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一种文明

2016-12-02马丁雅克

国际人才交流 2016年7期
关键词:中华文明孔子文明

文/马丁·雅克

中国:一种文明

文/马丁·雅克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基础,图为2014年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孔庙举行的祭孔大典

在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合约》(该条约标志着30年战争的结束,欧洲各国在主权原则的基础之上建立了中欧地区的新秩序)签订之后,欧洲民族国家逐渐成为国际体系的主要行为体。中国的崛起是对这一理念的直接挑战。对西方来说,最重要的概念就是民族国家,但中国是一个文明国家。这种区别至少会对各国的相互理解产生影响。我们可从语言的区别对此进行阐释:在英语中,“国家”有“nation”、“country”、“state”、“government”这4种表达,而在中国常用“country”和“state”两个名词。当然,最重要的区别并不在于语言的表述,而在于其背后的不同文化背景和蕴含的意义。

作为一个文明国家,中国具有三个典型特征,悠久的历史和文明,国家的统一,第三个特征与规模有关,我们可以将中国理解成由许多带有某种自治特征的省份所组成的大陆体系国家。

中国已经延续几千年了,至少有两千年,这是肯定的,甚至可能有三千年,而中国普通老百姓则愿意说成“上下五千年”。毫无疑问,中国确确实实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延续至今的政治体。这可不是枯燥乏味的历史记录,而是所有中国人(不仅是那些社会精英,连普通的出租车司机也一样)对自己国家的认同感。在与出租车司机的交流中,他们常常会不经意地提到这段悠久的历史,并言及孔孟之道,也许还会引经据典。中国人眼里的“中国”实则是国家、民族乃至“中华文明”的同义词,包括诸如中国的历史、朝代、儒家思想、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家族联系和习俗、人际关系、家庭、孝道、祖先崇拜、价值观、独特的哲学体系……简言之,中国万物孕育于中华文明之中。

当然,世界上还存在着很多其他的文明。然而,中国最大的特点是,在绝大部分的历史进程中,“国家”与“文明”是合二为一的(中国西部可能算个例外)。

这也是我们为何不光将中国视为一种文明,而是一个文明国家的原因所在。其他国家可能具有文明国家的某些元素,但却远不及中国。印度可以被视为一个候选的对象,但如我们目前所知,印度与中国截然不同,只是近代英国殖民统治的产物,其此前的历史要比中国更加多样化。

中国人的这种文明感有利于帮助我们理解为何中国人总是对自己的历史倍感亲切。对中国人而言,过去——遥远的过去而非近现代的过去,与现在是如此息息相关而又意义重大。这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民族都无法做到的。相比之下,其他任何国家似乎都成了“菜鸟”,因为历史的断裂令其民众与本国的历史割裂开来。然而中国人却不是这样,尽管中国曾经历过巨大的混乱、侵略和分裂,但其文明的延续性却仍坚韧地得以留存,最终占据主导地位,纵然历尽波折,仍深深地镌刻在大多数中国人的脑海中。不管中国人身在何处,与祖国相距多远,他们总是生活在本国的历史中,这与其他社会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历史学家王赓武写道:“其他任何国家能像中国一样拥有两千年、一千年的外交史,并能在今天也如此引人瞩目吗?”中国学者黄平写道:“中国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几乎今天发生的每件事情都与历史密切相连,如果没有历史背景,我们就无法解释它。不仅仅是学者,公务员、企业家和老百姓都有着强烈的历史感……而不管受教育程度如何,他们都活在历史中,承载着历史,为历史代言。”

杜维明评论道:“当接受过正规教育的中国人谈论杜甫的诗歌、司马迁的《史记》、孔子的《论语》时,他们言谈中透露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积淀……人们将杜甫、司马迁、儒家学说与现实生活融合在了一起,表明传统思想将永远存在于中国的历史长河中。”

现在所知的最早的关于“中国”的认知可以追溯到周朝,它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发迹于黄河流域。实际上在周朝之前的商朝,现代意义上的“中华”已经雏形初现,如表意文字、祖先崇拜以及王者独尊概念的存在。然而,那时人们对“中华文明”的认知并不强烈。直到数百年之后,孔子才在其著作中提及“中华文明”之说。当时,汉语是官话和教学用语,“君子受天命而治天下”的思想也已作为王朝统治的基本原则得到确立。

尽管孔子生前地位不高、得到的认同不多,但其死后却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文人(尽管其思想理念并非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如公元500~850 年,佛教的影响力就超过了儒家思想)。孔子死后的两千多年里,其推崇的理念和道德操守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国,他提倡的治世之学影响了历朝历代的统治者,《论语》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书籍之一。儒家思想虽然也融合了其他思想流派,特别是道教和佛教的思想,但孔子自己的理念至今仍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孔子认为政府在治理国家时,要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孔子还强调了统一和稳定的重要性,这与其身处的动荡不安的时代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孔子的这些思想奠定了中国文化价值观的基础。

中华文明的延续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国家和教育,这两点均可从儒家学说中找到根源。至少从孔子所处的时期以来,国家均被视为中华文明的象征和守护者。这也是为何不管是在过去还是在共产党执政时期,国家均被赋予巨大的权威性和合法性的原因所在。在国家的诸多责任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维护中华文明的统一,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中国独特的教育理念和养育理念的根源也在于传统文化。自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以来,中国人就一直对人性持乐观的态度,认为人性本善,只要在孩童时给予适当的教育引导,那么他们就能获得正确的认知、价值观和良好的自我修养。在学堂,学生必须尊敬师长;教育是一项崇高的职业,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中国儿童与西方儿童相比,通常在很小的时候就掌握了较高技能,比如在音乐等艺术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许是中国人使用表意文字的结果,要记住好几千个汉字,还得能完美地组词造句。

在强调中国文化的延续性的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两千多年来,经历了历史的沉浮,中国今天的文化已经大为不同。但从另一个层面说,中国文化的传承是相对稳定的,这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一点在中国人的自我认知中显得尤为重要:中国文化一如既往的表达方式、人们的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礼节、中医、饮食、政府与家庭在社会中的作用等,与历史上并无大异。王赓武认为,“这种不同寻常的延续感使中国的文明越来越不同于以往,这也是最为典型的中国特征”。自公元前221年以来,中国只有1074年处于统一状态,相对统一的时间为673年,分裂的时间为470年。在过去的一千年里,中国曾遭受几次较大规模的侵略和占领。然而,这些中断也表明了中国文化的力量及其深层次的弹性与持续性。从历史上看,辽、金、元、清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但在每一个少数民族所建立的朝代,统治者或早或晚都被汉化。相对于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文化,中华文化展示出了相当的优越性。即便是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的印度佛教也在几百年内日益“中国化”。

西方文化大约在1850年开始对中国文化形成挑战:相对于传统的儒家文明,西方文化的侧重点截然不同(主要体现在科学知识方面),且明显处于优势。1911~1949 年间,中国所有重要的文化体制和机构(政体、大学、报社、教堂等)几乎都无法存续超过一代人的时间,足可见当时中国僵局的严重和实质所在。直至今日,中国已经成功扭转了当初的衰落颓势,踏上了实现现代性的征程,然而却仍被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被西化的程度等问题困扰。在经历过动荡、战乱、混乱和重生后,中国仍明确地保有原来的特征,仍具有强烈、独特的自我认知。

就此而言,中国文化就是一个有趣的例子。所谓的中国文化,是指构成、渗透于中国社会之中的社会关系、习俗、价值观、规范、机制的总称。中国人通常认为,中国文化正处于危机之中。1850 年以来,中国先后经历了帝制的覆灭、儒家思想作为现代化路径的失败、“文革”、1978 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和西方思想的冲击,因此产生这种错位感不足为奇。尽管可能要经历一个重建和更新的过程,但在很多方面,中国文化仍然是生机勃勃的。当然,文化的重构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初欧洲花了几乎200 年的时间才发展出一个与现代性相一致的文明。

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而言,其现代化的过程往往呈现出身份认同危机的特征,沦为殖民地的经验通常又放大了这一特征。这些国家受困于本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它们常将本国的文化与其相对落后的、复杂的劣势局面联系起来。中国的确曾一度蒙羞,但却从未认为自己是劣等民族:中国人非常明白中国文化的含义,并拥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这就是中国特质的魅力。实际上,这种特质的魅力也使得其他色彩浓厚的认同感(比如区域性、阶层、语言)变得相形见绌——这一点可以拿印度做例子。归属感源于中国的历史文化,它使各民族团结在一起,否则整个国家将会被方言、风俗、种族、地理状况、气候、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搞得四分五裂。白鲁恂曾说过:“把中华民族凝聚在一起的是文化、种族、文明等意识,而不是对民族国家的认同。”

《大国雄心——一个永不褪色的大国梦》书封

文明国家这一概念对于中国而言至关重要。其不仅是理解中国的基础,更是在很多不同的方面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中国的身份认同基本上就是从文化因素,如语言、家庭规范、社会关系结构等衍生而来的,而非近代民族国家的产物。其次,文明的统一性是中国政治毋庸置疑的第一要务。维护、保持这种文明的统一性,被视为国家的神圣职责,因此国家被赋予了远超传统民族国家的权威和合法性。第三, 中国作为一个大陆性的文明国家,接受了并且需要一种基于地区多样性的多元化。对于香港回归的宪法中所规定的解决办法就是典型的例子:基于“一国两制”原则的这样一种解决方案,与主权国家的“一国一制”截然不同(1990年德国统一时正是采取的此种解决方式)。 第四,文明国家这一特征对中国的影响绝非仅限于近现代,而是至少有两千年之久。这的确令人称奇。历史一直在对当下产生重要的影响,成为当下行事的指南和标尺,为中国人界定国家和自我认知提供了最主要的认同与认知背景。

(摘编自中信出版集团《大国雄心——一个永不褪色的大国梦》)

猜你喜欢

中华文明孔子文明
请文明演绎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漫说文明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值守中华文明——解码文化传承
俄罗斯汉学研究400年:与中华文明对话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