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美术教育助力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2016-11-29戴仲达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6年7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美的美术

戴仲达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起着维系校园生活,维护校园和谐的重要作用,其本身更是国家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教育广义上属于艺术教育,以其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形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如火如荼开展的今天,如何正确发挥美术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需要得到充分的重视。

美术教育校园文化新课程改革文化对人的影响,不仅潜移默化,更长远而深刻。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起着维系校园生活,维持校园和谐的重要作用,可以说是学校的灵魂。课程文化是学校教育中的核心行为,而课程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成果对于课程文化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内容结构和反思评价都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决定着校园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美术教育起于课堂,其核心传递着美的理念,其内容引导学生用各种方式表达着对美的理解,其活动以美为宗旨从校内延续到校外。因此,不仅要充分发挥美术的育人功能,更应该让美术教育主动肩负起建设校园文化的责任。

一、让美术教育担起弘扬校园文化的责任

(一)校园文化内涵浅析

校园文化是学校主体成员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主要体现为主体的、实体的空间存在,是以学生为主体,以直观文化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遵循文化的一般规律,校园文化可以分为四个层次:表层是物质文化,包括学校的校容校貌、园林景观、建筑设施、视觉传播等,是学校给予外界的第一感官;第二层是指行为文化,具体体现为学校师生的各种活动行为,是学校的教学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第三层是制度文化,包括学校的治理结构、管理体制、规章制度和纪律等;第四层是精神文化,指校园主体(师生员工)的意识形态。两方面内容,一是课程文化,指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及其教学;二是课延文化,主要是各种课外活动中形成的精神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过程其实就是对“真善美”的追逐过程,即求真、向善、臻美的过程。求真,指的是回归教育的本质—培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还原教师的“传道解惑授业”之本职。向善,是指学生除了学业之外,还应得到道德礼仪的培养,努力“致良知”,做到“知行合一”。臻美,是指追求物性的美、人性的美。真善美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校园文化的内涵。校园文化具有建设和展示的二象性,学校通过展示,反映其校园文化的丰富程度。学校展示其校园文化的方式,尤其应该以“美”来做载体。

(二)以美为纽带,美术教育与校园文化优雅邂逅

学校以教书育人为核心,而教育又以课堂为主阵地。教学活动作为学生认识发展的实现机制,在学生的发展中发挥着三种基本功能,具有三方面的作用,即认识的起源和发生、认识的建构与形成以及认识的改进与转换。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求对学校的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传统主课程之外的美术、音乐、体育等文体类课程。美术指创作占有一定平面或空间,且具有可视性的艺术。它的划分有多种,一般包括四大门类,即雕塑、绘画、设计、建筑。如今,许多学者也把其它诸如书法、摄影等归纳广义的美术概念里。

美术教育有着课堂文化的普遍性,同时也有着鲜明的个性。众多校园亚文化这种特殊性,正是不同校园文化得以形成自身特质与韵味的基础,是校园文化得以根深叶茂、生机勃勃的肥沃土壤。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的灵魂,影响了学校各个层面的工作与文化特征,一个以书香墨蕴为特质的校园文化之下,其美术教育必然偏向于传统水墨风格;同时,美术教育以其细微性将校园文化的大理念推进到具体的教育活动之中,让校园文化真正融入到点点滴滴。各种类型的美术活动,如水墨画展、摄影大赛、文化采风,既能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又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这些过程不断丰富着校园文化活动形式,提升了校园文化的内涵。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的经典论述告诉我们:懂得欣赏自己的美,包容和欣赏他人的美,这样将各自之美和别人之美拼合在一起,才能实现理想中的大同美。无论是美术教育还是校园文化,都以追求美,实现美为目标。有了这个共同点,美术教育与校园文化的合作便显得名正言顺了。

二、以文化为核心的美术教育实践

对于心灵来说,美术教育的过程更应该是一场旅行,一次成长。在美术教育的实践中,基于自身多年的思考与探索,我们逐步总结了一套美术教育促进创新能力,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心得体会。

1.基础——学习“美”

赋予学生基本的美术能力。基本能力包含审美的知识、美术的技法、摄影的原理技巧等基础知识与能力。常言道: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没有大量的基础能力的培养,进阶提高简直是天方夜谭。

2.表述——表达“美”

让学生学会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作品的情感。画面或者说视觉,是传递理念与信息最直观的方式,但语言和故事能将无穷之意与无尽之思传达出来。我们希望学生不仅能抓住并画出眼中、心中之美,更能用语言将心中所想、所悟描述出来,从而将直观的感觉上升为情感的体验。

3.创做——制作“美”

让学生学会用双手来“展览”自己的作品。所有的作品,无论是摄影还是绘画抑或是其他,都需要一定的环境或者物质载体去呈现。我们将教授学生借助电脑、手机中的相关软件,及传统的美术手工技法,动手制作,通过手制相册、画框装裱、雕塑泥塑、玩偶饰物、机关装置、木工机械、礼品包装形式或手段等,把他们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

4.分享——表演“美”

让学生学会表演、分享美好的事物。学生学习到部分美术技巧后,更需要用语言和躯体把美好的事物展现出来。我们适时组建艺术小组,培养孩子们舞台表演的能力,通过话剧、木偶剧、民间艺术戏曲、歌舞剧等形式,把此前学到的美术、摄影、手工、音乐等各种艺术串联起来,锻炼孩子们的综合表达“美”的能力。

以上四个层级可以说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达到“美美与共”的效果。这既是让孩子们将所见所学用心描绘、精美展现,又是用多样化的形式来表达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学以致用。

案例一:大地美术

刺桐花开的五月,我们带领一百多名孩子和家长,籍由浔浦女、惠安女、金门风狮爷、英都拔拔灯、泉州木偶、刺桐花等文化符号,通过各种艺术体验活动,探问文化根源,沐浴平安和吉祥,种植与大地的情感,培育环境美德,诠释出刺桐花所蕴涵的平安、吉祥和富贵。本活动共分三章十二节,以翔云中心小学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田野和山岭依次展开,从活动内容到活动形式,都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无不给人以新的视觉冲击和心灵的涤荡。

案例二:趣味摄影

成立于今年九月的柳城小学红领巾摄影社目前有80几位孩子,主要来自学校两个新闻媒体小记者站的三至六年段学生。在摄影启蒙教学中,老师们以“看图说话”引导孩子入门,带他们挖掘照片背后的故事,以传达理念、培养感知为主,再逐步渗透理论知识展开教学。老师们在教学中更侧重于摄影的趣味性,以期让孩子们的学习兴趣高涨、激励学生的创作热情,在摄影实践中捕捉“趣味性瞬间”:如独特的视角、变形的影像、凝固的瞬间、奇异的画面,等等,让孩子看到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充满趣味的影像世界。

美术教育和校园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美术教育和校园文化的最终目标,一定包含对美的探索与健全人格的养成。这样循环往复,次第上升的模式同样可以推广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校园文化建设同样需要将其活动与孩子们的学习实践和具体生活联系起来,让孩子们在艺术活动中充分释放爱玩的天性,在引导下认识生活,思考生活。

三、创新美术教育,活跃校园文化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里的“发展”,指的是学校的教育教学及一切课外活动,都要把目标锁定在能够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之上,有利于学生在学校获得今后走向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生存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学会办事的能力,独立生存的能力。美术教育与校园文化一样,都是以学生为出发点,两者的开展与改革进步都紧紧围绕学生这一中心。

在未来的美术教育课程改革方面,我们认为可以继续以“美”为载体,以素质提升作为动力,形成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互相融合的新气象:

第一层,让美术教育协助校园展示“事物美”。我们步入校园或者联想校园,就会看到或者想到校徽、校服、校门、大楼,等等,这些基本元素体现了校园的客体存在,每一样事物,都应该追求它的“美”。就美术教育而言,对于事物之美的展现原本就是其长处。作为学校可以充分让师生参与到“事物美”的展现之中,而美术便当仁不让地承担起这一任务。

第二层,让美术教育协助校园展示“环境美”。不同事物都追求“美”,当美的事物呈现出来时,必然要被置于特定的环境之中,这个时候就必须思考物与环境的协调问题。物与环境构成的整体,就被称为空间。无论是空间布局、园林景观、建筑色彩,还是室内装饰等方面,其内容都与美术息息相关。相关的美术教育可以以学校本身为模板,开展诸如“我眼中的美丽校园”“七色校园”“课室奇趣绘”等美术活动。

第三层,让美术教育协助校园展示“氛围美”。当人处于特定的环境中时,便会与环境产生互动。当这个环境的影响力足够强时,处于其中的人便会受到潜移默化地影响。所以,美术教育各种课内课外的活动的活跃与否,直接影响到了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一个古香古色,水墨浓郁的美术文化中的人,自然会陶冶出人文素养;一个大家善于发现美,积极创造美的美术文化环境,学生自然学会善良,学会礼貌。

第四层,美术教育协助校园展示“人文美”。校园文化归根结底是人的文化。只有能够触动人的情感的文化才能根植于人心,这也是文化之所以能够传承的本质体现。在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中,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学校与家长都可以在美术文化的氛围下进行互动,进行情感的交流。

彼时一叶障目,泰山终究不见;只求质非文是,功业终究难行。和美术教育常常只被看做是一门教授学生绘画技巧的学科一样,许多人对校园文化的理解往往也仅停留在校园环境的美化和文体活动的丰富层面,学校的人文理念和科学精神仅被认为是教学活动的延伸,可有可无。方向不对,努力白费。由美术到文化,再由局部到整体,把美术教育和校园文化两者进行融合,互相促进,彼此辉映,螺旋式上升,从而构建“由内而外、持续向上”的文化力,这正是我们所希冀看到的,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校园。

参考文献:

[1]季承业.学校美术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价值几何.

[2]胡静.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3]裴娣娜.教育创新与学校课堂教学改革论纲.

[4]林华民.新课程改革的十大理念.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美的美术
创意美术
好美的雾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