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舟山东港城市湿地的生态修复

2016-11-30撰文

浙江林业 2016年2期
关键词:观花东港景观

◇撰文/湿 博

舟山东港城市湿地的生态修复

◇撰文/湿 博

湿地是地球上水陆交接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然而,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围垦造地、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凸显,造成城市湿地面积锐减、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逐步丧失。面对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得越来越严重,进行湿地生态恢复的任务也迫在眉睫。

东港城市湿地紧靠浙江舟山市东港城区,北部为东港生态填海区,南部为东港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湿地西侧的东港山坡地与普陀山岛、朱家尖岛隔海相望,是距普陀山岛景观视线最好的山坡地带之一。因为所在区域地形条件复杂,自然环境脆弱,区内植被稀少,再加上大规模的城市建设,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较低,所以湿地退化严重。近年来,舟山市加大力度采取措施,通过湿地生态恢复技术维护湿地生态安全,确保湿地健康可持续发展,目前湿地总面积已达到394.8亩,其中绿化面积205.05亩,水面面积189.75亩,成为与周围山体、水系、海景有机融合的滨海城市湿地景观。

植被恢复技术

东港城市湿地植被恢复主要通过恢复水环境、恢复护岸、恢复植被和水生动植物缓冲带、提高生物多样性,特别是提高植物种类和丰富度等方法来实现。

湿地良好水环境恢复。通过控制污染源、清淤除藻、疏浚河道、提高水体流速等措施,增强水体自净化和纳污能力。

湿地岸线植物缓冲带恢复。通过植被恢复等措施,使水体、河岸、河畔植物构成有机整体。采用乔、灌、草混植并搭配水生植物的模式,形成从水生植物向陆生植物的自然过渡。利用植物根系固持网络土壤的能力,构建植物护岸生态带,确保岸线不被侵蚀。通过以上措施,形成阳光、水体、植物、土壤、护岸有机结合的河道生态系统,达到固土护坡、过滤沉淀物及污染物,提高自净化能力、改善水环境、保护水质的效果。

湿地水生动植物带恢复。包括沉水植物带、浮水植物带、挺水植物带、两栖植物带及中生植物带的恢复。水生植物具有抑制水体富营养化速度、吸附蓝绿藻类、抑制浮游藻类生长等功能,实现控制藻类过度繁殖、净化改善水质的效果。

湿地植物群落恢复。提高物种组成和生物多样性水平。通过地形改造、生态工程等措施,恢复沼泽、浅滩、树丛等环境,为不同植物群落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增加植物种类数量,提高生物多样性水平,特别是增加景观树种比例;提高景观功能,构建结构稳定、层次合理、景观丰富的植物群落;适量运用“指示种”,根据其对环境梯度的响应来反映不同恢复阶段的环境信息。

植物选择技术

舟山市在保护原有植物的基础上,以乡土树种为主,并适当选择一些适合当地生长的水生植物及耐盐碱植物。在一些节点位置增加观花观果等观赏性景观植物的比例。增加物种数量、提升景观效果、完善群落结构,丰富植物层次,最终形成生物多样性高、群落稳定、景观效果丰富的湿地生态系统。

在植物种类选择上,全市遵循优先选用本土植物,慎重引入外来物种的原则。在引入外来植物时遵循生态可接受性,所选植物物种不具有生态入侵性,对周边自然生态环境及其生态遗传的整体性不会构成危害;具有一定的耐盐碱、抗病虫害、抗寒能力,能耐受污染物和水生环境条件;根系发达、茎叶茂密、生物量大、繁殖容易、生长迅速;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和景观美学价值;具有较强的净化能力,可以通过吸收、同化、贮存或通过增强微生物转化能力等方面达到去除污染物的效果的原则。在这6个原则的基础上,在东港城市湿地植被恢复中选用乔木、灌木、草本和水生植物共计54科87属108种,远远超过原区域植物35科40属52种的水平,大幅提高了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在所选择的植物中,单子叶植物共计8科15属24种,占22.22%,最多的科为禾本科8属11种;双子叶植物共计44科76属83种,占76.85%,最多的科为蔷薇科9属12种;藻类植物1种,占0.93%。按照科属数量来看,最多的科为蔷薇科9属12种,其次为禾本科8属11种,单科单属植物30种,占27.78%。按照植物的类型分,陆生植物43科72属86种,占79.63%;水生植物11科18属22种,占20.37%。

植被恢复所选用的植物十分丰富,不仅在种类和数量上大幅超过了原有水平,而且在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上实现了有机结合,在所选用的植物中,观花植物75种,观果植物25种,观叶植物74种,不少植物为花叶共赏或花果共赏植物。与此同时,在植物的选择上多为双子叶植物,占中国双子叶植物区系(共270科)的16.3%,构成了东港城市湿地珍贵的绿色资源宝库,有利于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复层植物群落,为丰富植物群落的构成,提高生物多样性,打造优美、近自然的城市湿地景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植物群落恢复技术

东港城市湿地植物群落构建以功能区划和整体布局为依据,根据植物学、生态学特性,因地制宜,合理配置植物,优先选用本土植物,充分考虑生态安全,形成结构合理、品种多样、功能健全、系统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通过合理筛选植物群落模式,将以前受损退化的植物群落恢复为乔木—灌木—草本—湿生—水生植物相融合的复合群落,同时体现季相变换,丰富季相景观,达到四季有景、步移景异的观赏效果。

陆生植物群落恢复技术。东港城市湿地应用的陆生植物较多,也是植物搭配最多的部分,其配置模式主要分为乔—灌—草结合型、远岸区片植、疏林草地、花境群落等共6类25种配置模式。植物选择上主要以舟山常见的乡土植物和应用多年的外来植物为主,同时搭配组合不同季相的景观植物,从而达到生态效果和景观效果的有机结合。

滨水植物群落恢复技术。滨水植物群落包括水岸植物群落和水陆交错带植物群落。水岸植物群落主要包括近水区片植和驳岸混植两种。近水区片植模式所采用的植物中除彩叶柽柳外,其他植物如杨柳、枫杨、池杉、落羽杉、木芙蓉等均为舟山常见种。在驳岸混植模式中,云南黄馨、藤本月季的混植模式是舟山海岛目前较为成功的植物配置模式。此外,水陆交错带植物群落配置模式主要有丛植、近岸混植和乔木水上片植3类。具体类型有:丛植花菖蒲、梭鱼草;近岸混植黄菖蒲、泽泻、菰、慈姑、再力花等;水杉乔木水上片植。

水生植物群落恢复技术。东港城市湿地原有水生植物不多,在植被修复过程中根据需要配置了菖蒲、千屈菜、水葱、蒲苇等各类水生植物共计11科18种。新配置的水生植物具有种质资源丰富、类型多样、生长迅速、易于繁殖、成景快等特点,同时还具有净化水体和美化环境等功能。这些水生植物的应用,有利于实现陆生—水岸—水域生态系统的自然过渡,完善湿地植物群落结构、提高生物多样性、丰富景观功能、提高湿地自净化能力,最终形成“山、海、河、绿”一体化的完整的滨海城市湿地生态系统。

景观植物应用技术

东港城市湿地景观植物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观花植物的大量应用,有利于提升东港城市湿地的整体美感和局部观赏性。

湿地内观花植物共计37科67属75种,占所有植物种类的69.44%。其中,最占优势为蔷薇科,共计9属12种,如棣棠、紫叶矮樱、贴梗海棠、丰花月季、红叶石楠、花桃、粉花绣线菊、樱花等,占11.11%。其次为百合科4属4种,木兰科2属4种,忍冬科2属4种,鸢尾科1属4种,合计占3.7%。此外,木犀科(紫丁香、金钟花、桂花等)和豆科(合欢、国槐、伞房决明等)观花植物也配置较多。

湿地内栽植的观花植物按开花季节分布较为均匀,且乔、灌、草、水生植物基本都有配置,四季均有植物种处于开花期,保证四季持续的观赏性,提升了局部景观美感,确保了整体景观效果。

湿地自开展湿地生态恢复技术以来,进一步优化湿地的结构和功能,改善区域水资源环境,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优良的栖息环境。在提高生物多样性,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防护效能的同时,还极大地提高了景观植物群落的多样性,突出湿地的自然生态特征和地域景观特色,促进城市湿地保护与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为流域及城市生态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猜你喜欢

观花东港景观
喻安居
景观别墅
阳光海岸 魅力东港
布赖滕巴赫景观酒店48°Nord
春观花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景观平面图》
漫谈辽宁东港方言
好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