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廉可以写出来

2016-12-03张勇

做人与处世 2016年20期
关键词:郑板桥

张勇

有许多彪炳史册的历史人物,淡泊自守,清心直道,关心民生,体恤民疾,公正廉明,励精图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后人留下无数佳话。而他们为示心迹志向,或为警戒自己而作的诗、文、辞、联,更是脍炙人口,流传不废,载入史册。从古代一些清官廉吏所著诗词中,可以看出他们重民生而知根本、畏法度而能自律、明廉耻而守气节、崇节俭而重情操、知恩惠而思报国。

汉武帝时,汲黯新任淮阳太守,当地豪绅们欲备厚礼登门拜望,汲黯知悉,亲写诗词以榜文张示:“太守府门朝南开,无理有钱莫进来。自知之明听劝导,行贿则是小人才。”

吴隐之是东晋濮阳鄄城人。隆安年间,朝廷想革除岭南的弊端,任命吴隐之为龙骧将军、广州刺史、假节领平越中郎将。赴任途中,行至距广州20里处的石门,遇一山泉,当地人皆说喝了此泉之水就会变得贪婪无比,故名“贪泉”。隐之对家人说:“如果压根儿没有贪污的欲望,就不会见钱眼开,说什么过了岭南就丧失了廉洁,纯属一派胡言!”吴隐之不信此说,亲临泉边酌水而饮,饮后写诗道:“古人云此水,一歃思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上任后,他廉洁奉公,清简勤苦,始终不渝,所食不过是稻米、蔬菜和干鱼,穿的是粗布衣衫,住处的帐帷摆设均交到库房。有人说他故意摆样子,隐之笑而不语,一如既往。部下送鱼,每每剔去鱼骨,隐之对这种媚上作风非常厌烦,总是呵斥惩罚后赶出帐外。经过他的惩贪官、禁贿赂,广州官风有所好转。

公元764年,杜甫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府中当幕僚。有人送他一条十分名贵的毛毯,名“织成锦”。杜甫原物送还后题诗曰:“奈何田舍翁,受此厚赠情。锦鲸卷还客,始觉心和平。”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期满还乡,检点行囊发现箱内有几片天竺山石片,那是他游天竺山时捡的。此时他想,他山之石据为己有,似有不妥,便写诗以自省:“三年为刺史,饮水复食叶。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

北宋的包拯,素有“包青天”的美名。包拯任端州知军州事期间,秉公办事,惩恶扬善,关心民生,尤其注意平反冤案,因而深得百姓拥戴。他在端州公事之余,写过一首题为《书端州郡斋壁》的五律,诗云:“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燕雀喜,草尽兔狐愁。往哲有遗训,毋贻来者羞。”此诗首二句指出正直清白是做人的根本。第三、四句肯定优秀人才必能成就大业,坚强者绝不卑躬屈膝。最后两句则提出要以古贤人遗训为鉴,决不能干出贻害后代,使后代感到羞愧的事。这首五律浩气盎然,语言质朴而含义深刻。这实际上,就是包拯立身处世、为官做人的座右铭。

明朝于谦,官至监察御史,为官清廉,一生家无余财,针对当时许多官员乘巡视之机搜刮钱财,回京后向上司送礼物的风气,写了一首《入京诗》予以讽谏:“手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把搜刮民财的危害,为政清廉的必要,宣传舆论的反应,直言劝谏的苦心,尽寓诗中。明朝况钟,于宣德五年,曾外放苏州知府,他到任后严惩贪官污吏,平反冤狱,兴修学府,关心民间疾苦,被苏州人称为“况青天”。正统五年,他任满赴京考绩时,写下了一首诗:“检点行囊一担轻,京华望去几多程。停鞭静忆为官日,事事堪持天日盟。”简易轻便的行囊,清正廉洁的思想,超然物外的思绪,大义凛然的正气,跃然纸上。

在“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清朝,官场腐败,贪污纳贿成风,但郑板桥却始终清廉自守,力矫时弊,恩泽百姓。然而,他性情耿直,屡屡得罪豪绅,终遭罢官回乡,以卖字画为生。他的书法自成一家,隶楷参半,歪斜不正,如乱石铺路,有一种特殊的美感,自称“六分半书”,成为一代书画新风,被誉为“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在潍县县令任上时,发洪水,灾情十分严重,在多次向上司打报告请求救济灾民未获批准的情况下,郑板桥自作主张,大胆开粮仓赈济灾民,以至为此丢官。“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人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据传,郑板桥从潍县辞官南归时,衣袋空空,两袖清风,仅有几卷图书而已。兹于斯,郑板桥才能在身后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和魅力,也才有今天“板桥竹”的美称。

被誉为“天下第一清官”的张伯行,备受康熙皇帝的称赞并委以重任,因而晋升为福建巡抚。其走马到任后,为杜绝送礼者,张伯行便写了一首《禁止馈送檄》文,张贴在巡抚署衙门外:“一丝一料,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膏脂。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那些送礼者见此犀利檄文,不敢自讨没趣,均悄然离去。

历史上的清官,其思想、精神、行为、品格深为世人敬仰,可谓流芳百世。而他们在余暇时吟写的小诗,同样也感动人心,这些诗文是檄文,也是号角。官清威自立,心清民自安。无论在任何时代,人们都希望那些执掌权柄的官们清如水、明如镜。

(编辑/张金余)

猜你喜欢

郑板桥
说“糊涂”
说“糊涂”
竹 石
郑板桥的贺寿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