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磁共振血管成像和经颅多普勒在短暂性脑缺血中的诊断价值

2016-11-30李顺振胡兴荣陈华东邱妮妮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年33期
关键词:短暂性经颅脑缺血

李顺振,胡兴荣,陈华东,邱妮妮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湖北 恩施 445000)



磁共振血管成像和经颅多普勒在短暂性脑缺血中的诊断价值

李顺振,胡兴荣,陈华东,邱妮妮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湖北 恩施 445000)

目的 评价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及经颅多普勒技术在短暂性脑缺血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短暂性脑缺血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磁共振血管成像和经颅多普勒检查,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20例短暂性脑缺血病例中磁共振血管成像方法共检查出96例有血管狭窄或闭塞,狭窄或闭塞者250支动脉,单纯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及颅内-颅外动脉多发狭窄或闭塞者分别占24.2%(29/120),26.7%(32/120)和29.2%(35/120)。经颅多普勒共检查出101例有血管狭窄或闭塞,敏感性与特异性均低于磁共振血管成像。结论 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和经颅多普勒技术对短暂性脑缺血患者血管的狭窄和闭塞情况有较高诊断价值。

短暂性脑缺血;磁共振血管成像;经颅多普勒;诊断

短暂性脑缺血(TIA)是指由于脑部反复发生的局部血液供应障碍从而引发脑部神经功能(包括运动、感觉、语言等功能)出现短暂性缺损的疾病,患者在短暂性脑缺血出现之后的一段时期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将会显著增高[1-2]。TIA作为临床常见的一种综合征,可以由多种病因所造成,针对不同的发病原因,患者预后迥异,需要采取不同的针对措施进行防治,因此明确TIA的致病原因就显得尤为重要[3]。在已知的TIA患者中约70%~80%伴有颅内或颈部动脉血管的管腔狭窄。因此,对于颅内和颈部动脉血管管腔狭窄的早期发现和严重程度的评估已经成为预防TIA乃至脑梗死发生的重要研究内容[4-5]。本研究选择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和经颅多普勒技术对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20例TIA患者进行研究,旨在明确其对此类疾病的诊断价值,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上述时期收治120例TIA患者,均符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中国专家共识更新版(2011年)》制定的诊断标准[6]。入组标准:历时短暂并经常反复发作的脑局部供血障碍,导致供血区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至1 h,不超过24 h即完全恢复,但常有反复发作,患者均神志清楚,能配合检查。排除标准:发热、癫痫发作、脑炎、颅脑损伤、脑出血、陈旧性脑梗死、既往脑部手术史,发病前未服用巴比妥类、苯二氮类、三环类抗抑郁药或精神抑制类药物者。男75例,女45例;年龄45~75(53.3±9.7)岁。全部患者入院前均经过头部CT扫描和神经系统定位诊断,椎-基底动脉(VB)系统的短暂性脑缺血患者有51例,颈内动脉(ICA)系统的TIA患者有69例。

1.2 方法

1.2.1 磁共振血管成像及动脉狭窄程度评估 对全部入组的TIA患者进行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选用美国通用公司GE1.5T核磁共振设备,进行3DTOF-MRA成像技术检查,采取16通道头部-颈部联合线圈进行轴位扫描采集数据:定位扫描范围自患者颈-胸部交界部向上至胼胝体上方。扫描参数选择3DFFE序列,TR/TE:32 ms/3.2 ms,FOV 256 mm×256 mm,扫描层厚1.0 mm。选择钆喷酸葡胺注射液为核磁共振对比显影剂,剂量15 mL,利用高压注射器在核磁共振成像扫描数据采集过程中一次性团注,注射速率2~4 mL/s。将采集的影像数据传输到工作站,利用多平面重建技术(MPR)、最大影像强度投影技术(MIP)及容积透视重建技术(VR)进行影像数据后处理。3DTOF磁共振血管成像图像由2名资深影像专业医师分别独立阅片,对颈部及头部血管狭窄程度做出诊断。采用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试验协作组(NASCET)提出方法进行脑血管狭窄程度计算,公式:狭窄率=(狭窄远端正常直径-狭窄段最窄直径)/狭窄远端正常直径×100%。根据NASCET提出的脑血管狭窄程度分级标准分级:①轻度狭窄:狭窄率<50%者,②中度狭窄:狭窄率50%~69%者,③重度狭窄:狭窄率70%~99%者,④闭塞:血管未显影或狭窄率为100%者。

1.2.2 经颅多普勒检查 采用以色列RIMED Digi-Lite彩色经颅多普勒系统,探头频率选择为2 MHz和4 MHz。由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检测技师对每例患者常规经颅多普勒检测:经颞窗探测其双侧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交通前段、大脑后动脉交通前段和后段及颈内动脉末端;经眶窗探测颈内动脉虹吸段和眼动;经枕窗探测双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用4 MHz探头探测左右颈总动脉、颈内及颈外动脉。检测参数包括:各个动脉的平均血液流速(Vm)、收缩期血液流速峰值(Vs)、舒张期血液流速峰值(Vd)、各个动脉的搏动指数(PI),动脉血流频谱形态及声频信号。血管狭窄标准:颈动脉系统平均血液流速>120 cm/s,或收缩期血液流速峰值>160 cm/s,同时有涡流、血管杂音以及血流频谱形态改变;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系统平均血液流速>80 cm/s,或收缩期血液流速峰值>100 cm/s,同时有涡流、血管杂音以及血流频谱形态改变;变化或两侧同名血管血流不对称差别>20%。血管闭塞标准:主要血管大脑中动脉(MCA)、ICA、颈总动脉(CCA)的血流信号消失,附近血管血流信号存在,有侧支循环形成。

2 结 果

2.1 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结果

2.1.1 TIA患者颅内外血管狭窄情况 120例TIA患者中共检查出96例有血管狭窄或闭塞,狭窄或闭塞者250支动脉,见表1。单纯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及颅内-颅外动脉多发狭窄或闭塞者分别占24.2%(29/120)、26.7%(32/120)和29.2%(35/120)。69例ICA系统的TIA患者中有54例共涉及132支血管狭窄或闭塞,其中单纯颅外动脉者16例,单纯颅内动脉者24例,颅内、外动脉多发者14例。51例VB系统的TIA患者中有42例共涉及118支血管狭窄或闭塞,其中单纯颅外动脉者18例,单纯颅内动脉者3例,颅内、外动脉多发者21例。ICA系统的TIA患者发生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比例高于VB系统的TIA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VB系统的TIA患者颅内、外动脉多发狭窄或闭塞者则高于前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发生单纯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1.2 VB与ICA系统TIA患者颅内外血管狭窄情况 在全部TIA患者中,血管狭窄或闭塞位于颅外动脉者占52.8%(132/250),血管狭窄或闭塞位于颅内动脉者占47.2%(118/250),后者低于前者。ICA系统TIA患者当中血管狭窄或闭塞位于颅内动脉者高于血管狭窄或闭塞位于颅外动脉者,VB系统TIA患者当中血管狭窄或闭塞位于颅外动脉者高于血管狭窄或闭塞位于颅内动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TIA患者颅内外血管狭窄或闭塞分布 支(%)

2.1.3 年龄对动脉狭窄位置的影响 在50岁以下的TIA患者中血管狭窄或闭塞位于单纯颅内动脉者高于50岁及以上患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后者血管狭窄或闭塞多位于单纯颅外动脉和颅内外动脉多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VB和ICA系统TIA患者颅内外血管狭窄或闭塞分布 支

表3 动脉狭窄或闭塞位置与年龄的关系 例(%)

2.2 经颅多普勒检查情况 120例TIA病例中经颅多普勒共检查出101例有血管狭窄或闭塞,共检测血管1 320支,血管正常者1 030支,狭窄或闭塞者290支动脉,与结果显示经颅多普勒对于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检出的敏感性为70.4%,特异性为89.3%,阳性预测值为60.7%,阴性预测值为92.8%,敏感性与特异性均低于磁共振血管成像,具体分布见表4。

3 讨 论

TIA是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多发病,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最常见的临床类型,占60%~80%[1-2]。所谓TIA是指由于局灶性脑或视网膜缺血导致的短暂的神经功能障碍。自上世纪末开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快速上升,已成为导致人类发生残障和死亡的主要病因。研究显示我国住院急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后3个月的病死率为9%~9.6%,死亡及残疾率累计为34.5%~37.1%,发病后1年病死率升高至11.4%~15.4%,死亡及残疾率累计达到33.4%~44.6%[5-7]。

表4 经颅多普勒与磁共振血管成像结果对比 支

而动脉血管粥样硬化所形成的血管腔狭窄与闭塞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又以大脑中动脉的狭窄或闭塞为甚者[8-10]。本研究结果显示,ICA系统TIA患者发生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比例高于VB的TIA患者(P<0.05);而VB系统TIA患者颅内、外动脉多发狭窄或闭塞者则高于前者(P<0.05);两者发生单纯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者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同时还有研究显示左侧半球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概率高于右侧,具体原因不明,考虑可能与优势半球多位于左侧及双侧脑血管血流起源部位不同有关系[11-12]。

磁共振血管成像以其无创性和图像的直观清晰性,越来越得到临床的重视和应用。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技术的最大优点是可以进行薄层(层厚≤1 mm)扫描采集数据,最终产生很高分辨率的影像。同时由于3DTOF对容积内任意方向的血流信号均敏感,因此对于因动脉硬化而发生严重迂曲变形的脑动脉血管显示有明显优势。此外本研究利用造影剂增强后进行三维对比剂增强血管成像(contrast enhanced MRA,CE-MRA)实用性更强,对于颈部血管和脑血管显示极佳。减少了数据采集时间,避免了因时间长、动脉搏动伪差等所导致的过高评价血管狭窄、搏动伪影明显的缺点,空间分辨力明显提高。还可以采用数字减影技术,在钆对比剂注射前和注射过程中获得的2组图像之间作对应像素信号强度相减,减影MRA相对于非减影MRA提高了对比/噪声比,改善了对血管的显示[13-15]。

经颅多普勒技术可以无创地透过颅骨检测脑血管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资料,其操作简便、重复性好,可以对患者进行连续、长期的动态观察,对于评价脑血管疾患以及鉴别诊断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16-17]。但由于受到检测者个人技术素质、检测设备优劣的影响,检测结果个体差异性明显,缺乏统一的判定标准及正常参考值数据,容易受到颅骨厚度、动脉硬化血管迂曲变形、移位等因素的干扰等,因此需要与血管造影等相对客观的检查结果进行参考和对照[18-20]。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120例TIA病例中经颅多普勒共检查出101例有血管狭窄或闭塞,共检测血管1 320支,血管正常者1 030支,狭窄或闭塞者290支动脉,与结果显示经颅多普勒对于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检出的敏感性为70.4%,特异性为89.3%,阳性预测值为60.7%,阴性预测值为92.8%,敏感性与特异性均低于磁共振血管成像。

本研究选择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联合经颅多普勒技术对TIA患者血管的狭窄和闭塞情况进行检测与诊断,提高了血管闭塞和狭窄的检出率和准确率,为下一步的预防和治疗提供证据。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和经颅多普勒技术可以作为TIA病因诊断的重要普查筛选手段。对确定TIA病因及分型分治有很大意义。

[1] 鲍欢,杨玉梅,郝俊杰,等. 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第一部分)[J]. 中国卒中杂志,2014,9(8):679-685

[2] Kernan W N,Ovbiagele B,Black H R,et al. 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and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a guideline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J]. Stroke,2014,45(7):2160-2236

[3] Tung CE,Olivot JM,Albers GW. Radiological examinations of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J]. Front Neurol Neurosci,2014,33:115-122

[4] 耿晓非,陶晓勇,王菁,等. 经颅多普勒, 磁共振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J]. 北京医学,2009,31(9):539-541

[5] 王拥军,张苏明.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0[J].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54-160

[6]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国专家共识组.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中国专家共识更新版(2011年)[J/CD]. 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2012,5(2):100-105

[7] 董晓春,徐金凯. 经颅多普勒血流图在颅内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价值[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7,1(7):19-20

[8] 张亚民,康卫华,雷成功,等. 经颅多普勒超声与磁共振血管造影比较评估大脑中动脉狭窄分界的最佳诊断值研究[J]. 山西医药杂志,2006,35(2):119-120

[9] 马琦,刘惠霞,陈光忠,等. TCD平均血流速度在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评估中的应用[J].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6):2729-2731

[10] 陈静炯,赵玉武,项静燕,等. 多普勒超声和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对颈动脉, 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在后循环缺血性病因中的诊断价值[J].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9,17(5):516

[11] 尹世敏,张雄伟,牛俊英,等. 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脑动脉狭窄的TCD、MRA对比检测[J].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6,5(7):720-722

[12] 陈振松,孟志华,万志方,等. 磁共振弥散成像与血管成像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应用[J]. 实用放射学杂志,2008,24(10):1324-1327

[13] 周娟娟,王翠兰,李怡,等. 颈动脉超声,磁共振血管成像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因学方面的研究[J].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6,14(5):342-344

[14] 郭舜源,于民,陈桂花,等. 磁共振血管成像,彩色多普勒超声及经颅多普勒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诊断价值[J].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8,16(5):385-388

[15] 董玉茹,王宏,钟心,等.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时磁共振血管成像病变特点[J]. 武警医学,2013,24(2):104-106

[16] 尹继君,孟范文,彭玉华,等. 磁共振血管成像, 经颅多普勒及颈动脉超声对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价值[J].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5,18(4):302-303

[17] 高天理,钱怡宁,张茁. 弥散加权MRI,DSA,MRA及TCD对短暂脑缺血发作诊断价值的研究[J]. 北京医学,2002,24(5):291-294

[18] 杜万良,栾璟煜,王春育,等. 美国缺血性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卒中预防指南[J]. 中国卒中杂志,2011,6(1):53-86

[19] 单志愿. 比较磁共振弥散成像和经颅多普勒超声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疾病判断[J]. 中国医药指南,2011,9(15):227-228

[20] 张妹娟,袁军,萨如拉.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颈动脉彩超经颅多普勒超声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分析[J]. 内蒙古医学杂志,2009,41(6):123-124

10.3969/j.issn.1008-8849.2016.33.040

R817.4

B

1008-8849(2016)33-3754-03

2015-11-31

猜你喜欢

短暂性经颅脑缺血
经颅电刺激技术对运动性疲劳作用效果的研究进展
胆绿素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
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在阿尔茨海默症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大黄总蒽醌提取物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经颅磁刺激定位方法的研究进展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酒依赖合并焦虑抑郁患者的影响
尤瑞克林治疗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观察
阿托伐他汀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48例临床效果观察
原花青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道功能的保护作用
细胞外组蛋白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关系的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