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绿道的骑行系统连贯性分析★

2016-12-05王德海何奕君易新童胡天宇

山西建筑 2016年24期
关键词:连贯性坡道绿道

沈 商 王德海 何奕君 钱 纯 易新童 胡天宇

(嘉兴学院,浙江 嘉兴 314001)



基于绿道的骑行系统连贯性分析★

沈 商 王德海 何奕君 钱 纯 易新童 胡天宇

(嘉兴学院,浙江 嘉兴 314001)

以嘉兴绿道为研究对象,从微观和中观两个层面,分析了影响绿道骑行系统连贯性的因素,并探讨了提高绿道连贯性的改造手段,以起到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与美化环境的作用。

绿道,骑行系统,连贯性,城市交通

0 引言

现代城市发展所带来的城市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在这种背景下,城市“绿道”(Greenways)应运而生。绿道指以自然要素为基础,以自然人文景观和休闲设施为串联节点,由慢行系统、服务设施等组成的绿色开敞空间廊道系统[1]。当前多数城市的骑行交通通道都敷设在机动车和人行道之间的慢行通道上,机动车和骑行不可避免的有相互交叉的情况。交通拥挤所带来的交通事故在不断增加,骑行安全得不到保障。将绿道建设为安全连贯的骑行系统是绿道建设的重中之重。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以嘉兴绿道为例,分析影响绿道骑行连贯性的因素,以探讨提高绿道连贯性的有效改造手段。

1 嘉兴绿道连贯性的调查

本文以嘉兴市绿道为例进行实例研究。选取嘉兴环城路(全长5.5 km)绿道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环城区共发放520份问卷,其中有效回收436份。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有7成以上的人每周会使用绿道,可见嘉兴绿道的使用频率较高。

针对是否遇到过入口进入不方便的情况,有31.7%被调查者表示经常遇到,33.7%的人偶尔遇到;针对在绿道骑行过程中是否遇到突然中断绕行的情况,有34.8%被调查者表示经常遇到,29.3%的人偶尔遇到。并且,有81.4%的被调查者在骑行中遇到被电动车、汽车阻挡的情况。

从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多数被调查者在绿道上骑行过程中出现过中断的情形。为了提高骑行系统的连贯性,我们从微观、中观两个层面,探究绿道入口类型、绿道入口位置、电动车与自行车混行以及其他因素对绿道骑行连贯性的影响。

2 绿道入口类型对骑行连贯性的影响

在绿道系统中,入口类型有多种形式的表达。不同的绿道入口类型对绿道的可达性也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我们统计了绿道入口的5种类型。

2.1 绿道入口类型

1)台阶(见图1),骑行者从马路转入绿道需抬拎自行车,极其不便。2)台阶+缓坡(见图2),台阶入口增设缓坡,方便推行。3)坡道(见图3),坡道解决了从马路转入绿道的连贯性问题,然而坡道只适用于马路与绿道存在较小高差的情况。4)楼梯(见图4),存在于从桥上马路转入桥下绿道的情况,高差大。与台阶入口缺点类似,需要骑行者手抬自行车,加上高差大台阶步数多。5)楼梯+坡道(见图5),存在于从桥上马路转入桥下绿道的情况,高差大。与前者相比,增加坡道只需推行自行车就可以转入绿道。

2.2 小结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坡道类型入口便利度最高,此类入口占比最低。台阶式入口便利度低,但在类型中占比最高。从桥上马路转入桥下绿道的情况,多为楼梯式入口甚至不存在入口。楼梯式入口同样只考虑了步行者的情况,存在坡道缺失的现象。只有少数新建成的楼梯式入口在台阶两侧增添了坡道。

为台阶式入口增添坡道式入口、为无入口的地段增添楼梯—坡道入口,以及为楼梯式入口增设坡道,是在微观层面提高绿道骑行系统连贯性的解决手段。

3 绿道入口位置对骑行连贯性的影响

绿道作为城市慢行系统的有机组成,有分散城市交通流量的责任。因此绿道入口多出现在交通交叉路口,使骑行者、步行者可以快速进入绿道,一方面缓解了交通压力,另一方面为骑行者、步行者快速进入安全通行道提供了便利的途径。

将环城路区域的环状绿道作为调查对象,绿道入口位置共有两种位置:丁字路口和十字路口(桥梁端处)。

3.1 绿道入口位置

1)第一类为丁字路口,见图6。车流量有较小的汇集,绿道入口分布于人行道端口两侧。此类入口使城市交通上的骑行者可以转入绿道。实地调研统计,全段环城路丁字路口数量总计为28个,其中设有绿道入口的为16个,占比57.1%。将近一半的丁字路口还存在绿道入口缺失的情况。

2)第二类为十字路口,见图7。嘉兴环城路临河,因此十字路口多连接桥梁,绿道入口的设置将影响其能否发挥交通分流作用。 桥梁两侧的绿道入口共计10处,其中桥梁两侧有绿道入口的共计5处,而其余5座桥梁所处的十字路口均存在绿道入口缺失的情况。其中,建银大桥、城北桥、吉杨桥不仅桥端有绿道入口,而且可以横穿桥下直接通过,无须经过十字路口,保证骑行者不与交通车辆混行,是最理想便捷的类型方式。

3.2 小结

丁字路口与十字路口绿道入口的缺失,导致绿道骑行系统的分流作用收效甚微。骑行者由于在十字路口无法转入绿道,被迫在城市道路上骑行,增加了安全隐患,降低了绿道骑行的连贯性。针对这种现象,在交通入口增添绿道入口是提高连贯性的解决手段。

同时,桥梁两侧绿道若能实现通过桥下连接,而不直接通过路面十字路口,就能在缓解地面路口的交通压力的同时保证骑行的连续性,使骑行过程更加顺畅、安全。

4 电动车与自行车混行对骑行连贯性的影响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在绿道上行驶有电动车,甚至出现了其逆行的情况。电动车的闯入无疑导致了骑行危险系数的增加,从而降低了骑行者的连贯性体验,因此我们对电动车混入绿道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4.1 电动车与自行车混行的原因

1)路面缺少非机动车道:由于路面非机动车道的缺失,导致部分电动车为躲避机动车而驶入了绿道。

2)绿道入口过于宽敞,缺少隔离性:绿道入口为缓坡且宽敞的情况下,电动车较易驶入绿道。

3)非机动车道宽度过窄:非机动车道过窄,导致了电动车涌入绿道,例如在中山西路与环城西路交叉口,非机动车道宽度仅为3.5 m,使得非机动车道上的电动车驶入绿道。

4)绿道会被截断,迫使自行车与电动车混行:绿道区块之间缺少连接,常出现绿道断裂,导致了自行车与电动车混行。例如三塔路段两端的三塔公园与范蠡湖公园有绿道,而三塔路中段绿道缺失。在实际调研中,我们发现此路段交通混杂,自行车、电动车、汽车同时行驶在一条道路上,安全隐患极大。

5)交通的拥堵使电动车驶入绿道:交通拥堵时段,非机动车道较拥挤,电动车选择了绿道,从而导致在车辆高峰期内电动车与自行车混行。

4.2 小结

电动车涌入绿道,多为非机动车道设置不合理,在交通流量大的地段,电动车往往会驶入绿道来缓解交通压力。为了实现自行车与电动车的分流,有必要对现有非机动车道进行改造,调整绿道与非机动车道宽度比例关系,在绿道入口增设路障和警示标志提醒电动车勿入绿道。

5 其他因素对骑行连贯性的影响

绿道设施本身存在的缺陷对连贯性的破坏,在此归纳为其他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物理因素,多为施工、规划等问题引起,发生在绿道建设过程中;另一类是人为因素,是绿道建设后人为影响。以下是对物理因素与人为因素的具体分类。

5.1 物理因素

物理因素为绿道上出现电线杆、路标、树、台阶。绿道在建设过程中一些原有的市政设施和树木没有合理规划,例如在三塔路岳王祠附近的绿道上出现了路标,阻挡骑行。同样在三塔路上发现了阻挡在绿道中央的电线杆,在环城西路勤俭大桥附近,在绿道中央有树木阻挡。这些障碍会使绿道的畅通性降低,对骑行多了一重安全隐患。

物理因素还有一类,即经过性台阶。在骑行过程中,经过性的台阶往往使自行车辆发生颠簸。较大的台阶则需要下车推行甚至抬车通行,极大地影响了骑行体验。

5.2 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主要是由于现阶段市民缺乏对绿道的认识,占据了绿道。例如环城南路至禾兴路段,绿道上出现了停放的车辆,骑行者只能绕行。在环城西路城南路路口,绿道被占用来停车。建银大桥附近的绿道上出现了摆地摊的商贩。

另一类人为因素是垃圾和废品的占道。例如在绿道建银大桥和城北桥段绿道清洁不足,有废品回收占道,影响绿道美观以及骑行者的安全。

深入分析这些人为因素,一方面,在自上而下的规划中,管理者对绿道的重视不足,缺乏有效统一的行政手段;另一方面,现阶段广大市民对绿道的认识不足,缺乏维护绿道的意识。这些原因都导致了人为因素对绿道骑行的影响。

5.3 小结

物理因素以及人为因素后期改造需要对症下药。针对物理因素,应以改造为主,通过对现有绿道的整修,如移除障碍物、改台阶为缓坡的形式将物理因素消除,如果遇到整修困难的情况,可以灵活改变绿道位置来绕开障碍物。针对人为因素,应采用宣传为主、改造为辅的手段,在绿道上设置告示警示勿停车,同时在必要情况下增设停车位。

6 结语

从以上分析可见,嘉兴绿道在全国建设中属于领先地位,但仍存在许多可以优化改造的可能。

在微观层面,绿道入口类型影响了绿道进入的便利性。为现有的绿道入口增添缓坡能够方便骑行者进入绿道。同时,绿道上物理因素以及人为因素的障碍亟待改造。微观层面的改造可以保证小范围内骑行连贯性提高,并且改造难度低,资金投入少。

在中观层面,绿道入口位置影响了绿道与绿道之间的连通程度,影响骑行者在不同绿道之间的转换。目前交通路口处绿道入口缺失,骑行者无法避开城市交通道路实现快速转换。日后改造措施应按照交通流量,在拥挤程度较高的地段增设入口。此外,对现有非机动车道及绿道的宽度进行适当调整以避免出现自行车与电动车混行的局面。中观层面的改造应针对区域性绿道,改造工期较长,投入资金大,需要结合规划部门做长期计划。

依托于城市绿道系统的绿道骑行交通是未来城市交通中重要的辅助功能。通过微观、中观层面的改造,绿道骑行系统将更加连贯,不仅可以鼓励越来越多的人加入骑行队伍,提倡更加绿色环保的出行方式,同时起到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美化城市环境的作用。

[1] 彭 瑗.绿道规划设计思考[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5(6):117.

Analysis on riding system coherence on the basis of greenway★

Shen Shang Wang Dehai He Yijun Qian Chun Yi Xintong Hu Tianyu

(JiaxingCollege,Jiaxing314001,China)

Taking Jiaxing greenway as the research target, starting from two aspects of middle and micro-level, the paper analyzes factors influencing greenway riding system coherence, and explores transformation methods of improving greenway coherence, with a view to play the role of releasing urban traffic pressure and beautifying environment as well.

greenway, riding system, coherence, urban traffic

1009-6825(2016)24-0008-03

2016-06-20★:嘉兴学院重点SRT资助项目(项目经费编号:851715090)

沈 商(1994- ),男,在读本科生; 王德海(1976- ),男,高级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城市规划师; 何奕君(1996- ),女,在读本科生; 钱 纯(1994- ),女,在读本科生; 易新童(1995- ),男,在读本科生; 胡天宇(1995- ),女,在读本科生

TU985.18

A

猜你喜欢

连贯性坡道绿道
AMT坡道起步辅助控制策略
慢性宫颈炎患者采用连贯性护理健康教育的临床价值
平朔东露天矿工作帮移动坡道优化研究
骑行绿道“潮”玩成都
Why do we celebrate the New Year?
环湖绿道游憩机会谱构建及应用——以南京市玄武湖为例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依托百里汾河工程构建体育健身绿道的思考
基于倾角传感器的坡道角度识别研究
客车坡道起步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