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内生性通胀压力依然不能轻视

2016-12-01雷振华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实体价格经济

中国农业银行湖南省分行特约研究员 雷振华

当前内生性通胀压力依然不能轻视

中国农业银行湖南省分行特约研究员 雷振华

日前,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根据统计数据对5月份CPI作出如下预测,5月份CPI同比涨幅可能在2.2%-2.5%之间,取中值为2.3%,与上个月持平,认为近期不存在通胀压力,但未来CPI仍有一定程度的上行可能。

辩证地说,结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4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环比下降0.2%,同比涨幅则连续第三个月维持在2.3%的水平上,涨势温和。与之同时,中国银行金融研究中心、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民生证券、东方证券等多家机构均判断认为,目前不存在明显的通胀压力。因此,本次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对通胀压力的判断有其理论与事实依据,值得管理层在今后的经济决策中给予参考,媒体为此实时发表这一观点亦会起到帮助人们正确判断今后价格走向的作用,其积极意义不可小看。然而,是不是通胀压力不大就可以在现有的货币政策执行上高枕无忧?是不是人们就此可以乐观地放心消费?是不是从事实体经济的企业就可以不考虑通胀压力的影响来安排生产经营?

就现实而言,交行对通胀压力的判断依然值得商榷,尽管1-4月份CPI平均同比上涨仅2.2%,离3%仍有一段距离,但是在经济下行压力依旧没有减退的当下,笔者认为,内生性的隐形通胀压力仍不能轻视。

其一,从国内物价走势的现状来看,曾经的“姜你军”、“三七鬼”、“向钱葱”,到今年的“蒜你狠”、“猪飞天”等商品,其价格涨跌的异常表现完全脱离了市场经济规律,在常人看来或许只是个案。比如,5月份,正是大蒜收获上市时节,“蒜你狠”消息再度传出。与“蒜你狠”类似,这些年“姜你军”“向钱葱”“猪坚挺”等几乎没有停歇,每一波农产品价格大幅涨跌的消息都会引发舆论关注。那么,对葱蒜蔬菜等生鲜农产品较为频繁的价格涨跌,到底该怎么看、怎么办?笔者认为,有其存在的内在必然性。这些商品所具备的周期性特点,一旦供给不足或人为刻意囤积待涨,其价格的涨跌则往往会因垄断供给或类垄断供给,以及不良商家联合垄断销售,势必会引发出“冰火两重天”的极端价格走势,让看似CPI平稳上涨仅2.2%的大背景下,通胀压力实则“暗流涌动”,令消费者无所适从。同时,由于目前全国缺乏统一的商品参考价或指导价体系,在市场经济的反向助力下,会导致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垄断价格不同程度地出现,从而产生难以预知的隐形通胀压力。

其二,从今年确定实施的五大经济任务之一的“去产能”来看,倘若国家动真格抓实去产能,那么钢材、水泥、煤炭、电解铝、石化等产能过剩行业的产能就会呈现明显的下降,倘若产能下降达到一定程度,就会维持在需求与供给相对平衡的水平,供大于求的情况势必逐步消失,而钢材、水泥、煤炭等这些大宗商品不可能一直停留在10多年前的“原始期价格”上,虽然不敢预言其价格出现超大幅度的倍数性上涨,但是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出现其价值理性回归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那么其价格上涨就是大概率事件,如果跟随10多年来其他商品价格呈“几何倍数”上涨的话,亦不排除出现意料之外的成倍上涨。这样一来,过剩行业的大宗商品因价值回归,而出现价格大幅上涨的可能性势必增加,导致意料之外的隐形通胀压力产生不无可能。

其三,根据权威人士对我国未来几年经济运行呈L型走向的判断,实体经济在未来几年的发展中仍有可能在利润底部徘徊。而与之相反的是,以互联网为主体的虚拟经济近年来却出现了超常规的发展。以依托于互联网的各类电子商务产业为例,不仅其发展速度惊人,而且其利润空间同样惊人,以今年一季度数据为例,一大批软件、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等互联网服务业经济实体,不但营业收入呈现出十位数以上同比增长,而且利润同样出现了十位数以上的同比增长,明显超过实体经济产业。如果在今后几年,实体经济仍旧难以走出“底部区域”,从事经济实体的行业,无论产能过剩与否,都可能会不自觉地通过缩减产能来增效增利,或者想方设法脱实入虚进入虚拟经济行业“抢食”,致使经济实体因潜在缩减产能而引发产出不足,其产品价格会在“物以稀为贵”的市场规律左右下,就会逐步出现大幅上涨,致使内生性的通胀压力不可避免地产生。

其四,从现行的价格管理体制来看,全面市场经济的不断铺开,对除了国家专营的商品由国家统一定价外,已经放开了商品的定价,让商品充分参与市场经济的价格竞争,表面上而论似乎形成了公平、公开、公正的价格竞争环境,让商品按照市场供需的规律决定了价格走向,然而深入分析可以发现由于现有有关价格规则的新的市场规则体系却没有成形,商品的价格定位与其内在价值仍然难以做到相匹配,往往是商品流通的中间环节左右了商品的价格,而提供商品的生产环节却只拿到了利润空间的最少部分,同时,我国现行的《价格法》、《反垄断法》等有关价格管控法律法规,对市场价格起到的无非是宏观调控作用,实际上对商品价格的干预作用微乎其微,这就为商品流通环节的暴利行为提供了衍生的土壤,提供商品的生产环节却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流通环节的控制。也就是说,价格监管体制失衡的现状客观造就了一些商品的价格失衡,诱发了可以预见的通货膨胀。比如,今年的“蒜你狠”、“猪飞天”现象连续持续4个月之久,就是价格监管失衡与缺乏全国商品统一的价格指导的结果。

此外,今年1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超过国有大行上浮后的一年期存款利率,紧接着2至4月又超过股份制银行的一年期存款利率。对此,业内人士算了一笔账,10万元存银行一年净亏537元,现阶段我国已进入负利率时代。倘若这种负利率政策长期实行,那么长期负利率往往与通货膨胀是对孪生兄弟,老百姓财富不断缩水,会导致民众购买力下降和生活水平降低。特别是长期负利率政策,会诱发大量资金向虚拟经济领域转移,从而使整个社会资金流向异位,从而从源头加速实体经济资金需求的缺位,进一步导致实体经济发展的萎缩,导致商品供给来源减少,就会深入催生内生性通胀压力产生。

再就是,为摆脱经济下行压力的制约,近年来一直实行着的相对稳健货币政策+积极财政政策,为货币发行增速超过CPI涨幅创造了条件。再就是,为满足金融机构流动性需求,人民银行今年以来开展的“花样放水”——提供中期借贷便利操作一直没有停止,仅4月份就达到7150亿元。还有,实际利率为负的低存款利率政策至今未改。这种看似稳健的货币政策,实则已演化为外紧内松的货币政策,为市场货币的供应打开了阀门,亦进一步催生隐形的通胀压力。

因此,一旦物价控制手段乏力,外加去产能的加速迈进,配合L型甚至倒L型经济走向趋势,再借助外紧内松的货币政策,那么,通胀压力持续增加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强,实体经济受影响的程度就会加深,后果自然不堪设想。

故此,面对各种隐性通胀压力的存在,当务之急,一方面需要高层把对人民币汇率走势的研判告知社会,让民众理性把握汇率变动趋势消除可能的担忧情绪,央行要适度汇率干预,把控贬值节奏,认真发挥外汇疏导功能,使人民币汇率不致剧烈波动到背离币值,防止人民币出现类似去年底今年初的恐慌性贬值。为应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过度贬值,可加紧人民币盯住“一篮子货币汇率”,并加快汇率形成机制建设,提高人民币应对美元冲击能力,打通影响当前人民币汇率异常变动的“肠梗阻”,破解通胀压力经汇率异常变动传导产生的瓶颈;另一方面,自上而下夯实基本经济增长面,加大对实体经济扶持力度,打通一切体制性、政策性障碍,确保货币信贷投放真正注入实体经济,防止过多信贷资金进入房地产及政府主导的投资领域,尤其改变把房地产作为经济支柱产业的做法,避免过多人力、精力、物力再过度向房地产及政府投融资平台倾斜,不断提高社会各种要素资源的合理分配能力,减少社会有限资源浪费,挤出产业泡沫,为夯实中国基本经济增长面营造良好经济发展环境。

最后,下决心从根本上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以新经济、新消费为突破口,大力支持健康养老服务业、生态农业、旅游业及“双创”发展,积极推出系列扩大内需刺激经济政策,使经济逐渐从过去由国有大型企业支撑的“倒金字塔形”,向民营中小微企业为主的“橄榄形”转变,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增强经济的“抗震”能力,从源头上避免内生性通胀压力产生给我国经济带来伤害。

猜你喜欢

实体价格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实体的可感部分与实体——兼论亚里士多德分析实体的两种模式
两会进行时:紧扣实体经济“钉钉子”
振兴实体经济地方如何“钉钉子”
价格
价格
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