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我国敬老文化建设的对策探讨

2016-12-01瞿容

重庆行政 2016年5期
关键词:敬老养老老年人

瞿容

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2020年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达到3亿,2033年将达到4亿,2050年前后将达到峰值4.87亿,老年人口占比将继续攀升。[1]

在新的历史时期,传统的敬老文化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因此,创新中国传统敬老文化更具有现实意义和时代特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养老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物质养老已基本得到了满足,但精神养老的问题却日益凸显。健全中国特色敬老文化,需要统筹推进敬老精神文化、敬老制度文化、敬老物质文化和敬老行为文化。

一、中国传统敬老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敬老文化,是以孝道为主要依托,主要是指家庭或社会在为老年人提供物质赡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养老资源方面的思想观念、社会伦理、价值取向和制度规范。[2]本文认为传统敬老文化主要包括孝道观、尊老敬老观和家庭养老观。

其一,“孝”是中国传统敬老文化的核心和依托。最早关于孝文化的记载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三皇五帝时期。“孝”字最早见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由“老”字和“子”字组合而成,取“父慈子孝”之意。早在周代,孝的观念已经在社会中广泛存在。孝文化是指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孝意识、孝行为的内容与方式及其历史性过程、政治性归纳和广泛的社会性衍伸的总和。[3]在传统文化中,“孝”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孝敬自己的祖先,尊重祖先遗留的传统;二是绝对服从父母,恭谨地侍奉父母;三是效忠君主,立业扬名。古代宣扬孝道最完备的著作是《孝经》,约成书于先秦,在东汉时被列入“七经”之一。中国传统敬老以“孝道”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孝为本,“孝道”思想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形成“尊老爱幼”和“忠孝为本”的社会道德准则。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孝道”的宣扬,都希望国民由孝敬自己的父母推及到社会,营造一种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可以说,在中华传统文化的两大轴心“忠”和“孝”中,孝文化是基础。

其二,中国传统敬老文化的起点是以诚敬的态度供养父母,提倡物质供养与精神赡养的统一。在《礼记·祭义》中有如此说法,“众之本教曰孝,其行曰养。养可能也,敬为难。”[4]意思是,人民群众根本的教养是孝顺,行孝道是供养。供养父母是可以做到的,而对父母恭敬是难做到的。因此,供养父母要抱着诚敬的态度,既要做到养其身,又能做到养其心、养其志。物质上的供养是指“能养”和“善养”,即不仅要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还要将最好的东西奉献给老年人。养老不能只注重物质方面,精神上的赡养须臾不可忽略,我们首先要自觉养成尊老、敬老、爱老的意识。传统儒家文化把尊老、敬老作为“养老”的最高境界:一方面,在家中要维护老年人的地位和威望;另一方面,在社会上积极营造尊老、敬老的氛围和弘扬敬老孝老的伦理道德,而且国家在法制上也对“职养德高年长者”做出了一定的制度安排。由此可见,传统敬老文化在社会文化中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并直接影响了当时的养老模式。

其三,中国传统敬老文化影响下的家庭养老模式。在我国传统敬老文化影响下,古代养老模式也以家庭养老为主,家庭养老是最典型的养老模式,蕴含着我国传统敬老的精髓。在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中,国家处于主导地位。国家制定的尊老、敬老制度,提倡的尊老、敬老之风,制定的有关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规章制度等,经过数千年儒家文化的教化和熏陶,已经内化为人们自觉的尊老意识、敬老意识和养老意识。另一方面,传统社会中家族主义文化大肆盛行,家族中辈分大的、年长的老年人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领导并管理家族的各种事务,制定各种“族规”、“家法”,潜移默化地形成了本家族的敬老文化和养老模式,也进一步强化了家庭养老的模式。加上在传统社会,舆论具有较强的约束力,经过长时间的影响和熏陶,逐步转化为个人自觉的孝老尊老行为,对敬老形成高度的认同,这些都保证了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良好运转。

二、我国敬老文化的现代性阐释

虽然有着悠久的敬老文化传统,历经了数千年敬老文化的熏陶,社会的敬老风尚也在不断演进,现代敬老文化建设遇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重物质轻精神、重身后厚葬轻生前厚养、重幼轻老等等。

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人们思想的解放,加上外来文化的冲击,老年人的地位从传统社会的“神”回归到现代社会的“人”。虽然“崇老”的观念依旧存在,但是逐渐开始淡化,“孝顺父母就是顺着父母”以及“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抛弃。二是家庭结构的弱化,家本位文化的淡化,取而代之的个人本位的价值观。在面对赡养父母和发展事业这两种选择时,越来越多的子女都倾向于优先选择个人的发展,而许多中国式父母也会大度地鼓励子女做出这样的选择。三是代际关系的颠倒对传统家庭养老的冲击,由过去的“子女围着父母转”到现在的“父母围着孩子转”。独生子女政策使越来越多的家庭形成“四二一”模式,家庭小型化,核心家庭增多,代际层次变少,代际赡养的负担加重,而“小皇帝”、“小公主”的出现使得“重幼轻老”现象更加突出,年轻一代与父母的冲突越来越尖锐,传统家庭的良好运转模式被现代社会打破,年老一代逐渐成了家庭和社会的弱势群体,敬老养老问题也随之产生。

面对这些现实的养老问题,从传统敬老文化中去寻求解决当今养老问题的路径就显得很有必要。敬老和养老同属老年伦理学范畴,在大多数情况下,二者可以相互替代,敬老内在地包含着养老,养老内在地包含着敬老。但是,敬老并不单纯地等同于养老。两者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按照西方社会学者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被分为五种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当人在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就会自然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而人的高层次的需求主要是精神方面的。养老解决的是老年人低层次的需求,而敬老强调的是老年人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养老主要解决老年人物质方面的需求,而敬老则包含满足老年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二是在我国古代传统社会,家庭养老是基本的模式,养老是家庭范围内的事情;而在现阶段,养老模式则是包括家庭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社会养老等多种模式。三是倡导敬老文化是解决现阶段养老问题的重要思想基础。有了敬老的思想意识,才可能达到预期的养老效果,在养老基础上的敬老才更具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相比较而言,儒家更看重“敬亲”,“敬亲”比“养亲”更具有社会价值和道德意义。《礼记·祭义》曾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这实际上阐述了行孝的三个层次:最高境界是尊亲、敬老,最低层次是能养。

因此,赋予传统的敬老文化以现代的文化内涵,批判地继承传统敬老文化,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科学敬老观,推进敬老文化的科学发展就显得非常必要。

三、加强我国敬老文化建设的思路

其一,加强敬老精神文化建设。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渐提升,绝大多数老年人的物质生活都进入了小康阶段,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还比较贫乏,需要引起重视。物质养老是基础层次,精神养老是更高层次。所谓精神养老是指通过社会和子女对老年人精神生活的关爱以及老年人精神生活的关爱以及老年人对自身精神生活的充实与提高,使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如同物质需求一样得到满足,从而获得幸福快乐的老年生活。[5]加强敬老精神文化建设,需要我们注重以优秀的敬老作品感染人,以高尚的敬老精神鼓舞人,以先进的敬老典型引导人,从而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敬老精神、敬老风尚、敬老习惯和敬老氛围。

其二,加强敬老制度文化建设。加强敬老文化建设,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长期性,因此,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健全敬老文化体制机制。首先,构建敬老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机制。各级党委宣传部门可以作为敬老文化建设的牵头机构,联合老龄办、教育、文化、体育等部门开展协同合作,将敬老文化建设规划好组织好落实好。其次,构建敬老文化建设的人才保证机制。任何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撑,敬老文化事业也不例外。为此,我们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敬老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尤其要注重统筹敬老文化专业人才队伍和业余人才队伍建设,统筹城乡敬老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统筹区域敬老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再次,构建敬老文化建设的经费保证机制。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推进敬老文化建设工作,须臾离不开充足的经费支持。为此,可以通过财政拨款、慈善募捐、企业赞助等方式筹集敬老文化经费。最后,健全敬老文化建设的政策法规保障机制。要实现敬老文化建设的长效发展,党政机关一般是先出台敬老文化建设的试点政策,试点成熟后再在全国全面推开,待发展模式比较稳定之后,再上升到法律层面,如此循环往复,实现敬老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其三,加强敬老物质文化建设。敬老物质文化的载体包括敬老设施、敬老设备、敬老场馆、敬老雕塑、敬老书籍、敬老画册等等。为了弘扬敬老文化,我们需要与时俱进地设计敬老物质文化,通过敬老院、医养结合机构、老年公寓、敬老设施设备、敬老横幅等载体,将中华民族敬老孝老的情怀充分彰显,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到实处,让老年人处处感受到作为老年人的骄傲自豪和怡然自得,让老年人处处感受到养老设施设备的人文关怀。

其四,加强敬老行为文化建设。推进敬老文化建设,最关键的是需要我们大家都落实到行动上,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敬老行为文化包括丰富多彩的内容,凡是有关敬老举动、敬老活动的都属于敬老行为文化的范畴。比如,晚辈对老年人定期问候,节假日拜访老年人,照顾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给老年人表演文娱节目,陪老年人出去旅游,支持老年人参加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领老年人参加体检,鼓励老年人发挥余热等等,凡是帮助老年人提高物质文化生活的举动都属于敬老行为文化的范畴。总之,敬老行为文化建设贵在坚持,贵在参与,贵在行动,贵在让每一个老年人感受到温暖和尊严。

参考文献:

[1].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EB/OL].中研网,2014-6-12.

http://www.chinairn.com/news/20140612/092252163.shtml.

[2].陈莹.论中国传统敬老视角下机构养老理念的建构[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35.

[3].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

[4].曾亦,陈文嫣.礼记导读[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319.

[5].马可,张丽华,曾瑞明.传统敬老文化对现代社会精神养老的借鉴[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10):5620.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责任编辑:马 健

猜你喜欢

敬老养老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篆刻
“葡萄哥”的敬老情
敬老爱老防跌倒
养生不是养老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