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K12教育的现状与“互联网+”的发展思路

2016-11-30钟志刚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6年10期
关键词:发展思路互联网+互联网

【摘 要】“互联网+教育”是国家战略“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先锋和新锐,是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有力引擎。本文试图对“互联网+K12教育”作一番探究,分析一下K12教育的现状与“互联网+”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互联网+;K12教育;发展思路

从教育的发展来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方向,但是学习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的所谓“应试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间,中国的“应试教育”为中国的高速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人才。近年来中国的基础教育在国际上频频引起关注,欧美等教育发达国家纷纷开始关注中国的基础教育。

我们在K12教育阶段引入各类“互联网+”产品,就是要解决如何高效的“应试”。通过提高效率,节约学习的时间成本,让学生有时间来实现全面发展。

一、现状

我们的教学分为两个大的环节:知识学习和内化。

知识的学习环节大多采取教师讲授的方式,中国基础教育高速发展的几十年里,大量的优秀教师没有借助任何高新技术手段,就已经把讲授知识做到了极致。所以,在这一环节“互联网+”能做的只是锦上添花罢了。

但是知识内化的环节却完全不同了。现阶段我们实现知识内化基本靠的就是练习、反馈、批阅、改错、检测这样的模式。前几年风靡全国的“当堂检测”、“堂堂清”等等,就是换了个提法的“题海战术”。应对现有的考试模式,大量的练习是有效的,但却不是高效的,因为学生会花大量的时间做无用的题目,才能遇到自己真正需要的练习题。而如果想实现有针对性的练习,对老师而言,却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1)选题工作量太大。笔者曾尝试过“每日一练”的模式,刚开始效果很不错。但每天要根据当天的教学情况编出检测题,时间太紧。常因为来不及编题,检测只能泡汤,更无法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难度了。

(2)难以做到及时反馈。学生做完练习,教师批阅需要时间,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来纠错、答疑,大部分时间花到排队上了,效率低下。而一旦不能及时得到反馈,这种检测的意义就大打折扣。

即使老师通过不懈努力每天编好题、及时批阅了,还会有新的问题。

(3)抄袭现象严重。学生做相同的题目,抄袭现象难以避免。

(4)针对性还不够强。统一的练习题始终无法针对每个学生的个体学习情况,练习的效率依旧不高。

(5)追加练习难。对于错题,学生根据老师讲解改正了。但他懂了吗?我们无法再进行追加检测。

二、发展思路

我们进行“互联网+K12教育”的发展思路,就是思考如何去解决上述问题。

1.建立知识地图

知识地图可简单理解为一张能表示出知识间层级关系的脉络图,它主要用来阐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及知识难易程度关系。

在实际的知识地图构建中,知识的前后关系并不像书本上呈现顺序分布,而是各个小结知识点甚至更小的知识点上错综交错,相互联系,以高中物理必为例,通过挖掘知识真正的内在联系,得出知识地图:

整个地图从左到右依次渐进,从基础到应用,不光重新整理了教材内容,而且表明了教材内容间的递进关系,可以帮助把我们的学习系统化。

2.建立数字化题库

在知识地图的基础上来建立数字化的题库。我们只需要对录入的题目提供各种标记,如隶属的知识点、考点、教学点,解答题目所需要的基本技能,答题时间,题目难度等。其中,一部分可以在录入的时候预设,另一部分根据使用情况能够动态调整。

3.智能化的检测

有了知识地图和数字化的题库资源,教师就可以方便的进行智能化作业的发布。

以“加速度”这一知识为例,教师可以选择以下两种模式来发布作业:

(1)①选择知识点“加速度”。②选择练习时间10分钟。③选择练习题整体难度。

系统根据教师要求,从题库中为每一位学生随机选题并组卷。学生完成练习并提交,由系统为学生打分,教师则可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不同分数标准,进行过关。

对于无法达到过关标准的学生,可以在纠错后再由系统出题,让学生继续尝试,直到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2)①选择知识点“加速度”。②选择练习时间10分钟。③设定过关标准。

系统一开始为学生提供基础题目,题目会随着学生前面的完成情况进行变化,并在完成后为学生进行总体评价,若达到教师所设定标准则完成,没有达到则提供学习建议,让学生学习后再完成,直到达标。

不论哪种模式下,每位学生的题目不同,避免了抄袭的可能,能够检测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同时,庞大的题库,使得学生能够针对自己问题进行反复练习,真正解决个性化的问题。

4.数据的存储与分析

当学生的练习都能通过系统完成,那么学生的学习反馈数据就都被保留了下来。系统可以在每周根据学生一周的错误情况,选择相关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过关,起到巩固的作用。也可以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帮助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

笔者相信,通过上面的工作,能够让“互联网+”更好地帮助我们的K12教育。

作者简介:

钟志刚(1983.8~),男,四川内江人,汉族,本科,单位:成都市金牛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职称:中学二级,职位:教研员。

猜你喜欢

发展思路互联网+互联网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文化艺术产业集群与发展思路探析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