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西侯度火种采集谈广播对“古中国”现场活动的直播报道

2016-11-30张晓琴原启民运城市广播电视台山西运城044000

科技传播 2016年15期
关键词:火种圣火遗址

张晓琴,原启民运城市广播电视台,山西运城 044000

从西侯度火种采集谈广播对“古中国”现场活动的直播报道

张晓琴,原启民
运城市广播电视台,山西运城 044000

中国的广播技术源远流长,从西侯度火种采集开始就充分利用了广播技术。本文从我国广播技术发展进行论述,探讨了广播直播报道权的抢夺方法,并对报道技巧进行了深入研究。

广播报道;直播;采访权;方法

2016年3月6日,山西省委书记王儒林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山西代表团媒体开放日,在接受境内外媒体采访时强调山西古文化的“一座都城、一堆圣火、一缕曙光”的“三个一”发展战略,这“三个一”中运城市就占了两个。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以“古中国”为标志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并以此为契机加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5月19日,全省“三个一”战略率先在芮城县风陵渡镇西侯度遗址现场举行盛大的火种采集仪式,通过采集圣火、传递火种等活动正式拉开全省根祖文明发展战略。

作为市级广播媒体,我们敏锐地意识到此次圣火采集活动的重大新闻价值,如何宣传好这次圣火采集,突出以“古中国”为标志的主题报道成为我们思考的一个重点工作。

芮城县风陵渡镇西侯度遗址的发掘将人类用火的历史推进到180万年前,这一重大发现是在什么时间?考古现场出土了什么样的物件就能说明古人类用火的历史?今天的遗址现场火种采集仪式会有哪些值得记忆的历史瞬间?遗址场馆有哪些展出文物?全省的旅游发展战略为什么选择了西侯度?圣火采集有何重要意义?火种传递怎样进行?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提前策划、准备多种方案全力迎接全省的这次圣火采集活动。

1 克服困难扬长避短抢夺广播直播报道权

广播现场直播强调随着事件发展把现场解说与现场音响同步合成、同步播出,同时节目内容要求播报、描述、录音、访谈、互动等多元化交叉使用,叠加在变化着的新闻事件和移送传输技术之上,使得现场直播因不确定性带来的困难进一步放大。如何让这次探索性的直播报道尽量避免“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影响,随“变”应“变”最重要。

广播对于以“古中国”为主题的现场直播报道与电视相比有明显的劣势。第一,缺乏画面感,不能通过现场画面来表述内容,缺乏直观性;第二,现场聚集最有特点的声音信息比较难;第三,报道资源与电视相比处于劣势,争取独家报道很难,甚至是正常报道也不容易。

对于5月19日的圣火采集仪式来说,主办方严格控制报道人数,整个运城广播电视台据说只有电视新闻中心拿到4个记者证,而且还不能保证进入现场,并被告知为了确保在网络的直播信号流畅顺利不允许本地媒体进行现场直播。这意味着我们既不能从现场传回音频信号又没有资格进入现场进行连线报道。此时,不需要采集画面的广播劣势变为优势,我们变被动为主动,提前一天进入彩排现场,经过多方沟通终于在深夜拿到了仪式上所有的音频资料。同时打听到从广播团队走出来的吴运强就在4个有记者证的团队之列,这样又反复和吴运强沟通,终于在他完成电视报道任务的同时为我们进行了不可或缺的宝贵的现场连线,弥补了我们没法进入现场的遗憾。正基于此,在全省数十家媒体100多人的采访规模中运城交通文艺频率是唯一一家以全新的形式、鲜活的内容和明快的节奏对圣火采集全程进行播报的媒体,赢得听众和网民的广泛赞誉,对以“古中国”为主题的广播直播报道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2 抓好几个报道要点

西侯度遗址在1961年和1962年的两次发掘中,发现了大批的更新世早期的动物化石,有22种,距今近200万年的地层。除了这些动物化石以外,还发现有石制品,烧骨,带有切痕的鹿角,最典型的是三楞尖状器。在后来的一些科学研究中,测定了它距今180万年前,所以西侯度遗址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于1988年被认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一,围绕“声音”这个最重要的元素定位主题。在这次西侯度圣火采集仪式直播报道中,频率创新内容,抓住现场内外6类有新闻性、故事性的声音,包括记者现场目击、现场表演、现场工作人员介绍、历史及考古专家分析、场外采访、节目线上线下百姓见闻、评论等。比如,从西侯度发掘的烧骨如何推断人类用火的历史在180万年前,从而把这个地方的古人类和北京周口店的古人类进行比较,形象地说明西侯度遗址的重要历史考古价值。山西省文物研究专家、运城市文物研究专家等为直播节目提供了强大的“外脑”支撑。

第二,直播节目必须要有新角度。当所有媒体把镜头和采访机对准仪式现场的时候,频率除了按照议程播

放现场音乐,通过现场记者连线之外把报道重点放在对背景的挖掘上。比如现场嘉宾河东博物馆研究员王泽庆介绍:西侯度遗址的发掘有一个历史过程,1936年古人类学家杨钟健教授,他是参与周口店古人类发掘的一位教授,他首先在西安发现了化石,就问化石是哪里来的?古玩市场就告诉他,这是在山西芮城西侯渡发现的,这位老先生眼睛一亮,他说“太重要了”,他就提出了一个论断,肯定在西侯渡(匼河)一带,有周口店时期的中古代河湖堆积层的科学论断,最后被历史证明,这是完全正确的。到了1957年,咱们结合修建三门峡水利工程,就发掘了(匼河)旧石器的文化遗址,同时,1959年,特别是1961年、1962年、2005年,给西侯渡遗址进行规模较大的几次发掘,这样的一个西侯渡遗址发掘的历史过程,而且是我们中国最权威的,也是世界最权威的人类学专家杨钟健。后来发掘的就是贾兰坡教授,王建所长,亲自指导参与发掘了西侯渡遗址。

另外,对仪式现场文艺节目的编排思路和点火讲究、遗址场馆、点火台的设计、圣火使者和火炬手的选拔等进行了采访挖掘,体现出有特点有故事有厚度有温度的“古中国”地域文化。

第三,强化新闻进行时。在半个小时的现场仪式活动中,直播节目克服了在没有现场音响传出的情况下实现了对现场的报道,取得了新突破。主持人在新闻预热、话题设置上都有创新。其中营造“直播进行时”很重要。随着活动的进展介绍情况、嘉宾访谈,节目内容紧随活动进程变化而变化,受众始终有身临其境之感,让新闻始终处于“进行时”。

第四,保持内容的层次感。直播没能借助技术回传现场信号,但内容依旧为王。如何从多角度反映圣火采集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节目组在内容上进行了整体设计规划。

本次直播报道采用了记者连线、嘉宾访谈、背景介绍、记者探访、受众互动、现场歌曲穿插等多种手段,迎合受众的收听需求,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网友“在水一方”在我们的微信平台留言:到现在我都一直坐在车里等着继续收听有关西侯度的有关报道。一位名叫“小平”的天津的听众在微信平台留言:“我是运城在天津的务工人员,每天通过网络在线收听‘古中国’系列报道,很受鼓舞,支持家乡建设,并希望多听到反映家乡优秀传统文化的节目。”

第五,突出现场应变力。没有现场音响信号回传,只有一路电视记者兼职报道,现场议程直到直播节目开始前一个小时才通过电视新闻中心的记者发微信告知,可以说现场的任何一点异常变化都直接影响到直播间的报道效果。

直播间主持人通过穿插片花和互动、歌曲的形式舒缓节奏,保证了节目衔接自然,节奏明快,张弛有度,始终吸引着受众。

直播节目的即时性、不确定性,让直播过程充满了无穷的变数,但这种变数也给了广播人更多的创新空间。“变”还是“不变”,取决于是否有利于节目主题、是否有利于直播的顺利进行。从西侯度火种采集仪式的直播报道,不难看出,广播直播有着无限的探索空间,多些这样的探索,直播节目必将成为提升频率影响力和公信力的重要手段。

3 本次直播报道的不足反思

西侯度圣火采集仪式由山西省台多几位拍摄,并通过4G信号传输实现网上实时直播,覆盖面广、影响力大。反观广播直播,尽管多番努力,但最终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直播,错失了一次很好的提升锻炼机会。事实上,单就直播内容的丰富性、独特性、权威性毋庸置疑,但这样一个全省性的题材,只在交通文艺频率一个平台播出,没有实现广播资源共享,未免可惜。从新媒体手段的运用来看,还有很大欠缺。没有在直播节目中体现微信受众的实时语音,使得互动的鲜活感不如预想。微信圈的文字互动也因为节目时长限制没能及时分享。今后我们对“古中国”现场活动类的直播报道,能不能让公众成为报道者?现场连线能不能突破形式,多一些历史与现实比对,这考验着广播人的智慧。当然,这些不足都将是今后的直播报道中我们的探索方向和努力重点。

[1]杨波.电视新闻现场直播规律和运行机制初探[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9):58-60.

G2

A

1674-6708(2016)168-0033-01

张晓琴,运城市广播电视台。

原启民,运城市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火种圣火遗址
三星堆遗址
水下圣火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火种
点燃火种的地方
奥运圣火
刘家庄遗址的跌宕发掘
读,这些文字里深埋的火种
看我的08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