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特色建设与学生特质发展的共生研究

2016-12-01陈军

教师·上 2016年6期
关键词:共生

陈军

摘 要: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历史课程特色建设就是要抓住学生这个关键点,为学生特质发展提供服务,促使两者共生发展。而目前的课程建设中存在脱离学生实际的情况。因此,在实际课程建设中要不断普及学生主体理念,使历史课程特色建设与学生特质发展相融合,真正做到学校课程特色建设和学生特质发展共生。

关键词:课程特色建设;学生特质发展;共生

课程特色建设是学校办学特色的关键,也是学习课程从规范化走向特色化的重要渠道。课程特色建设有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目前不少学校开展课程特色建设,但是往往忽视了学生主体需求,使特色化建设流于形式。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必须从学生需要出发,注重学生主体地位,使实践课程与学生特质发展深度融合,才能充分发挥课程特色化建设的优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特色建设为例,就其与学生特质发展的共生进行研究。

一、对学生的理解是历史课程特色建设和学生特质发展共生的基础

从人类历史发展的整体性来看,学生时期是人类文化的初始,面临着学习文化、扩展人类文化的任务;而对比成熟的成人世界而言,学生又需要不断完成成人化、社会化的进程。简单来说,学生是心智不成熟、尚待发展的人。从未完成性到完成性的过程,必须遵循儿童扩展性的精神结构和内在秩序。但这种精神结构和内在秩序并不是表面上显而易见的,而是深藏在潜意识的内部。如同种子一般,根、枝、叶都还没有分化,需要在阳光、雨露等必备的条件下才能生根发芽,走向“现成化”。学生也需要经过适当的教育和引导才能成长为一个“完成的人”。

学生精神世界的扩展存在两个特点,其一是弥散性。针对这一特点,在对学生的引导中,需要同样处于弥散状态的自然风物、社会文化风俗等涵养学生的思想。其二是受教育性。这就需要学校课程有意识地教导学生,不断扩展学生精神世界。教育活动是显性的、具体化的,借助字、词、句等符号,通过有意识、对象化的教育来塑造学生的精神世界。从某种程度来说,教育的这种具体化手段与学生的潜意识精神世界存在着一定的隔膜。要想让具体化的教育影响到潜意识的学生精神世界,需要教师善于从课程的显在结构中找到课程的潜在结构,即构成课程出发点的内在秩序。除了向内的潜结构,还有向外延展的结构序列,即课程向文化、历史与生活世界乃至宇宙自然扩展的开放性结构。

二、历史课程特色建设与学生特质发展共生的课程建设实践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将历史课程特色建设与学生特质发展实现深入融合、共生,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就具体的教学实践而言,本文从以下两个维度来探讨具体的课程实践形式。

(一)由学生普遍的心智结构出发开发与生命相融合的课程

理解了学生普遍的心智结构,才能掌握学生的真实需求,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发展的课程目标、内容体系,完成走进生命、融入生命的教学。

1.构建开放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框架

(1)构建开放的课程目标框架。课程目标框架是办学理念与教育目标的具体表现。而办学理念与教育目标又离不开该学校的历史传统等的积淀。学校的历史传统是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实践三者长期发展融合的产物,是一个学校活的文化内涵,与学生生命成长的内在秩序相呼应。因此,学校在加强课程特色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认真梳理学校自身的良好传统、多年传承的办学理念等,并根据现代学生的特点逐步制订特色化的课程目标和目标体系。

(2)构建开放的课程内容框架。课程目标框架是学校教育的方向性要求,是教师授课的指挥棒。课程目标设定要考虑与学生普遍的心智结构和生命状态相契合。当前,我们在设定课程特色内容框架时可以参考我国课程领域模块化的思路,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需求,不断实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校本选修课程以及学生活动的课程化等。从这三个层面出发,坚持以学生培养为目标,将实践中若干零散的课程和活动类别整合为一个一个的校本课程模块。通过这些课程模块,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目标等一一得以展现。而学生作为这些课程模块的直接使用者,课程模块内容形式越丰富,学生的兴趣就越浓厚,个性化学习也就越到位。

2.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选择

(1)国家课程中实施分层分类教学。所谓的分层是指学习内容上的分层。根据不同学生智力倾向上的不同,因材施教,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例如,言语优势不明显、逻辑好的学生,我们对其语文、外语等方面的学习要求是达标即可,在数学等方面加以突出培养,在业余时间,鼓励学生参与数理逻辑相关的社团活动和科技创新活动,以扬长避短;音乐方面资质突出的学生,则在打好文化基础的前提下,更有意识地培养其音乐特长。这就是对学生的分层次分类别的教育。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目标分层、提问分层、作业分层等来不断引导学生向着自己喜爱并擅长的方面做出更大的进步。例如,通过作业分层,我们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适当减少作业量,降低作业难度,从培养学习兴趣做起,不断发展其能力。而对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我们则要适当拔高作业难度和深度,以便其得到更好的训练。实践操作中,我们对学生的作业布置逐步分为A、B两档:A档为基本作业,人人必做;B档为选择性作业,学生根据自己情况进行选择,可全做、部分做或不做。因材施教,分层教育,可以让学生逐步培养学习兴趣,提升学习能力,达到教育目的。

(2)校本选修课程中实施走班选课。学校选修课在完成学校课程目标框架、内容框架的前提下,分出不同模块。每个模块下包括若干特色课程,以走班选课与走班教学作为选修课的授课方式。不同于国家课程,校本选修课程更多是为扩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兴趣。因此,在选修课的选择上,学生应该能够凭借自身兴趣、智力倾向、学习风格等有所选择。作为学校方面,只需要设置好各个模块以及下设的具体课程,使其能够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并且不断创新课程内容以吸引学生学习。例如,学校可以开发“科学创造类课程”模块,旨在开发学生的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自然认知智能等。主要针对那些在这些方面有优势、有兴趣的学生选修。选修课的学习方式也应该不同于国家课程。除了传统的以文化学习为主的课程开设方式外,采取多样化的授课,如有的课程以文化学习为主,有的课程以动手操作为主,有的课程以绘画为主,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终身学习能力。

3.让课程教学走进生命

目前校本化的课程模块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是教科书,校本选修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的教材,学生活动课程化则落实为具体的活动方案。从校本化的课程模块到课程内容,就是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开发校本课程内容。通过授课,教师以字、词、句等向学生传递知识内容。正如前文提及,这种现成化的传达与学生的精神需求有一定的隔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课程教学就要引入对学生生命的关怀。以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为例,教师在实践授课中不仅考虑到的是知识的传递,而且要更多去研究与学生潜在的生命结构相对应的潜在内容结构和向外延展的结构序列,也就是课程内容背后的文化观、价值观,以及宇宙观等思想精神方面的传达。

(二)从鲜活的学生世界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开发课程

对学生精神世界的把握单纯依靠哲学、心理学、脑科学的理论研究远远不够,必须深刻落实到具体实践中。学校在设计课程中应该有意识地以课程内容来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活动中发现自己的智力倾向和学习风格。学生通过选择不同的课程对自己的认识更加的明确,继而能反作用于自身价值观和精神世界的构建,达到这样的目的就是课程设计的成功。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无疑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教育。而课程设计的初衷就是让学生在“简单、根本、开放”的学习任务驱动下自主构建课程。在此类教学中,教师是设计者和引导者。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50—70年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时,根据学生的需求,设计出“简单、根本、开放”的学习任务:“新中国成立时,上海一资本家说,共产党在军事上可以打100分,政治上可以打80分,经济上只能打0分。请结合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经济建设的史实,给中国共产党的经济能力打分。”其中“50—70年代中国经济的发展”的相关内容并不是教师的授课范围,学生需要通过网络、书籍、调查来自主地获得有关“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三年困难时期”等方面的内容。学生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

三、结语

历史课程特色化建设和学生特质发展的共生就是要建立在学生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资源不断研发出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内容,以此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不断涵养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课程特色化建设中,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面共同努力。学校教师在课程设置中要以符合学生不同智力倾向和学习风格为出发点,同时将其与学生的生命发展相契合。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做好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让其凭借自己的兴趣和意愿选择相关课程,完成特色化教育。同时,在课程的实现上,也要有个性化的方式,以吸引学生不断学习探索。在大数据时代,由于课程资源获取的便利性,学生根据自身需要自觉自主地构建属于自己的课程,将成为一种现实。这将是一个需要我们去关注的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段兆兵,付 梅.校本课程开发: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内生点[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2).

[2]朱华伟,李伟成.特色课程建设推动学校特色化发展——以广州市普通高中特色课程建设实践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15,(9).

[3]魏恤民,周朝阳.关于构建广东特色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教材体系的思考[J].课程教学研究,2014,(8).

[4]李 卿.试论当前中学历史课程内容的“时代性”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1,(7).

[5]宗加银.共存共生 相得益彰——创建“共生性文史研习课程基地”的实践与思考[J].素质教育大参考(A版),2013,(12).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薛窑中学)

猜你喜欢

共生
和谐共生谋发展
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与毒液共生
和谐共生道法自然
———从江加车村
与自然共生的多代居居所
在体验中走向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