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够知己》的写作风格及其成因

2016-11-30秦勇

戏剧之家 2016年22期
关键词:风格文学批评

秦勇

【摘 要】《不够知己》是民国时代颇具影响力的一本当代人物小传,作者是知名学者温源宁,他是一位颇富诗人气质的学者,又兼具孤傲和正直的气度,这使得他在传记创作中难免代入苛刻的评论而较少附会空洞的赞颂。他文学功底深厚,因此写人往往带上文学评论的眼光,又喜欢在评论人的时候评论其作品的短长。

【关键词】《不够知己》;温源宁;文学批评;风格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279-01

《不够知己》一书,品评人物往往不拘一格,作者很少对传主有什么赞誉之词,更多是对不同传主略带戏谑的讽刺。本文试图以作者温源宁的人生经历以及他的文学功力为视角,探究这种风格的成因。

一、温源宁其人

温源宁(1899—1984),英国剑桥大学法学硕士,1925年任国立北京大学英文系主任,1927年任清华大学外国文学系教授和国立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外国文学系讲师。由于对北大英文系的发展壮大做出过杰出贡献,他被冠以“身兼三主任、五教授”的称号。

据林语堂先生的女儿林太乙回忆:他“装出的模样,比英国人还像英国人。他穿的是英国绅士的西装,手持拐杖,吃英国式的下午茶”。这些问题加在一起,很有可能引发不少人的不满,这其中,胡适就是典型代表,他在日记中就有“此君太做作,可厌”①的评价。然而,他的不合群、孤高狷介在他的学生看来,却另有一种解释,有的学生认为他有一股“严正之气”。②

事实上,别人眼中的正义凛然和孤芳自赏这两种特质在温源宁身上并不矛盾。他是一位更愿意沉静在自己营造的文学世界中的学者。他并不怎么关心外部世界的喧嚣和世人的毁誉,在意的是他的人生是不是富于诗意。对这种诗意般境界的追求,会导致他更喜欢纯真的情感而不喜欢做作,所以他看不惯别人的虚伪。这种心态,无疑会渗透到他对于别人的看法之中。③

基于上述原因,作为一位传记作者,温源宁笔下的人物在达不到他所欣赏的境界时,自然也难逃他挑剔的戏谑。因为,他在骨子里就“看不起许多浪得虚名,自称权威的人,并且自认他看不起他们”。④

二、文学功力与其写作风格

知名英国作家艾克敦对温源宁颇为佩服。认为像《荒原》,很多西方文学欣赏家都很难懂,即便作者本人注释后都很让人费解的诗集对温源宁来说,没有任何秘密可言。⑤吴宓也对温源宁佩服有加,1928年5月10日,吴宓在自己的日记中写到:“听温源宁为学生讲 Form & Spirt of Modern Poetry, 殊愧不及云。”⑥

温源宁颇高的文学造诣,很容易代入他所写的人物传记之中。正如钱钟书在《不够知己》的书评中所说,因为温源宁对文学颇有心得,因此他所写的传记中,也会自然而然代入文学批评的视角:往往是“论人之中,隐寓论文”⑦,即评论传主本人的时候,顺带提及和传主某些特征较为近似的作家及其作品风格。

其实不只是“论人之中,隐寓论文”,对于传主自己写的文字,温源宁也不忘品评一番。比如在《周作人——铁的优雅》一篇中,他就专门用一段话写周作人的散文风格:“在周先生看来,这个世界是多么富有人性而又多么渺小!在写作时,他总是避免那些使得人类分裂成敌对营垒的重大问题……”

尽管这段话的开头还在谈论周作人的眼界,但是下文整篇都通过周作人的散文特点来印证他的这种性格特征。文学批评大都是通过挖掘作者的创作背景和性格特点,来分析作品的旨归,从而达到对作品内涵的深度解读。温源宁在这里反其道而行之,用作品的内容倾向来解释作者的人物性格,进而在文中展示这位传主的风貌,可谓别具一格,独具慧眼。

三、结论

温源宁本人的孤高狷介和在此影响下对生活的诗意追求,以及他所具备的文学批评家的睿智眼光,是影响《不够知己》成书的最为重要的因素。温源宁如果不是特立独行地追求诗化的人生境界,他对于别人的评价就不至于那么挑剔苛刻;而如果他没有代入文学批评的眼光,这些人物小传也就不可能把人物性格精髓抓得那么准确。

注释:

①胡适.胡适日记全编(卷6)(1931-1937)[M]. 曹伯言整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1,224.

②③④钟轼.温源宁先生[J].谈风,1937,(16):180.

⑤Harold Acton. Memoirs of An Aesthete[M].330.

⑥吴宓.吴宓日记(第六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60.

⑦ 温源宁.一知半解及其他[M].南星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1,103.

参考文献:

[1] 温源宁.不够知己[M].江枫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2.

[2] 温源宁. 一知半解及其他[M]. 南星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1.

[3] 金克木. 金克木人生漫笔[M].北京:同心出版社, 2006.

[4] 钟轼.温源宁先生[J].谈风, 1937(16).

[5] 张中行.负暄琐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6.

作者简介:

秦 勇(1982-),男,汉族,山西隰县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比较文学。

猜你喜欢

风格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新生代
倡导一种生命理想——论谢有顺的文学批评及其文学批评观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自成体系的文学批评
网络文学批评史的持论维度
回族文学批评的审视与反思——以石舒清《清水里的刀子》文学批评为例
文学批评史视野里的《摩罗诗力说》
非“舞”之舞
浅谈日本浮世绘设计艺术风格
解读木刻版画在动画中的运用
佛教文化旅游区植物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