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80后”的创新与传承

2016-12-02申利娜张文哲

河南电力 2016年9期
关键词:设计院徒弟师傅

文/图_本刊记者 申利娜 张文哲 张 岩

“80后”的创新与传承

文/图_本刊记者 申利娜 张文哲 张 岩

“80后”,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一代,在传统理念和现代生活方式的激烈碰撞之下,“有事弟子服其劳”似乎已经是历史文献中的存在。当前,已经逐渐成长为骨干力量的“80后”师徒关系呈现出怎样的创新与传承?记者走进了两位“80后”的生活,感受他们的师徒情怀。

李栋的“目视管理法”

黄色的小脚丫提醒着“最佳巡视路线”和“最佳观察点”,红色的爱心标志告诉巡视人员“此处注意事项”……在新乡供电公司卫辉运维站,变压器上、主控室内,随处可见的提示图卡提醒着每一位进站人员各种事宜。

“这就是‘目视管理法’,我们就是要让各项工作制度、操作规程、安全要领随时随地‘看得到、听得见、讲得出’,就像相伴身边的老师一样。即便是一个新人进入,也能按照看到的一切做好各项安全措施。”“目视管理法”的首创者、卫辉运维站站长李栋说。

参加工作18年来,李栋完成了从徒弟向师傅的转变。1998年,电力运行与检修专业毕业的李栋,被分到了新乡第一座220千伏变电站——新乡变电站。新乡变电站是新乡、焦作电网的环网点,建站早、设备种类多、运行方式复杂,在新乡公司被称为变电运行专业的“黄埔军校”。

“我的入门老师是袁正兵。袁师傅出了名的严厉,除了带我看图纸、认识设备之外,每天例行两份命题操作票填写。”谈起刚入职的日子,李栋打开了话匣子,“那时候18岁,心高气傲,觉得自己是对口专业毕业,还天天被逼着写操作票,看着师傅批改的作业,心里多少有点不服气。”

李栋回忆,入职一个月后的集中测试,信心满满的他成为“差等生”。这让李栋明白,想要成为优等生,仅仅靠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远远不够。在他的努力下,袁师傅给他的作业难度等级越来越高,而他的作业本上师傅批改的却内容越来越少,直至袁师傅给了他一个大大的“优”,他才从袁师傅门下顺利毕业。

2008年,参加工作10年的李栋调任220千伏姜公变电站副站长,也开始了“师傅”的生涯。“不为人师不知道师傅担负着怎样的责任。变电运行专业每天和高压打交道,稍有差池不仅对电网影响大,也给自身安全带来威胁。”徒弟的一声“师傅”,让李栋也不由自主地严厉起来。

他根据徒弟的特长,为徒弟制定了个性化学习方案。郑继勇理论知识扎实,李栋就让他侧重图纸、资料的整理学习,让他从内部结构了解电网运行;而钮来超接受能力较快,李栋便让他侧重一次设备的认知,在设备巡视维护上下功夫。

2012年,随着“运维一体化”的推进,变电站的管理模式由原来的管理单个变电站向管辖多个子站的运维模式转变。这时,李栋又被委以重任,调至220千伏卫辉运维站任站长,管辖3座220千伏子站和两座110千伏子站。

“任何一项变革,都有一个适应、过渡的过程。运维站的管理模式,对班组成员要求更高、更全面。”在摸索和创新中,李栋提出了“目视管理法”,并以卫辉运维站为例设计了目视看板、黄色脚丫观察点、红色爱心提示点等等各类提示图卡。“以我个人的力量去带领班组成员肯定是不够的,‘目视管理法’就解决了这一问题,现在在卫辉运维站任何一个角落,都像有一位‘师傅’在身边。”

李栋(右)为徒弟详细讲解高空作业警报器

就在刚刚过去的“7.9”暴雨期间,卫辉运维站值班人员杨金儒按照提示图卡上的“汛期重点巡视内容”开展设备巡视,发现洪水即将波及到主变端子箱。杨金儒立即向调度部门汇报沟通,将负荷进行转移,对主变进行停电,成功避免了一起主变跳闸事故。

李栋的“师带徒”实践模式越来越丰富,但无论如何创新,“手写操作票”这一传统方法一直被延续下来。“虽然利用电脑存档模板打印操作票更方便快捷,但是通过手写操作票可以让员工主动思考整个操作过程,有利于员工深层次地去了解设备,更娴熟地开展各项操作。”

有困难,找溪姐

初见刘溪,是一次会议同车,当时并不知她的具体工作。惊鸿一瞥中,只觉得这个女子温婉美丽,而不停响起的电话铃声则透露出她专业上的“强悍”。

再见刘溪,是在周口供电公司电力设计院的办公室中,两台挨着的电脑,满桌杂乱的设计图,一盆长势萎靡的吊兰,埋首其间的刘溪突兀又和谐地融入了这一片背景。

1982年出生的刘溪现任周口公司电力设计院电气室负责人,不知详情的人,很难将这位年轻貌美的“80后”和技术骨干联系在一起。自2002年参加工作以来,刘溪一步步从懵懂的“小学徒”成长为人人口中称赞的“专业大拿”,“溪姐”这个称谓也单位中流传开来。

“其实,我刚毕业参加工作时,总有无从下手的感觉。我现在的成绩,和工作以来一直遇到好师傅分不开。”谈起工作,刘溪不禁回忆起刚踏入电力行业时的自己。

2003年,刘溪被分入继电保护班组。郑州大学的高材生在面对一张张二次保护接线图时蒙了,这些怎么和学校学的东西不一样?好胜心强的刘溪立刻抱着图纸去问师傅。“当时带我的师傅是李向丽,她和别人不一样,不会一点一点地对着图纸给你讲,而是稍稍点拨后就让你自己照着图纸去测线路、找问题。然后我就一根根线路测过去,发现问题或者遇到不懂的地方了,再去问师傅。”对于爱动脑、肯思考的刘溪来说,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她如鱼得水,启发式的教学遇到爱较真儿的姑娘,一个个端子排、一屏屏保护压板也变得可爱起来。

勤学、好问,良师、益友,二次保护专业出师往往需要三到五年时间,而刘溪有了这些“法宝”护航,一年半以后就开始独立作业,成为继电保护班的骨干。

2006年,刘溪怀孕了,新生命的到来使她不能再去作业现场。这时,已经调到周口公司生产技术部的师傅李向丽给她打来电话:“你这么好的专业技术在家闲着可惜了,要不要接个线路保护技改的工程设计?”原来,听到爱徒怀孕只能坐办公室,李向丽怕她长时间不下现场,好不容易掌握的专业知识会变得生疏,就把手边的一项设计介绍给了她。

做不做?没有纠结太久,刘溪的好奇心好胜心就说服了自己。忍着孕期不适,刘溪查设计资料、查保护原图,再结合自己几年来的实际工作经验,从怀疑自己脑子不够用、一看图就头晕,再到成功设计出图纸,刘溪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了220千伏薛淮、川淮两条线路的保护设计工作,迈进了电力设计的大门。

刘溪(右)为徒弟讲解设计流程

周口公司电力设计院起步晚、规模小,发现刘溪这个二次电气设计人才后,设计院领导多次“挖墙脚”,终于把刘溪从继电保护班请到了设计院。新岗位、新工作,刘溪来到设计院后第一件事就是拜师,学负荷分析、设备选型、可研报告,从立项到施工,刘溪在老师傅的帮助下摸着石头过河,认真钻研,稳扎稳打。万丈高楼平地起,刘溪逐渐从学徒成长为电气设计专业上的师傅,成为大家交口称赞的“溪姐”。

现在,刘溪手下也带着徒弟,教徒方法也是一脉相承的“启发式教学”。“我会给他们一些做好的设计,大致讲一讲基本原理,让他们自己去看去学,遇到看不懂想不明白的就来问。其实,教学相长,学无止境,有时看着是我辅导他们,但同时我对设计的理解也会更加透彻,从徒弟们身上我也学到很多。”

任立新是刘溪最新收的徒弟,这个活泼爱笑的姑娘是个“话匣子”:“溪姐技术好、颜值高、脾气更好,是我的偶像!”

任立新这样说,是有故事的。110千伏肖洼变电站扩建设计是她负责的第一个110千伏项目,由于业务不熟练,二次电缆的调配出了问题。刘溪了解情况后,没有责问批评,匆匆从孩子的“方特圆梦”路上返回,凭借自己出色的二次保护知识,根据已到货的电缆重新调整了设计图纸。

“每次想到这件事,我就觉得特内疚。溪姐平时工作忙,好不容易抽出时间陪孩子去郑州玩,还被我一个电话搅黄了,但她也没有怪我一句……”

看着弟子垂下的眼睛,刘溪不禁笑了:“那是因为我的师傅也是这样对我的,错误犯下的时候,不用批评我们就已经知错了。师傅要做的,就是给徒弟讲清楚哪里错、为什么错,只要避免再次犯错,师傅的力气就没白花!”

猜你喜欢

设计院徒弟师傅
师傅开快点儿/你笑起来真好看
Mark Twain
徒弟和保险柜
国贸工程设计院
国贸工程设计院
国贸工程设计院
神探大脑门(1)探长出题考徒弟
只会一种
只会一种
两个徒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