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评《乡土中国》

2016-12-06陈元园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3期
关键词:差序乡土中国费孝通

陈元园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浅评《乡土中国》

陈元园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1

《乡土中国》这本书是费孝通先生在西南联大和云大讲“乡村社会学”一课的上课内容,他应《世纪评论》之约,写成了分期连载的14篇文章。

这本书主要描述了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子。文中所说的“乡土中国”是个IDEA TYPE,也即观念中的类型,它不是虚构的,也不是理想,而是存在于具体事物中的普遍性质,是通过人们的认识过程而形成的概念。意思就是,这里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描述,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2

乡土社会最突出的特点就在这个“土”字。乡土社会的人依附于土地谋生,发展农业,土地的固定性也使得乡下人日益形成了安土重迁的想法。

农业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业和择地而居的工业不同,土地是不能流动的,土地的不流动也导致了人的不流动,乡下人的“土气”也因此而发生了。

但同时,乡下人的不流动也产生了另外一个重要的结果——熟人社会。在乡下,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的眼中长大的,甚至可以通过脚步声、说话声、笑声等达到不见其人而知其人是效果。熟人社会是一个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这里,乡民间的关系是由不得人选择的,甚至他们生活的环境都是先于他们而存在的。因此,这里的人们对他们的生活环境也是熟悉不过了,比如看见蚂蚁搬家就知道预示着要下雨了等等。我们都从小是耳濡目染的。

费孝通先生在书里说到“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乡土社会不需要法律的约束就能达到相互的信任,用迪尔凯姆的说法,乡土社会是一个“有机团结”的社会,是一个礼俗社会。

3

我们经常会说到乡下人很“愚”,其实在费孝通先生看来,这个“愚”并不是智力问题,而是知识问题。费孝通先生在文中举了捉蚱蜢和读书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乡下的孩子读书考试成绩都不如城里的孩子,但是在捉蚱蜢时,却能够轻而易举地捉到,城里的孩子费力很大劲却不能抓到,其实这不是聪明与否的问题,而是对于环境的熟悉程度的问题。乡下孩子生活在农村,对于蚱蜢的生活习惯、颜色等能够很好的分辨出来,而城里的孩子生活在一个知识的环境,更容易学会书本上的知识。

乡下人的“愚”表现在不识字,也即文盲,但这是由于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所造成的。首先,乡土社会是一个face to face即“面对面的社群”,不存在空间的阻隔,文化的传承只需要上一辈对下一辈的言传身教即可,而人是”生于斯,死于斯“的,不流动性使得这个传承的链条不会断裂,因此也不存在时间的阻隔,因此,文字在乡土社会中没有存在的土壤;其次是因为文字本身的缺陷造成的,文字发生在人和人的接触因时间和空间发生了阻碍,不能当面交流的情况下,乡土社会的人可以做到面对面的交流,这种文字的使用反而会使得交流变得困难。我们都知道,文字本身不能够像丰富多彩的表情或者肢体语言那样清晰地表达一个意思。(也即存在一个“用不到文字”和“文字不好用”的问题)

4

本书最为重要的就是提出了“差序格局”这一概念。费孝通先生用这个词是为了分析中国基层社会格局的划分问题。

费孝通先生把差序格局形象地表示为:将一个石子投进水里激起的一圈圈波纹,石子代表自己,波纹代表社会关系。这里是以”己“为中心向外推出去的社会关系网络,越向外关系越薄,这样的社会结构具有伸缩性,可因利益不同而转变大小。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一个个推出去的,是私人关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关系所构成的网络,因此,我们传统的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关系中发生意义。

与此不同的是“团体格局”,这种社会结构中每个团体间界限明显,有明显的权利义务关系。比如在西方国家中,一个孩子在未成年之前可以在家里住,父母有养育他的责任,但是成年之后还住在家里的话,他就要支付生活费,因为此时这个家庭并不包括他,父母也没有这种义务去养育他了。

5

一个社会的结构决定着维系社会结构的标准。乡土社会是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因此正如前文所说的,社会关系的增加也即私人关系的增加,社会范围也是由私人关系构成的网络,因此,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关系中发生意义了。

在乡土社会里,每个人可以在土地上自食其力地生活,只有在非常偶然和临时的状态下才需要合作,而且这种需要的程度也会因时因地发生改变。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个人只需要维持好与自己最密切的人的关系,比如父母、兄弟姐妹等的关系就好了,这种关系最终就回到了孔子所说的“忠悌孝义”上来了。而且,在差序格局的乡土社会中,一切普遍的标准根本就不适用了,也不发生作用了。

相反的,在西方团体格局的社会里,人们普遍信奉上帝,强调人人生而平等,在这里,一切人都是平等的,存在一个普遍的适用标准。

6

中国乡土社会是个稳定的熟人社会,这种稳定性源于对同一意义体系的理解。比如对于男耕女织这种观念的认同,可以保证一个社会分工体系的稳定。而其中最难越过的鸿沟是男女两性的区别,因为任何人都无法亲身体验,但乡土社会是个求稳的社会,因而就出现了同性的结合,家族代替了家庭。这里同性的结合是指家庭依亲属差序单系扩大。

费孝通先生在文中提到了感情定向的问题。他认为,感情就相当于激情,这种状态从社会关系上说是具有破坏力和创造力的,如果要维持固定的社会关系,就要避免感情激动,前文也有讲到,男女感情淡漠、各司其职,也就是这样。

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是了解,也即接受同一的意义体系。乡土社会是个熟人社会,因此,这种亲密的感觉维持着社会的稳定。

费孝通先生在文中提到了两种文化模式:一个是阿波罗式的文化模式,一个是浮士德式的文化模式。这两种文化模式是截然不同的,前者认定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这个秩序超与人力的创造,人不过是去接受它,安于其位,维持它,而后者把冲突看成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没有了阻碍,生命也失去了意义,它把前途看做无尽的创造过程、不断的变。

陈元园(1990-),女,汉族,四川广安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发展与社会政策。

B848

A

1672-5832(2016)01-0030-01

猜你喜欢

差序乡土中国费孝通
善恶人格的特质差序*
中国耕地生态保护补偿的省级差序分区及补偿标准
高职院校“技术差序”育人体系研究
从“差序格局”到“差序治理”
——概念跨学科移用现象的分析与反思
今天,为什么我们要怀念费孝通?
费孝通的十个文化洞见
再思20世纪上半叶的乡村建设与改造
“乡土中国”的审视一种
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
费孝通绅权与皇权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