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传播中的纪录片发展思考

2016-12-06陈在武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3期
关键词:纪录片

陈在武

(四川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 四川 达州 635000)

新媒体传播中的纪录片发展思考

陈在武

(四川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 四川 达州 635000)

面对新媒体崛起的契机作为一名刚刚涉足媒体产业的新传媒人,必须在媒介竞争白热化、传媒形势大转变的当下,寻得正确的落脚点,才能有的放矢、有所作为、有所贡献。有志于现身纪录片事业的新一代媒介工作者,都是有崇高媒介理想与影视艺术修养的大好知性青年。但当下新媒介技术、新传播理念的发展,势必让更多的纪录片爱好者与从业者为其当下命途和长远发展操心不已。作为传媒世界的新人,我们必须为纪录片在新媒体传播时代中的生存、发展、繁荣与兴盛贡献才智和力量,对此我们责无旁贷。鉴于当下的形式和创作纪录片的实践感受,笔者下定绝性就该问题展开深入地探讨,以期为纪录片的发展赢得新机。

纪录片;发展现状;国内情形;国际情状

新媒体的兴盛,给故事片、娱乐节目、脱口秀等传统电视节目的制作、播出和营运模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诞生近百年的纪录片在当今媒介传播背景下,要突出重围、斩获媒介新生,或革除旧疾、重建传媒阵地,就离不开和新媒体打交道。或许一些传统的电视、电影纪录片大师和专家不屑于当下流行的微纪录、新纪录、全民纪实等新媒体纪实片风潮,但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和侵蚀是不容忽视的。在这一形势下,作为新兴的传媒人,有两项必然而为的事实存在。其一、面对新媒体崛起的契机与颠覆传统媒体的趋势,在传统媒体中没有地位、身份和存在感的新人,势必加入到新媒体的队伍中去,才能有所作为、有所建树。其二、新媒介技术、新传播理念的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只有被陈腐愚昧的老传媒体制思想缠绕的夹心层才会坐以待毙、错失良机;而刚刚踏足传媒世界的我们,却没有这方面的包袱和羁绊,可以一把抓住机遇紧跟时代步伐,在纪录片创作的方法、思路和实践中进行改革创新,为纪录片的发展赢得新机。

1 纪录片发展的现状

1.1 国内纪录片的景况

国内对电视纪录片的研究起步较早,整体上呈现出多元化的形态——方方在《中国纪录片发展史》中“对纪录片的发展历程作出了系统详尽的总结和阐述”[1];“石屹在《电视纪录片——艺术、手法与中外对照》中重点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演变和艺术特色”[2];“何苏六在《中国电视纪录片史论》从历史观的角度,总结了五十年来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路”[3];“吕新雨则在《当代纪录片运动》中通过对“新纪录运动”参与者的采访和对中国纪录片创作实践进行分析,总结出近十年纪录片在理论上形成规律和基本特征”[4];“李幸、刘晓茜、汪继芳等人在《被遗忘的影像》中通过对“新纪录运动”参与者的口述的真实记录,展现了创作者当年从事纪录片创作的创意、经过以及在这过程中他们的思考和进步”[5];“朱日坤在《独立记录:对话中国新锐导演》中对吴文光、段锦川、蒋越、康健宁等十多位电视纪录片创作者以及其作品进行了全景式的记录”[6];“欧阳宏生的《纪录片概论》从创作实践出发,对电视纪录片进行了本土化和个性化的学理探究”[7]。现如今中国电视纪录片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电视纪录片理论体系。

1.2 国外纪录片的景状

与之相比,国外对纪录片的研究则更早,除了和国内相同的从经验层次上对纪录片发展历史的梳理的研究外,还有“林达·威廉姆斯的《没有记忆的镜子——真实、历史与新纪录电影》、比尔·尼柯尔斯的《纪录片的人声》、卡尔·海德《人种学电影导论》等”[8],分别从不同层面结合不同学科的理念做了更深入的分析研究。

虽然中国电视纪录片的研究起步较早,但在高速发展的今天,受众更加偏向于观看商业性强的一些高科技大片以及一些具有故事性的故事片,纪录片领域一片寂寥。在这种观影形势下,纪录片要生存,故事化的表现手法应运而生。景秀明的《记录的魔方》是为数不多的关于纪录片叙述研究的著作。“它从叙事理念和叙事形式两方面深入,论述了纪录片叙述中的真实理念、过程理念、故事化理念、文化理念、道德理念等内容。”[8]由此可见,在中国电视纪录片领域,对纪录片叙事的故事化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

2 纪录片的纪实理念探讨

通过以上的介绍,对于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及现状我们有了大概的认识。那么,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历程总体上围绕着两个主题——再现和表现。关于这两个词的讨论从纪录片出现便随之衍生。

纪录片的本质在于视觉与听觉上的客观再现性,再现实质上包含两方面,一是借助科学技术手段表达逼真效果;二是人对于所记录事件的主观认识。针对纪录片拍摄主题的要求不同,纪录片再现性的解读有其不同的定义:

2.1 再现性表现政治观点

在热点政治问题的政治观点的宣传舆论斗争中,论据的真实、充分则是政论表达的最犀利的武器。因而。纪录片的这种影像表达形式恰恰符合这一要求,它客观真实的表现形式也是在政治斗争中提供论据的基本要求。

2.2 再现性表现真实性

真实性是纪录片拍摄的基础,但是“真实性”是相对的,纪录片的制作脱身于照相术,而照相术本身的不足在于时空的局限性。影视再现艺术徘徊在视听形象上的客观真实与时空局限性所带来的劣势之间不知何去何从。

2.3 再现性表现文献性

在众多艺术样式中,文献纪录片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而只有包含重大历史意义或者政治意义的题材才能够被采用拍摄成片。不管是对现在发生的事件的报道,还是对已发生的事件的追述,能冠上文献片之名的必然是内容特别重要的。

文献性的体现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在内容上,文献片最大的局限在于时空关系上,不管是什么题材,优秀的作品都应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评断其存在的价值,不仅如此,还应该结合社会意义站在历史的高度上发掘其更深层次的内涵,从而展示其时代特性和社会意义。使作品具有鲜明的特定时代感和特定环境氛围,从而在良好的传播、审美效果基础上增强其多层次的学术价值,避免浮浅、简单地记录生活;二是方法上,保持一个客观清醒的大脑,有利于增强纪录片的文献性。

3 纪录片创作风格的探讨

纪录片的局限性决定了纪录片的制作不可能是绝对的还原事实,前段时间流行的穿越题材的电视剧电影,充分表达出观众对过去时空发生事件的求知欲望,我们不能像影像里的主人翁一样在某个机缘巧合穿越到过去,然后恰巧带上一部太阳能供电影像记录设备,记录当时发生的一切。那么现实存在的一些历史题材的纪录片是怎么操作的呢?这里我们来讨论一下电视纪录片的另一个特性——表现性。

“在文学作品中,表现性体现在表现手法的运用上,广义上来讲,表现手法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情感时所使用的特殊语句组织方式。”[9]而运用在影视作品制作上,可以理解为,制作者运用各种科学技术和拍摄手段达到某种视觉效果。在电视纪录片中,这种表现手法的运用一方面是为了“再现”过去已经发生的事件,另一方面是为了向观众传达一个拍摄意图中性思想。

电视纪录片的拍摄具有表现性,或者说在电视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制作者运用了表现手法,这一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这不得不让人怀疑,所谓的“再现”到底是有多“真”。而这样的质疑最早是由一个叫亚历山大·克鲁格的人提出的。“他说:‘纪录片最早并没有作为一种样式以故事片分离’。”[10]众所周知,影视作品的拍摄起源于“照相术”的发展,学习电影史我们会听到一个词叫“停机再拍”。就是这样一个偶然的机会,让纪录不再是单纯的纪录,制作者可以根据自己拍摄主题,来拼接画面表达中心思想。追根溯源,故事片始源于纪录片,纪录画面可以“停机再拍”再组接,这个发现成就了“蒙太奇”一说。也是从这里开始,纪录片具有了自身的表现性,而不单单像电影《火车到站》那样单纯的纪录。

以上是对纪录片的再现性和表现性的概念和由来的阐述,而这两种手法运用到影视作品中所产生的效果下面将以案例的形式做具体分析。

4 结语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其采集、发布、纪录和传播的手法成为当下纪录片创作者借鉴和学习的典范。正确地认识新媒体特点,借鉴其草根性即深入民间性、贴地气的特点创作真正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的好作品。正确地理解新媒体传播,运用互动机制、参与机制,改善纪录片的受传局限性问题,开创受众的参与、互动机制,增加受众的主体性地位。此外,在新媒体传播的覆盖面中进行大数据分析,研究纪录片收视群体的当下情状,了解受众基本面貌,为节目的制作提供借鉴和支持。

[1] 瞿燕.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研究[D].湖南:吉首大学出版社,2009:33.

[2] 王忠丽.市场化环境下纪录片生存状态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

[3] 瞿燕.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研究[D].湖南:吉首大学出版社,2009:33.

[4] [5]瞿燕.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研究[D].湖南:吉首大学出版社,2009:33.

[6] [7][8][9]瞿燕.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研究[D].湖南:吉首大学出版社,2009:9.

[10] 瞿燕.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研究[D].湖南:吉首大学出版社,2009:12.

陈在武,四川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2012级4班。

J952

A

1672-5832(2016)01-0086-02

猜你喜欢

纪录片
Rough Cut
风雨无阻(大型纪录片《同心战“疫”》主题曲)
一部微纪录片的感悟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时尚纪录片的生意经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聚焦《歌剧院》:新纪录片讲述大都会搬迁史
论纪录片的字幕翻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