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业、交通与市镇:明清以来豫北地区小市镇的变迁
——以汤阴县宜沟镇为例

2016-11-30赵文涛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汤阴县集镇驿站

◎赵文涛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西安710062)

商业、交通与市镇:明清以来豫北地区小市镇的变迁
——以汤阴县宜沟镇为例

◎赵文涛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西安710062)

宜沟是河南汤阴县著名的古镇,位于元明清南北驿路的要道上。元代在宜沟设立站赤,到明代的宜沟兼具驿站、急递铺和递运所的三种功能,这促进了宜沟商业的发展,使其逐渐发展成为清代豫北地区的著名集镇之一,商业辐射力远至山西,具有“邺南首镇”之称,直到近代宜沟的持续没落。清末,兴修铁路,宜沟火车站为小站,人员往来渐少,商业逐渐衰落。交通因素是宜沟商业兴废、集镇繁败的关键因素。因此成为豫北地区小市镇发展的一个典型。

明清;汤阴宜沟;驿站;市镇;变迁

集镇是介于乡村和城市之间的次级居民点,它的出现是以一定的商业或其他作用作为支撑,同时它的发展又会对商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故对于某个集镇的发展历史的研究,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当地的商业、交通和物产等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在中国经济史研究中,20世纪八十年代,大陆学术界开始关注集镇的发展演变,出现了大批研究成果,但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江南地区的集镇经济。八十年代中后期,以王兴亚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开始关注明清以来河南地区的集镇发展过程和特征。许檀利用商业会馆资料对河南中南部的周家口、赊旗店等集镇进行了研究[1-3],通过对这些集镇盛衰原因的分析,肯定了交通对于集镇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王兴亚[4]、田冰[5]、邓玉娜[6]和王丽杰[7]等对河南集镇总体发展的特点及类型进行的研究,让读者对于明清时期河南商业集镇发展的规模及分布状况有了详细的了解,但这其中缺乏对豫北地区集镇发展的专门研究。从地域上看,明清时期河南政区的一个独特之处是,黄河在河南北部横穿,隔出来的豫北地区地理特征及经济发展状况都与河南中南部地区有着巨大的不同。因此,有必要关注豫北地区集镇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宜沟镇是一个次县级的行政单位,位于河南省北部,西邻太行,南滨卫水,处在南北中原大路之上,是一个由驿站发展而来的中小商业市镇。对于宜沟镇的发展演变过程,学术界鲜有涉及,有关史料也非常零散。本文搜集整理散见于各处的史料,运用历史地理学的时空分析视角研究明清以河南北部彰德府的汤阴县宜沟镇的发展,剖析区域交通与商业发展对集镇兴起的影响。

宜沟镇位于河南北部的汤阴县,地处县城南以,位于县境的最南端,明代《汤阴县志》谓汤阴疆域云:“南抵宜沟镇接浚县界。”[8]是汤、浚、鹤两县一市交界处的集镇,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南北大道跨越其地域。宜沟是汤阴县人口较多,地域较为广大的一个大镇,自古商业兴盛,粮贸活跃,素有“邺南首镇”之称[9],是方圆数十里的重要商品集散地。宜沟,顾名思义指一条天然河流自西向东穿镇而过,将其分为南北两镇,此河谓之“永通河”。

关于宜沟名称的来源,古籍云“宜师沟,在县南二十五里即长沙沟水也。水殊寒,土人名曰:冷泉。图经曰:魏文帝幸洛,道病,有巫师以水饮之立愈,故名。魏都赋曰:清华荡邪而难老,其水导源黑山北各东流,经晋鄙故垒北,以下伏流至小滩出,经伏道东北流至枉人山,与汤水合于岳王坟东高汉村有双石桥焉。其水自伏道以下至皇甫村,河身淤浅,夏秋霖涝水则四溢。”[10]从魏文帝至今有一千七八百年,可见宜沟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在这悠长的历史长河中从此再没出现关于宜沟的点滴,直到明清驿路和商业的兴起,才把这个古老的小镇重新拉入历史的舞台。

一、驿站交通与宜沟发展

邮驿传递在中国古代是极为重要的信息传递方式。从元代起全国初步建立四通八达的站赤系统,明清时期将其完善成为更加相当发达的驿路网络,在全国设立了为数众多的驿站、递运所和急递铺,在严密的管理制度下驿路被大量整治和开发。虽然整修驿路设置驿站,最直接的目的是出于政治和军事方面的原因,但客观上驿传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对于明清时期交通事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交通与集镇的兴衰发展密切相关,宜沟镇的兴起,与自元至清历代不断完善的驿站体系密切相关。

叶新民在其《元代统治者对站户的剥削和压迫》一文中引用《永乐大典》中史料认为宜沟驿站的设置年代始自元大德六年(1302)正月[11]。明清两代继承了元代发达的邮驿传递系统,有关的记载最早出现于明嘉靖元年的《彰德府志》中:“宜沟驿在县南二十五里,驿丞刘斌建。”[12]宜沟驿的建立不仅与明清时邮驿传递系统高度发达有关,更与其地理位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可以说它优越的地理位置成就了其作为驿站的发展。

邮驿传递系统主要的任务就是:“专在递送使客,飞报军务,转运军需等物。”[13]由于明清两代统治者的重视,以南京和北京为中心的驿路在前代的基础上更为通畅,与此同时各布政司内部也建立了相当完备的传递系统。宜沟就位于著名的北京至开封府驿路之上,明人黄汴的《一统路程记》中有对开封府到京师路线记载,其中河南境内路线为:“汴梁府-丁店-齐益-延津县-沙门-卫辉府-淇县-汤阴县-彰德府”[14]而宜沟正是位于这条南北大道上,同时今人《河南公路交通史》载:“开封北通京师交通线,自开封西北行,渡黄河,经封丘、延津过沙门关,再经淇门镇、宜沟驿、汤阴抵彰德府。往北经丰乐镇出河南境,与河北磁州相接,再经顺德、真定、保定而达京师。”[15]由此可见宜沟交通便利,处于交通要冲之上。

明清时期宜沟镇位置及其交通情况示意图

明初,递运所主管运送物资和使客,急递铺专司递送公文,驿站则递送使客、飞报军情、转运军需兼而有之。[16]明代在宜沟同时设置了驿站、递运所和急递铺。嘉靖元年(1522)《彰德府志》云:“宜沟驿,在县南二十五里,驿丞刘斌建;宜沟递运所,在县南二十五里;急递铺曰四:抵安阳曰部落,抵淇县曰光村,曰李朱,曰宜沟。”[12]驿站、递运所和急递铺同时设置于宜沟,这十分有力地说明了宜沟交通地位的重要性。当然驿、铺和所在官方传递中作用不尽相同,它们设置的制度也有很大差别,据《中州杂俎》载:“十里置铺,铺有长。六十里置驿,驿有丞。铺虽主行书传命,而宾客往来也有导迎之节;驿虽主于授馆传餐,而军需密札之当急,间者也有传递之制。”[16]驿站、递运所和急递铺的作用不同但互有交叉,一职可担数责,明中叶,急递铺逐渐废弃不用,“邮传”任务改由驿站承担。同时,不少递运所或改为驿站,或并入驿站,“运输”任务亦改由驿站承担。明万历年间《大明会典》共记录全国水马驿1032处,递运所146处[17]。其中有30处为水马驿和递运所并存的,宜沟则是其中之一,由此可见明中叶对大量递运所的省废中宜沟递运所并没有裁撤或并入驿站,一直存在到明代末期,说明宜沟承担的交通责任之重要,并不是可以被驿站“兼任”的。

驿站传递系统需要大量的驿卒、夫役来承担繁重的传递政令、交通军需之责,所以驿卒的多少、驿银的征取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出驿站的规模和作用的大小。据乾隆五十二年(1787)《彰德府志》载:“府通属驿站实在征银二万四千二百四十五两一钱,汤阴县宜沟驿岁征驿站银四千一百八十三两七钱,内黄岁征驿站银一百七十二两九钱。”[10]彰德府下辖汤阴县、安阳县、涉县、林县、临漳县、内黄县六县,加上府城总共征驿站银二万四千二百四十五两一钱,而汤阴县宜沟驿征银四千一百八十三两七钱,就占到了府统收六分之一,而同期的内黄县征驿站银仅一百七十二两九钱,其中的差距十分明显。此外彰德府内各驿站夫役和走马数的差距也非常大。乾隆五十二年《彰德府志》载:“宜沟驿马一百八十匹,夫役二百九十八名;内黄县驿走马十匹。”[10]宜沟驿仅仅作为一个县下属的驿站征银和夫役走马数就远远大于一个县的驿站,这更加说明明清时期宜沟作为驿站的重要地位。今人杨正泰先生在其《明代驿站考》中说:“驿官选派的苦与乐,因地区不同而差异很大。沈世昌曰:驿官“俱吏官杂缺,独皇华使什九以待承差。顾中钱粮多寡不等,水旱苦乐不均,有上缺、中缺、下缺之别。且如北直之金台……至如河南卫源、滏阳、邺城、宜沟、淇门、新中,号驿缺最上。”[18]宜沟驿则是上缺,显示了宜沟驿在官方眼中的重要性,也足以说明驿务的繁忙和传递的发达。

宜沟作为驿路传递上的一个重要站点,在明清直至近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清代著名诗人洪亮吉,在其诗作《宜沟行》中写道“宜沟驿中逢节使,三日马蹄声不止”[19]描述了宜沟驿接待使节活动,三日不止的马蹄,这足以说明直到清代中晚期,宜沟驿仍是交通驿路上的重要地点,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不仅是来往使节,光绪皇帝和西太后都曾驻跸宜沟驿,吴永的《庚子西狩丛谈》中就曾记载:“初九日,自淇县行宫启銮。申刻抵宜沟驿驻跸。”[20]宜沟镇作为驿站处在交通要冲,皇帝行銮都在此驻跸,优越的交通条件可见一斑。

二、从驿站到集镇:宜沟商业的发展

未来学家朱利安·西蒙指出“如果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只有一个,那么它不是文化,也不是制度和心理特征,而是交通运输和通讯系统。”[21]明清时期完备交通系统的建立,为各地商业的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加上大量人口的增加,商业集镇在全国范围内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驿站作为官方交通设施的存在,往往是交通便利地带的标志。

明清时期,驿站的职责就是接待过往使客,不可避免地就会从附近的农村采办粮食、果蔬和驿马所需的粮草等物,过往人员也往往会在驿站所在地购买一些物品,从而形成一定的消费市场。尤其在一些主要驿道上,往往使客络绎不绝,消费规模较一般地方远为广大,往往较易发展成为市镇。[22]宜沟驿地处关隘险要、交通咽喉之地,《读史方舆纪要》中云:“又(汤阴)县南二十五里有宜沟驿,隆庆三年(1569)尝移驿于城内,万历三年复旧。县东五十里,又有榻河递运之所,皆往来必经之道。”[23]因此,宜沟驿的持续设置使得商业贸易逐渐汇聚,这里发展成为重要的地方集镇。

集镇与农村的草市最大区别在于交易场所的固定与否。集镇商业交易场所是固定的,通常具有栅栏或城墙之类的防御设施,以保证商业交易的安全和稳定性。在明崇祯八年(1635)设围墙,“宜沟驿在县南二十五里,明崇祯八年(1635)筑围城。”[24]由此可以判断,此时宜沟无疑可以称为集镇了。城墙的建立为宜沟后来发展成为“邺南首镇”提供了保障。刘秋根的《明代工商业运行与高利贷资本》中引用了下面一段文献:明代有一名叫杨清的人“为山西估客,累年贩货,皆于宜沟镇上发货,镇民冯三畏,赊取其货,不一而足。”[25]这名商人累年贩货于山西和宜沟之间,镇民还赊取他的货物,说明当时宜沟镇已经有了常年经营商业的专职商人,不仅仅是农民将收获之余拿出来贩卖,而且该商人往来于山西与宜沟之间,虽然宜沟所处的彰德府毗邻山西界,但是仍有相当的距离,特别是在当时交通工具落后的条件下,这种距离对商业几乎是极大的消耗。但是累年仍来往于山西宜沟之间,说明宜沟的影响范围也不单单是周围数十里农村市场,而是扩展到了数百公里乃至千里之外的山西。

明清时期开辟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线路经过河南部分城镇,使河南的城镇由以政治职能为主向政治兼贸易型城镇发展,新兴的介于县城和农村集市之间的著名小城镇也多在水陆码头地区。[5]明清时期的驿丞的职责是管理驿站迎来送往、传递信息的事务,顺治、康熙皇帝将大量驿丞裁撤。傅林祥在其《清雍正年间的次县级行政机构及其职能探析》中引用档案文献,显示雍正十二年(1734)河南山东总督王士俊请求将宜沟镇驿丞、明港驿驿丞兼管巡检职衔,负责巡查事务。[26]驿丞开始巡检地方就可以说明该地已经是市镇一级的行政机构,这无疑是由驿站发展而来的宜沟镇发展壮大的根据。稠密的人口、日益频繁的商业事务使得宜沟驿丞开始巡检地方。有了驿丞的日常管理,给集镇的发展创造了安稳的环境,宜沟驿所在地宜沟更加成为商人交易的首选地方,驿丞兼巡地方事务极大地促进了宜沟的发展。邓亦兵先生认为清代前期的市镇有两个重要的定义,认为市镇一般具有两个要素:一是交通发达,商业繁盛,人口相对集中;二是派驻市镇的机构和官员。两个条件备齐者,大概是较大的市镇,只有一个条件应该是中小市镇。[27]宜沟交通发达,且有派驻巡检管理,由此可以推断宜沟应该是个规模较大的市镇。

乾隆五年(1740)《彰德府志》已经将宜沟列为汤阴县的集镇之一,文载:“汤阴县六处:鹤壁、鹿楼、宜沟、菜园、五陵镇、任固”[7]在后人编撰的《清史稿·地理志》中将宜沟列为汤阴县两个重要的集镇之一:“汤阴县有镇二:鹤壁、宜沟。”[28]这足以说明,兼具驿站和集镇功能的宜沟,从乾隆时期以来发展迅速。关于宜沟镇的商业,清代著名的诗人李调元《咏宜沟驿毡》诗中写道:滑如女手细如绵,才费囊中两贯钱。[29]优美的商品才费两贯钱,由此可见宜沟镇手工业产品质量非常好。在新近发现的乾隆汤阴县永利桥告竣碑上对商业的发展也可见一斑,永利桥在汤阴县西南约公里东蚕姑塚村南,南北横跨在淤泥河(卫河支流)上。明代以降,随着鹤壁一带(今鹤壁集乡周边)煤炭的开采,与陶瓷业的发展,此处是鹤壁通向汤阴县宜沟镇、浚县、滑县、长垣甚至黄河以南开封等地,运输煤炭、陶瓷的必经之路,整日车水马龙。永利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是周围数百里之交通咽喉之地,曾经多次修补乾隆庚子岁,桥梁坍塌,地方士绅唐谨仪、李昂等七人,作为发起人集资修桥。在永利桥告竣碑上详细列举了捐资的个人、商号以及他们来自村落、集镇名称[30],详如下表。

从碑上可以看出捐资人共有466个,每个村庄的捐资人大都在20人以下,而宜沟南北两镇共有30人捐资,商号则有23家,占捐资商号总数的三分之一强,在这59个村落和集镇中只有鹤壁集有23家捐资商号,但是其捐资人数仅为宜沟镇捐资人数的一半。无论从捐资的个人还是商号数量上可以窥见宜沟无疑是汤阴商业最为繁盛的市镇。

这种商业上的繁盛持续到了近代。军阀王占元在保定设立面粉厂,为了获取大量小麦,到河南数个县城市场上购买,宜沟就是其中之一。河北大学岳金龙的论文中引用了一段关于保定档案馆相关档案记载:“再在彰德购麦三千吨,汤阴购麦一千五百吨,宜沟购一千五百吨,连同前存待运之麦一并运回保定。”[31]由此可以看出,直至民国时期宜沟仍然是可以与彰德、汤阴这样的县城相提并论的商品集散地。宜沟镇在明清时发展迅速,在当时民间有称其为“邺南首镇”的说法,一个“首”字足见其在河南北部整个安阳以南地区的影响力。

随着新兴传输技术的传入,此时驿路系统已经不可避免的衰落,平汉铁路修建并设置宜沟站,新的邮传方式大行其道,自然而然宜沟驿也逐渐失去往日三日不息马蹄声的繁华,在清代诗人杨兴植的《宜沟驿纪事》中可见一斑,诗中写道:“漳水之南宜沟驿,野潦纵横古道失。”[32]光绪三十二年(1906)四月,平汉铁路建成,途经县城西部九公里,境内设大赉店、宜沟两个火车站。[33]同年,清政府设立邮传部,掌管电报、铁路的邮传事宜,平汉铁路的通车也大大削弱了传统驿站的作用,驿站制度正式废除,宜沟驿结束了其作为驿站传输的使命。宜沟交通方式的改变使其失去了传统意义上的交通优势,虽然设有火车站,但是中小市镇难以适应铁路大宗货物采购的需要,渐渐从繁华走向衰落。

乾隆永利桥告竣碑捐资商号及个人分布地区表

三、结语

元代在宜沟设立驿站,使得宜沟成为全国驿路系统中重要的一个节点,由此促进了商业的发展,使宜沟逐渐发展成为明清时期豫北地区重要的商业集镇。清末,随着铁路的兴修,传统邮驿系统的衰落,宜沟逐渐由邮驿系统的重要驿站变为铁路系统中不重要的站点,人口流动减少,商业也随之衰落。总之,交通因素是宜沟商业兴废、集镇繁败的关键因素。也就是说,在中国的传统时代,驿站的设立是促进集镇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近代铁路系统中火车站级别及性质的界定又称为传统集镇是兴还是废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交通因素是中国北方集镇研究中需要重视的因素之一。

[1]许檀.清代河南的商业重镇周口:明清时期河南商业城镇的个案考察[J].中国史研究,2003(1):131-143.

[2]许檀.清代河南赊旗镇的商业:基于山陕会馆碑刻资料的考察[J].历史研究,2004(2):56-67.

[3]许檀:明代河南清化镇的商业规模:隆庆五年创建《金龙大王神祠记》及相关碑文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6.

[4]王兴亚.清代河南集市的发展[J].南都学刊,1996(1):70-74.

[5]田冰.试论明清时期河南城镇发展的特点[J].中州学刊,2006(1):197-199.

[6]邓玉娜.清代河南集镇的发展特征[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90-95.

[7]王丽杰.论明清时期的河南集镇[D].郑州:郑州大学,2004.

[8]沙蕴金.汤阴县志:卷三[O].明崇祯十年刊本.

[9]孙本祥主编.中国铁道站名词典[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3:28.

[10]卢崧.彰德府志:卷二[O].清乾隆五十二年刊本.

[11]叶新民.元代统治者对站户的剥削和压迫[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65.

[12]崔铣.彰德府志:卷三[O].明嘉靖元年刊本.

[13]明太祖实录:卷二五.[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14]杨正泰撰.明代驿站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209.

[15]河南交通史志委员会编撰.河南公路交通史[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84-85.

[16]汪价.中州杂俎[O].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民国十年安阳三怡堂排印本.

[17]赵用贤.大明会典:卷一四五—一四七[O].史部政书类.明万历十五年序刊本.

[18]杨正泰.明代驿站考述要[J].文博,1992(2):18-23.

[19]周啸天.元明清名诗赏鉴[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1083.

[20]李益波.庚子西狩丛谈[M].北京:中华书局,2009:145.

[21]朱利安·西蒙.没有极限地增长[M].江南,喜明,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186.

[22]纪慧娟.明代驿传与经济的发展[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04:18.

[23]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2134.

[24]刘谦.彰德府志:卷四[O].清乾隆五年刊本.

[25]刘秋根.明代工商业运行与高利贷资本[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3):11.

[26]傅林祥.清雍正年间的次县级行政机构及其职能探析[J].清史研究,2011(2):63.

[27]邓亦兵.清代前期的市镇[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7(3):24-38.

[28]赵尔巽.清史稿.卷六十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6:578.

[29]李调元.李调元诗注[M].成都:巴蜀书社,1993:266.

[30]李桂芹,李爱军.汤阴永利古桥与乾隆年〈告竣碑〉[J].中原文物,2012(6):93-95.

[31]岳金龙.王占元与乾义面粉公司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1:20.

[32]刘广生.中国古代邮亭诗钞[M].北京:北京邮电学院出版社,1991:220.

[33]浚县地方志编撰委员会.浚县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445-447.

(责任编辑 倪玲玲)

K928.5

A

1671-9123(2016)02-0097-06

2016-05-26

赵文涛(1992-),男,河南鹤壁人,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汤阴县集镇驿站
休闲驿站
休闲驿站
休闲驿站
休闲驿站
构建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的长效机制——以德州市雷集镇为例
汤阴县
翰墨书香飘校园——访汤阴县书法大赛
董集镇:守住文化的根脉
第一次做饭
汤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