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An-225又要“落户中国”的消息背后

2016-11-29马尔杰拉图

航空世界 2016年10期
关键词:爱沙尼亚军事演习落户

马尔杰拉图

之所以要说“又”,因为类似“中国企业购买An-225”这样的消息,在网上传出过已经不止一次了。关于这些消息的真假,航空爱好者们已经有了许多讨论,这里不多展开。但是,考察An-225几次“落户中国”消息传播的时机,却能颇有一些有趣的发现。

An-225第一次“被落户”,是在2014年。当时,乌克兰新政府解雇了安东诺夫航空科技联合体总设计师兼CEO德米特里·基瓦。随后,互联网上便开始有了传闻,称中国将购买安-225,一些军坛“大神”还神秘兮兮地暗示此项交易与德米特里基瓦被解雇相关。可惜,这位鼎鼎大名的总设计师虽然拥有安-124“鲁斯兰”运输机销售项目的完全控制权,也是安-70等项目的重要推进者,却和安-225关系不大。

An-225“被落户”到陕西渭南是在2015年的5月。当时正是默克尔等西方领导人借口克里米亚和东乌问题拒绝出席俄罗斯红场阅兵、引发一系列外交事件之际。也是在同一时段,北约部队于爱沙尼亚举行代号为“SIIL-2015”的联合军事演习,参加演习的国家包括美国、英国、比利时、德国、以及爱沙尼亚和立陶宛。这是爱沙尼亚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军事演习。

此次“安-225落户贵港”的消息传出之际,也正逢乌克兰局势微妙之时:卢甘斯克地区交火逐渐频繁;顿涅茨克郊区的马琳卡甚至爆发了短暂的激战;乌克兰著名的极端组织“亚速营”在基辅频繁制造骚乱;乌克兰总统波罗申科则提出为二战期间乌克兰的极端民族主义者斯捷潘·班德拉重新授予“民族英雄”称号,此人在二战期间曾为纳粹德国的帮凶,引发极大争议。俄乌两国之间,也因于克里米亚举行的“高加索-2016”军事演习而在外交上展开一系列唇枪舌剑。

每次乌克兰局势紧张之际,总会传出关于安-225的各种消息。这一现象本身便很值得玩味。对此作出过多阴谋论的解读当然没有必要,将其简单视为“纯属巧合”也失之草率。实际上,这一现象,恰恰是“互联网+” 时代的特色产物之一。

“互联网+”,顾名思义,就是互联网加传统产业。但二者之间并非简单的叠加关系,而是通过更加快速便捷的互联网平台进行交互影响的关系。许多关系国家安全、受保密条令限制而不为外人所知的产业,如航空工业等,也开始受到互联网信息的冲击。这种冲击既有正面的积极作用,也有负面的消极影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无论对于军事爱好者、航空爱好者还是国防工业的研究者而言,在分析相关信息时,都要有一双明辨真伪的眼睛,和“一叶知秋”的敏感度。

猜你喜欢

爱沙尼亚军事演习落户
Who They Are Decides Where They Go
二战老飞机落户桂林
“环太平洋—2016”军事演习开幕
丛林中的爱沙尼亚狙击手
意大利空军F-104落户航空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