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思想行为偏误与指导策略研究

2016-12-01赵海波

考试周刊 2016年90期
关键词:指导策略

赵海波

摘 要: 目前,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大学生成长背景的多元化,许多大学生在入学初期存在较为普遍的思想混乱和行为偏误的现象。针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找出根源,并据此寻找纠正偏误的具体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强化专业教学的效果,促进良好学风的快速形成。

关键词: 大学生活 思想行为偏误 指导策略

一、引言

按传统的思维而言,到了高等教育阶段,学生已满十八岁,已经算是一名法律上的成年人,思想已经趋于成熟。实际上大学阶段是青少年身心急剧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下,绝大部分大学生在严格意义上是从大学入学时,才初次离开父母的监护,尝试完全独立的生活模式。在大学阶段,身体与思想发生迅速的变化,视野不断扩展,接触的事务极大丰富。学习、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带给大学生许多困惑,产生一些心理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在强烈的自我成就心理驱动下,他们一般不会咨询老师,甚至对老师的正确建议充满抗拒,他们更希望从周围的同学那里得到认同。这就使得大学低年级的新生面对问题时缺乏理性的判断,盲目从众的心理较为突出。尽管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的丰富,大部分学生会走向成熟,回归理性。但这一过程,必然伴随许多思想行为偏误。如果放任其自然发展,会严重影响学生的专业学习,甚至短时间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不良风气。所以大学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正确的方式进行潜移默化地引导,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是辅导员的职责,更是每一位任课老师必须关注并积极参与进来的工作。

二、大学与人生的关系

要使学生明白大学阶段生活的正确方向,和某些行为正确与错误的原因,进行道德说教的效果并不明显,主要是因为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并非不明白道理与是非,而是不清楚大学与人生的关系,容易陷入“大学学习与人生的发展关系不大”这一思维陷阱中,导致大学无用论的错误判断,从而引发一系列思想与行为的懈怠。所以对学生阐明大学与人生的关系,是引导学生克服思想行为偏误的首要前提。

人生就是作为社会构成最小单位的人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中作为自然生命的历程和社会使命的历程。大学生活本身就是人生的一部分,是一部分幸运儿的人生由幼稚步入成熟的试练场。反过来,人生不一定会有大学生活的经历。也就是说,相当一部分人可能享受不到这种较为优越的人生试练,他们要为争抢人生发展资源的重要战役——高考的败北而付出代价。或者复读,或者承继父业,进入家族产业的接受培训,或者学习谋生技能为独立谋生作准备,更多的是没有多少可利用的社会资源的,他们只能带着简单的行李和不多的资金,等待社会大浪淘式的洗礼、捶炼,接受生存危机的挤压和催熟。他们与大学生相比,一方面在学历上、在知识储备上先天不足。在没有做好心理准备的前提下,发展潜力、待遇、机遇等方面都与大学生存在极大的落差。另一方面这种被动催熟式的有志青年,在痛苦、寂寞、挫折的社会承受力方面,其心理素质成长时间将会以较为激烈方式被动缩短。与大学温室里的精英相比,他们更加缺少选择的余地,缺少幻想的空间,缺少犹豫的资本。现实会让他们知道,如果想获得的认可,获得比现状更好的生存资源,那么他们除了勇敢面对,为了每一个成功的可能去拼搏,已经没有退路。

从广义来讲,大部分青年人是从高中毕业后开始真正走向自立的,或者进入社会谋生,或者进入大学学习。相同的是,两者都要开始学会离开父母的羽翼,独自面对一切。那么作为大学生,独立人生就是从大学入学那一天开始的。因为只有到了大学才会真正离开父母的保护和监管,真正有相对独立的经济权,真正从自己的社会关系中定位自己、评价自己。只有到了此时才可能像展翅的雏鹰,开始经历属于自己的风雨。此时,不论愿与不愿,父辈的光辉将逐渐消退,在摔打中独立成长成熟,将成为无法回避的现实。进入大学之前,也许有着无数的梦想和猜测,但一进入大学,这一切浪漫的光环就会在现实中跌得粉碎。因为大学存在的本质不是为了圆一个个青春期的幻想,而是为了培养人才,向社会输出人才。大学生想要经历有意义的、无悔的大学生活。就要学会经受历练,学会面对一切的愿与不愿。来到大学,绝不是为了收获,也收获不到。大学要首先学会付出,为了各自的人生规划,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无功利地付出。只有如此,才会得到在将来的某一天可以收获的可能。

总的来说,与校外同龄人相比,大学生活是人生中最宝贵的一段时光。尽管大学是知识的殿堂,是理想的苗圃,但是大学生最多只是一块璞玉,如不经过千百次刀刻的伤痕与琢磨,比不过一尊廉价的泥塑,这就是大学与人生的现实。所以大学阶段,最重要的不是情绪的任性,不是高人一等的优越,不是患得患失的徘徊;而是立志和奋斗,是追求和超越,是思想由稚嫩走向成熟的历程,是完整人格的塑造,是在不断地失败中认真总结调整,这才是大学和人生最正确的逻辑。

三、大学阶段的思想行为误区

根据实际的调查分析,大学阶段有几个问题较为突出,严重干扰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首先是生活学习上有惰性心理,不思上进,什么都不想干。其次是盲动贪多,什么都想干,什么都干不好。第三是干什么都慢半个节拍,跟不上节奏,干什么都犹犹豫豫,行动迟缓,畏首畏尾,要么浅尝辄止,要么拖沓窘困。第四是受各种情绪的干扰,包括友情、亲情、爱情,心理波动较大,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状态,总处于一种患得患失的情绪中,大喜大悲。第五是对大学生活的一切细节,总喜欢习惯性忽略,或好高骛远,或杞人忧天,总会以今天的事情对毕业后的人生无意义为借口逃避现实,脱离实际。要么喜空谈,恶实干,要么缺乏自信,直接自我封闭。如果处于以上这五种状态而不能迅速调整,那么大学生活将会步入很糟糕的恶性循环,甚至对人生发展来说都是一个非常可怕的开端。

这些行为偏误的产生有着广泛的社会根源。诸如过渡溺爱的独生子女家庭背景;留守儿童的成长经历;长期严厉教育下产生的被动思维模式;以往的生活环境过于单调,社会经验缺乏;较强的依赖心理,喜欢幻想和冲动的性格;缺乏尝试和承担的勇气等。思想行为偏误的原因看起来很多却并不复杂,实际上就是离开父母后,在生活变化过程中必然发生的心理调适导致的,也可以说是新生活现实与惯性思维互相碰撞的必然结果。只不过刚刚升入大学的时候,多数人有意无意地忽略掉了这种碰撞而已。这也是一个人,由幼稚正式进入成熟人生状态必经的心理路程。即便不是大学生,只要是从依赖服从为主的思维状态,进入独自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独自进行自我判断、自我管理、自我规划、自我承担、自我评价这样的生活事实,就必然会经历从兴奋、冲动到低迷、彷徨、无助再到奋起的转变。这种转变是必然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主动奋起、奋斗,就会在逃无所逃、避无所避的绝境下被动前行,大多数人可以在这种落差中学会坚强,学会面对,学会反思和自我调整,很快找到以积极的、理性的、合乎自身和周围条件的对策及心理姿态。脚踏实地,用每一个微小的成功和无数次挫败的感悟,一步步成长。作为大学生来说,这种成长心路,是在大学校园的保护下,被人为放缓的,与社会残酷的淘汰相比还是比较温和的。因为有了大学生的光环,有了父母的短暂而充足的经济支撑,有了象牙塔的围墙,有了浓郁而宁静的学术氛围,也就有了部分人恃宠而骄、怠惰不前的思想土壤。如果这部分人因怠惰而自我放逐,就会很不幸地为幻想所迟钝,为逃避和自卑所埋葬,进而失去在这个年龄阶段应有的敏锐与热血。生存危机感暂时的离开,诱发了年轻人过于旺盛的精力,于是有些人学会了感伤、迷茫、脆弱、懒惰、浪漫、幻想等青春的奢侈品。大学校园外的同龄人面对着生存的压力、尊严的挑战、身心的疲惫、学历的不足、劳动力廉价出售的不公,部分人会在生存重压下迅速成长成熟起来。大学生和他们相比,此刻或许有着先天上战而胜之的条件,但长远来看,并不存在绝对战胜的必然。因为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会在社会进争与淘汰的压迫下,饥渴地寻找各种可能的机遇,学会另一种社会生态模式逼迫下的自我升华与成长。同时大学校园的大多数学友会先后成熟成长起来。如果一部分大学生的思想总是活跃着一份自我麻痹的侥幸,那么这些人会被同学的脚步迅速超越,被大学生活环境零余,最后必然被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发展淘汰。大学对于人生的发展非常关键,甚至可以看做人生是否幸福、美满、成功的分水岭。因为大学是人生独立的开始,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不好的开始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失败结局的预言。在大学阶段的奋进和努力,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但也绝不可能是人生最终的胜利,只能说得上是阶段性的成果或某种希望。有些人很厌恶这样的事实,他们期待一蹴而就、一劳永逸。所以在别人一步一个脚印,努力抛洒汗水,争抢希望的时候,自以为看透一切,认为一切都很虚妄,他们忽视人生的复杂与漫长,耐不住付出与等待的煎熬。把人生看做狭隘的想象,怨天尤人,不思进取,放任自流。这是一种与现实完全脱节的大学模式和人生起点,其结局可想而知。所以无论是从全社会竞争的角度来看,还是从人生阶段性的成长来看,大学生必须尽快地走出这些行为和思想的误区,必须找到属于自己的正确的大学成长模式。

四、大学生思想行为偏误的指导策略

实际上大学生刚进入大学的时候,都会多少有些心理的不适应,之后大部分人会逐渐调整过来,只是有快有慢而已。我们要想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就必须让学生尽早地了解大学生在现阶段所要面对人生问题。引导他们较为正确地应对,完成大学阶段必须完成的自我塑造,关键是帮助和督促学生做好三个核心问题的应对:1.长期和短期目标的建立与计划的设计。2.执行、反思与调整的心理准备。3.要有磨炼意志,使心理日渐成熟,使情感日趋理智的思想准备。具体来说,就是要督促学生做好人生的合理规划,进行生活与学习节奏的掌控,实现良好习惯的养成,完成优秀人格的塑造,做到情绪的自我调节,追求情感的理性把握等几大环节,使大学成为人生发展过程中最有用的、最重要的一环。首先,要让学生确定人生的发展方向和大学阶段的短期目标。这一点要立足现实和自身的实际,进行贴近现实的人生设想和可行性较强的发展步骤设计。这是大学生活进入充实、愉快、高效状态的首要前提。这一步骤必须尽快尽早地完成。有了目标和计划,人生与大学,才会成为两个结实的圆点,支撑起前进的力量。其次,有了设想和短期的规划,就要执行,就要把生活和学习的节奏融入规划的时间表中。这就需要学生身体力行地完成第二个步骤,即自我约束、调节与掌控。约束是前提,调节是方法,掌控是目的。掌控了自己,才能把每一个计划认真地执行并完成。接下来,只要我们帮助学生努力尝试对生活和学习掌控,并一点点、一步步地取得成功,他们就会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工作作风,并把这种习惯和作风的影响向周围辐射,形成人格魅力。大学生的人格魅力绝不是丽质天生,他的魅力只会来自于人生目标的清晰明确,来自于自我掌控的能力示范,来自于良好的习惯性行为的重复影响,来自于不断成功的自信,来自于周围信赖的情绪与情感回馈。当已经完成大学阶段初步的人格塑造之后,就会不自觉地魅力四射,这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同时当这种人格塑造一旦完成,就会自然产生出一种用行动为他人照亮人生的责任感,并在这种责任下,学会心理的调节,学会情感的把握,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懂得控制或避免情绪的发泄,因为情绪的放纵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会把问题无限放大,并展现在公众面前。只有当大学生可以自我进行情绪管控以后,才可以有条不紊地安排自己的生活节奏,实现每一步的成功,逐步接近大学生活的核心价值之所在,才有余裕、有资格涉足情感的思考与把握。

大学阶段,学生的情感往往激烈大胆又敏感脆弱。在工作中面对学生情感,老师往往无法回避,却又有无从下手的感觉,因为情感问题一旦出现必然会影响学生的日常情绪,但情感又恰恰涉及个人隐私。其实,我们在学生的情感问题上,并不需要涉及隐私细节,只要引导学生大的方向不发生偏误即可。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白情感是大学生活的一部分,但绝不是全部。大学阶段感情体悟才刚刚起步,要面对的困惑还很多,要走的路还很漫长。所以在大学生活中对于感情的发生发展,不要刻意追求,应该顺其自然,既要大胆表白,真诚交往,又要理性选择,勇敢面对,重要的是自重重人、自爱爱人。只要帮助学生认清了这一点,情感问题就不会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太大的影响。

五、结语

在大学阶段,大学生其实没有过多的选择,只能振作拼搏,为的哪怕是一丝一毫成功的希望。因为一旦选择了缴纳学费,进入大学校门,就进行了一次庄重的人生投资,大学生投入的不只有金钱,还有四年的青春年华,以及人生成长的历练和情感的体悟。高校教师在这一进程中除了专业学习之外,还要对学习的心理健康、性格培养,良好习惯的养成和人格的塑造提供好的建议和应有的引导,让学生在生活中得到好的思想熏陶,少走弯路,早日完成从青春躁动到成熟理性的过渡,早日实现从徘徊空想到身体力行的跨越。这对于大学生的专业学习、综合培养和长远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冷余生,解飞厚.高等教育学[M].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

[2]刘华山,程刚.高等教育心理学[M].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

[3]骆郁廷,魏强.文化发展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2012,05.

[4]王畅.以人为本指导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D].辽宁大学,2014,05.

猜你喜欢

指导策略
智慧三心,激活小班活动区游戏
小学中年级作文有效教学指导策略研究
小班幼儿角色游戏中篡位与偏区现状指导策略分析
试论小学阶段开展课外阅读的指导策略
小学习作复习“五步曲”
写字教学指导策略摭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