此,吴融和他的诗歌成为一代王朝走向灭亡的见证。

唐诗中的鹳雀楼诗歌意象随着时代的变幻而凝聚了不同的情思感慨,它既是诗人们处世心态和审美趣味的艺术表现,也是大唐帝国由盛向衰的艺术写照。

[1]徐喆.古代文人的“登高而赋”现象[J].文教资料,2013(29).

[2]郭艳芳.唐代鹳雀楼诗歌意象现象成因探析[J].运城学院院报,2015(02).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猜你喜欢

鹳雀楼王朝诗人
两汉王朝对匈奴的战争诉求
抱憾鹳雀楼
我理解的好诗人
养心殿,带你走进大清王朝的兴衰沉浮
诗人猫
登鹳雀楼
蒋昱欣??《登鹳雀楼》
杨贵妃 王朝的女人
鹳雀楼
《王朝的女人·杨贵妃》梦回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