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的时代》读书报告

2016-12-06刘占斌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3期
关键词:外来语民族意识中村

刘占斌

(黑龙江大学东语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移动的时代》读书报告

刘占斌

(黑龙江大学东语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众所周知,日本是个长期吸收外来文化的国家,但是,如果再追问一下,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上,日本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吸收外来文化的,吸收之后又是如何接受的,接受过程中有什么弊端,外来文化对日本的发展究竟有什么样的影响等一系列问题,却不是“显而易见”或可以“简而言之”的。中村光夫的作品《移动的时代》从文学方面入手,以小见大,细致的论述了上述一系列的问题。

日本;外来文化;中村光夫;移动的时代

1 简介

《移动的时代》最初发表在1956年第6期的《中央公论》上,1959年被编入《文学回归》中,此后又被收录到《中村光夫全集》第12卷。这篇文章是中村光夫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在《移动的时代》这篇文章中,中村光夫首先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思维等几乎不存在地域性的差异,无论在地球的哪一端,人们几乎过着同样的生活,这或许是现代生活的特点,但与此同时,对于日本人来说却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时间隔阂。进而,中村光夫提出,由于各地几乎没有差异,民族意识也在逐渐弱化,正如没有个性的人会被社会淘汰一般,民族意识薄弱的国家也无法取得自立自强。而现如今的日本民族意识渐渐薄弱,甚至可以称为“亡国的文化”

正如本村透谷所说:日本的现代化在文化层面上只是表面的移植、“移动”而已,它没有根植于日本人的内在生活,没有很好的和日本人的内在文化结合起来。而论证日本的文化,自然要论及日本的文学。

明治时期的日本文学,其最大的特点便是几乎每十年便出现文艺思潮的交替,而与此相对,西欧多为三十年至四十年进行文艺思潮的交替。因而,人类的活跃期与寿命便于思想的兴盛、衰落达成一致,也就是说社会形态与文明开化达成一致。日本明治、大正文学虽受到西方文学影响,却仅仅将西方文学更迭形式“移动”而来,文艺思潮的更迭也并非社会形态内部孕育而成,只是表面上的“移动”而已。

针对上述现象中村光夫提出应将“移动”本身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进行思考。文学如此,生活也如此。没有民族意识的国家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亡国”日本的现代化不是革命而是“移动”。

2 内外评论

武安隆在《文化的抉择与发展——日本吸收外来文化史说》中,从宏观着研究了福泽谕吉、森鸥外、夏目漱石、北村透谷、陆揭南、谷崎润一郎等具有代、文学家的有关言论基础上,指出日本知识分子的主流“一方面具有试图通过吸收外来先进文化进行变革,从而赶上世界进步潮流的强烈冲动,另一方面又害怕大规模的外来文化吸收会导致自身文化的‘无国籍’化和‘精神乡土’的丧失,即充满着对传统崩溃的恐惧心理和骚动不安”。

北村透谷认为,当今是一个因物质革命精神被剥夺的时代。因此物质革命并非由内部不相容的因素相互冲击而来,而是来自外部影响。这并非是革命是移动,人们并非谨小慎微,而是在不知不觉间投身于此移动的激浪中,面临丧失的危险。

3 外来文化的接纳与吸收

关于日本学习外来文化这个问题,许多学者提出的自己的观点。吴善花认为,日本有独特的外来文化接受法。她提出日本文化形成的特点是融合、复合。日本有其独特的文化接收法,既有效地吸收外来文化,又有效的弘扬本土文化。无论面对多么强大的西欧文化,不应让其占据主导地位,应该用日本文化将其消化、吸收。

另外,户田一雄在其作品中《拯救日本的文化力量》中提出,形成一个民族文化应具备五要素:一、对内外文化的吸收与融合;二、形成独自的精神世界;三、将二者结合;四、将传统进行改善、提高。五、根据基础风土文化创造新的文化价值。他认为当今日本文化最大的特点在于“融合之术”,也就是吸收外来文化的表层部分,与日本文化相结合、融合。例如日本神佛相结合的宗教形态。众所周知,神道为日本传统宗教,公元前552年佛教传入日本,当时的人们采取平和的方式,使两宗教共存成为可能。再比如日本的平假名、片假名与外来语的由来等。

然而笔者赞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上虽然提出“融合之术”,实践中总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当今日本就正在面临一个现实的问题——外来语泛滥。关于这个问题,其背景为英语及西欧文明的压倒性优势。这便是“移动”的产物。日语中外来语泛滥这个问题,对日本人,对日语学习者来说都是难点所在。对于日本人来说越来越多不解其意的外来语出现,在生活中,许多外来语与其原本的发音有较大的差距,直接导致很多人即使知道原语的发音也不知道外来语是什么意思。这种问题的出现与单纯的“移动”有必然的联系。

中村光夫认为没有民族意识的国家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亡国”,认为日本仅仅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仅仅是简单的“移动”。众所周知,没有外来文化的传入就没有今天的日本,从这个意义上讲,整个日本历史也就是保持本土文化的同时对外来文化不断吸收的历史。日本通过大化改新、明治维新等转变期提升自我,而每一个时期离不开外来文化的吸收。诚然,在吸收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总体来讲,外来文化的传入对日本仍是利大于弊。其他学者大部分认为日本在吸收外来文化时,做到了融合、做到了去糟粕取精华,但是夏目漱石、北村透谷等人的担心是必要的,因为在实际吸收外来文化过程中,也出现了如中村光夫所说的单纯的“移动”现象。

[1] 曹志明.日本近现代文学评论[M].黑龙江大学出版社.哈尔滨:2008

[2] 汤重南.一部描绘和探究日本吸收外来文化历史的力作——评介武安隆著《文化的抉择与发展》[J].日本学刊

[3] 田洪远.日本社会改革与外来文化的吸收[J].剑南文学

[4] 高仁生.试论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吸收[J].社会科学家:1993

[5] 王秀文.从外来语看日本吸收外来文化的特点[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8

[6] 藤田美実.日本における市民倫理の形成と崩壊[J]:1995《移动的时代》读书报告

刘占斌(1991-),男,黑龙江密山人,黑龙江大学东语学院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事日语语言学研究。

G647

A

1672-5832(2016)01-0028-01

猜你喜欢

外来语民族意识中村
二外中的日语外来语教学探析
有关日语中外来语的研究
日语外来语与日本经济文化的发展探讨
关于日语中外来语的研究
提高初三数学复习课的课堂效率之我见
论当前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日益强烈对我国族际政治整合的影响
中华民族追逐“复兴之路”的历史足迹
论老舍文学创作中民族意识的多重性表现
根植民族 与时俱进
只要“怀才”,就不会“不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