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箭巨发 太空探索的朝代召唤

2016-12-02

航空知识 2016年8期
关键词:土星液氧阿波罗

探索未知,航向远方的冲动来自人类的求知本能。在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这段时间里,太空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只能抬头仰望的虚空,而是一个展示人类技术发展水平的舞台,一个奋勇争先的竞技场。正如普希金在其诗篇中所说,“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在我的眼前出现了你,有如昙花一现的幻影,有如纯洁至美的精灵。”

诗人对爱情的理解却也恰似人类对技术本身的体悟。在不懈的探索中,人们逐步认识到,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是大推力火箭的可靠动力来源。要想从近地轨道载人飞行的技术层面向更加深远的太空飞去,液氧煤油发动机是必须要掌握的关键技术之一。重型火箭,这种起飞重量比2艘驱逐舰还要重的飞行器,总是能够时刻提醒着我们,那个勇敢无畏,挑战工程极限的时代的存在。推力为600吨级以上的巨型发动机受到太空探索的时代召唤,来到了世间。现在,就让我们回顾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同时也展望一下人类太空探索的明天。

披坚执锐奋力擎天

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成为了首次进入太空的人类,惊醒了在太空竞赛中稍有怠惰的美国人。这直接促使原本对探索月球热情不高的约翰·肯尼迪总统改变了主意。1961年5月25日,肯尼迪在参众两院特别会议中宣布了“阿波罗”计划的蓝图:

“我相信这个国家能够齐聚一心全力以赴达成这个目标,即在1970年以前,人类将乘坐宇宙飞船登陆月球并且安全返回。没有任何一个太空项目能够超越它对人类的影响,超越它对宇宙远程空间探索的重大作用,也没有一个太空项目开发如此困难而且花费如此昂贵。”

“阿波罗”计划稳步推进。虽然“阿波罗”1号出现了致命的火灾事故,但是,在技术人员的坚持下,无论是火箭还是飞船都逐步满足了工程需要。用于“阿波罗”计划的“土星”5号火箭全高110.6米,直径10.1米,发射质量3039吨。美国二战时期的“巴格里”级驱逐舰的标准排水量为1500吨。“土星”5号的发射质量相当于这样的两艘驱逐舰。

1961年12月15日,波音公司拿到了S-IC(“土星”5号火箭第一级的内部编号)的生产合同,与此同时美国宇航局马歇尔航天飞行中心(MSFC)的工程师们则正在紧锣密鼓地选定新的总工程师。第一级火箭的生产与总工程师的选任几乎同时进行,这表明了美国宇航局对波音公司的充分信任。波音显然是把这第一级火箭当成飞机来造了。他们没有一个接一个地生产,而是很快就实现了批量化。并且,他们对第一级火箭的箭体进行了总体设计优化,减轻了560千克的质量。代入到三级火箭的动力学方程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优化相当于增加了36千克的有效载荷。

火箭的第一级采用5台F-1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起飞时将产生33 400千牛的推力,在150秒左右的时间内将火箭推到6万4千米的高空。这么大的推力,需要坚固的承力结构。“土星”5号火箭的第一级上有着整个火箭上最大的零件:5台主发动机的承力支架主梁,重21吨。另外,第一级上面有4个重816千克的铝制件,这是当时美国能够加工的最大规格的铝制零件。

“土星”5号火箭的第二级由北美航空制造。这个研制了P-51、F-86、B-25和X-15的公司用苯酚蜂窝夹层结构的挡板放在了液氢储箱和液氧储箱之间,硬是顶住了两侧高达70%的温差,比采用传统隔离结构的火箭节省了3.6吨的质量。第三级由道格拉斯公司制造。紧凑的外形和可多次重复启动的动力系统让土星5号最终具备了将“阿波罗”飞船送上月球的能力。1967年11月9日,“阿波罗”4号任务开始执行,这是“土星”5号火箭的首次发射,同时也是专门为这种世界上最大的运载火箭建造的39号发射台的首次启用。这枚比自由女神像和她的基座加起来还要高不少的火箭象征了人类挣脱地球引力的渴望。

最终在1969年7月21日凌晨2点56分(UTC),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的左脚踏上了月球。“这是一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a man,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这句话宣告了人类开始以更坚定的步伐迈进深空。而这一切,都有着“土星”5号这个推力强大的幕后英雄在做着贡献。F-1液氧煤油发动机则至今仍保持着680.39吨的单燃烧室液体火箭发动机的推力纪录。

执着坚韧不言放弃

实际上,苏联人并不是在肯尼迪宣布“阿波罗”计划之后才着手准备把宇航员送上月球的。早在1959年,科罗廖夫就已在准备重型运载火箭,而这一系列火箭为包括载人登月在内的大型航天项目预留了运载能力。这就是N-1重型运载火箭的前身。该火箭以其30台并联的一级火箭布局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实,原本N-1不必使用这么多台发动机。在N-1火箭的总体方案刚刚提出时,苏联火箭发动机设计师古舒高就给出了设计一款推力强大的火箭发动机的方案。当时该发动机被命名为RD-270。这款于1962年6月26日开始设计的发动机的燃烧室压力高达26.1兆帕,其海平面推力6270千牛。美国“土星”5号火箭的F-1发动机的海平面推力为6 770千牛。而“土星”5号火箭的发射重量为3 039吨,N-1火箭的发射重量为2 735吨。“土星”5号与N-1的第一级的设计工作时间均为150秒量级。因此,可以说,N-1运载火箭可以采用5台RD-270火箭发动机并联的方式。

可是,为什么N-1火箭没有采用RD-270火箭发动机呢?这与科罗廖夫本人的设计思想有关。RD-270火箭发动机的推力虽大,但是其燃料体系为偏二甲肼/四氧化二氮。虽然这种常温推进剂能够非常可靠地工作,并且有着不错的性能。但是,科罗廖夫早就对这种火箭发动机表现出了不满的情绪。偏二甲肼为剧毒燃料,而且从比冲和未来更大推力的火箭发动机的需求的角度来看,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取代偏二甲肼/四氧化二氮火箭发动机是个可以预见的趋势。于是,科罗廖夫极力反对古舒高的RD-270火箭发动机方案。古舒高认为受到了排挤,终止了与科罗廖夫的合作。(后来,古舒高其实还是研制出了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而且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推力最大的多燃烧室液体火箭发动机RD-170,但这已经是十几年后的事情了。)

科罗廖夫没办法,只好寻求其他火箭发动机设计师的帮助。库兹涅佐夫领导的OKB-276拿出了当时叫做NK-15的火箭发动机。后来,该发动机升级为NK-33。因为推力不足,所以N-1火箭只得采用30台火箭发动机并联的方式。

1969年1月15日第一枚N-1火箭于矗立在发射台上。苏联人冒了好大的风险!所有的NK-33发动机都是出厂状态,从未进行过任何联合点火测试。这是正常的火箭发动机研制流程所不允许的。而且,这枚试验箭实际上是任务箭。火箭的上面级里面放了一艘真正的L1飞船。这飞船可是要绕着月球飞上一圈然后返回地球的。也就是说,苏联人要跳过所有的近地轨道测试步骤,直接绕月了。

1969年2月21日,莫斯科时间下午12点18分07秒,地动山摇的轰鸣声宣告N-1火箭挣脱地球怀抱的时候来了。6秒后,火箭离开发射塔。然而,这时候,指挥中心突然收到了火箭发出的警告:12号与24号2台发动机突然熄火。N-1火箭设计了动力冗余,损失2台发动机的动力对火箭本身的测试任务的完成并不构成致命威胁。但是,65.8秒时,28台火箭发动机的功率全部超过最大允许值。整个管路系统出现了严重的高频振动。66秒时,1台NK-33火箭发动机的液氧输送管路爆炸。随后,火箭在12 200米高空发生了大爆炸。值得庆幸的是,L-1飞船在逃逸塔的帮助下,飞离了危险区域。在爆炸平息后,降落在距离发射架22千米的地方。

1969年7月3日,第二枚N-1火箭被匆匆拖到1号发射台,准备赶在“阿波罗”1 1号之前进行发射。莫斯科时间23点18分32秒,第二枚N-1火箭拔地而起。发射6秒后,传感器报告:燃料泵异常。火箭的故障控制系统立刻关闭了传感器指示出的那台发动机。然而,令人不解的是,故障控制系统没有停下关来,而是开始接连关闭发动机,用了3秒钟的时间,关闭了第一级火箭30台发动机中的29台。推力的大幅下降触发了火箭逃逸塔。在巨大的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拉动下,绕月飞船像是被猫妈妈叼住后脖子的小猫一样,被叼出1千米后,平稳着陆。N-1火箭则向后躺倒,从200米高的地方带着巨量燃料和氧化剂的火箭坠落到发射台上,引发了惊天动地的爆炸。事后工程人员分析,约有678.57吨液氧和煤油在瞬间爆炸,其爆炸当量约6 930吨TNT,这是人类工程技术史上最大的爆炸事故。

1969年7月21日凌晨2点56分(UTC),阿姆斯特朗登上了月球。美国人赢得了载人登月的竞赛。这回苏联人不用赶时间了。他们认认真真地开始搜集2枚火箭的残骸,分析事故原因,重新设计N-1火箭的故障处理系统的算法,就像是试图在寻找错题原因的一名虔诚的学生。这个错误,一改就是两年。1971年6月27日莫斯科时间凌晨2点15分07秒,第三枚N-1火箭点火。前10秒,火箭发动机工作正常。然而,这次,问题没有出在动力系统上,而是出在了制导控制系统中。不知怎么的,当火箭飞到250米高的时候,制导系统突然认为火箭姿态异常,并发疯似地试图摆正火箭姿态。而实际上,火箭的姿态没有任何不妥。制导系统的错误指令让原本飞得稳稳的火箭开始偏斜。一级火箭外环24台NK-33发动机的差动控制力矩是如此巨大,以至于瞬间就甩飞了火箭第3级及以上的结构。第3级火箭启动了自毁程序,飞船也被引爆,她们一起砸到了第1次正式启用的2号发射台上。

苏联的工程技术人员没有气馁。此时,美国的“阿波罗”计划已经接近尾声。苏联人这时已不再是和美国人竞争,而是更加纯粹地要实现自己的梦想了。N-1火箭一定要成功才行!这可是科罗廖夫总师临终前的最后一个航天项目!这可是全体苏联人的登月梦想的承载!

1972年11月23日莫斯科当地时间上午9点11分52秒,第4枚N-1火箭点火升空。没有鲜花与掌声,全场肃穆凝重;没有电视直播,很多人甚至没有像正常人那样的能被公开的姓名。这群在荒漠的一角顶住连续3次失败压力的技术人员,通过1年半的废寝忘食的努力,再次迎来了N-1火箭发射的日子。火箭飞行平稳。随后,N-1火箭的飞行速度顺利地超过了声速。起飞90秒后,N-1火箭程序转弯顺利,按最新的制导程序,再过26秒,就该准备—二级的分离程序了。但是,警报声在此时响起了。弹载计算机认为此时火箭的轴向过载太大。按照预案,弹载计算机自动关闭了一级火箭内环的6台发动机。可惜,第107秒的时候,整个一级火箭没有经受住烈火的炙烤,发生了爆炸。逃逸塔把绕月飞船带离了爆炸区域。飞船稳稳地降落在拜科努尔。整个上面级弹出后,从4万米高空坠下,摔毁在荒滩上。

N-1重型火箭,4次发射,4次失败。科罗廖夫的继任者米申没能在后来争取到更多的发射机会。这让N-1火箭终究无法证明自己,给人们留下了无尽的遗憾。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015年9月20日07时01分14.331秒,“长征”6号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点火发射,将20颗微型卫星(亦即10立方厘米级卫星,多为科学实验性质)送入太空,成为中国航天新一代“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首发型号。这标志着中国也掌握了大推力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的技术。随着“长征”系列液氧煤油火箭的发展,中国将逐步掌握重型运载火箭的技术。

回想1972年12月7日,美国“阿波罗”计划的最后一枚“土星”5号火箭上天。1976年,苏联终止N-1火箭的所有相关项目。美苏太空竞赛的登月部分在上世纪70年代结束。而以重返月球和抢滩火星的为代表的新一轮太空竞赛已经开始。此时,中国已经有了足够的技术积累和信心开始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责任编辑:邢强

猜你喜欢

土星液氧阿波罗
液动机引流式液氧煤油运载火箭推力矢量伺服控制系统
液氧煤油发动机氧系统双机耦合振荡频率特性
液氧甲烷发动机
阿波罗13号与与重返月球
土星环,你要去哪里
回望阿波罗11号
阿波罗之春
拯救阿波罗13号
土星
美丽的土星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