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德昌傈僳族葫芦笙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策略研究

2016-11-29扈滨

艺术评鉴 2016年15期
关键词:傈僳族德昌音乐文化

扈滨

摘要:葫芦笙见证着四川省凉山州德昌县傈僳族的发展,葫芦笙音乐文化在德昌傈僳族的民族民间文化中极具代表性,如今却面临失传的危险。本文作者经过多次实地考察,针对当地情况提出对葫芦笙音乐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策略,希望能帮助葫芦笙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度过危险期,让其继续活跃在我们多民族的舞台上。

关键词:德昌 傈僳族 葫芦笙 音乐文化

中图分类号:J63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6)15-0062-03

一、葫芦笙的地位和作用

在四川省凉山州德昌县的二半山上住着能歌善舞的傈僳族。用他们的俗话说“傈僳娃儿不会说话就先学唱;不会走路就学会跳。”歌舞音乐伴随着傈僳族的生活,是他们生存情况、生产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习俗等的写照。同时,德昌傈僳族也随着他们的舞蹈从山上跳到山下,从鲜有人识到如今受到越来越多的各方人士的了解和关注。“刮且”①一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类媒体中。而在傈僳族著名的“刮且”中,有着领导和灵魂地位的乐器就是葫芦笙。德昌傈僳族居住环境相对偏远,加上脱离本民族群体已有四百多年,他们的歌舞音乐的民族特色保存得比较完整。不同于云南怒江地区的傈僳族歌舞的伴奏乐器多样化,德昌傈僳族的歌舞音乐中只有葫芦笙一种乐器。在“刮且”中,一首葫芦笙曲配一种舞蹈,曲变,舞蹈动作也随之而变。葫芦笙演奏者起着引领舞者的速度、节奏以及提示舞蹈内容,同时也为舞蹈伴奏的作用。

二、葫芦笙的制作和吹奏

葫芦笙以前都是傈僳民间艺人自己制作并吹奏,到了本世纪,有制作技艺出色的艺人开始制作出售葫芦笙。在德昌傈僳族中,只有男子才吹奏葫芦笙,吹奏技艺通过口耳相传,从老辈艺人处习得。他们制作和吹奏技艺代代相承,历史久远,具体起源多依据民间流传的神话故事而来。每年农历三月至八月,傈僳族人都忙于农活,无暇娱乐。过完七月十五,他们就会吹响葫芦笙,跳起“刮且”。

制作时先准备好一个葫芦瓜和五根竹管。葫芦瓜要从专门的芦笙葫芦瓜里挑选一个长得均匀完整的做笙斗,竹管要选老锦竹,将五根竹管按照音的高低调整长短,并开音孔。接下来会制作葫芦笙的簧片。簧片虽小,却非常关键,需要精细地雕刻,并放于油锅中煮沸一段时间后捞起,等待凉了以后将其安装在竹管内,然后将竹管和笙斗用黄蜡固定,一件葫芦笙就诞生了。有的葫芦笙的长管上还装有一个小葫芦,用来扩大音量。

这种葫芦笙通过吸、吹发出声音,一般都发出单音,但有些葫芦笙在吹奏长音时会同时发出两个音,类似和音的效果。但经考证后发现德昌傈僳族流传下来的葫芦笙曲都为单声部乐曲,偶有乐曲中的某个长音或某几个长音出现和音的情况。

三、葫芦笙音乐的特点

德昌傈僳族的葫芦笙音乐几乎都由五声调式构成。极少数葫芦笙曲中会出现一两次偏音,从而形成六声调式的情况。其中徵调式和羽调式较为常见。旋律线条较为平稳,音程关系出现频繁大跳的情况较少。结构上多为乐段形式,吹奏时反复多次,其中可能出现变化重复。速度涵盖慢速、中速、快速。节奏规整,节拍以二拍见长。演奏时一般为单人演奏,有时会有二人同时演奏的情况,没有出现大规模集体齐奏的形式。

四、葫芦笙音乐的现状及原因

德昌傈僳族葫芦笙的制作技艺和“刮且”已成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德昌文广局近年进行搜集和整理了部分“刮且”的音乐。德昌县总工会2015就业培训内容之一就是葫芦笙制作。

虽然近年来政府及相关部门增强了对葫芦笙音乐文化的重视程度,也在对现有的葫芦笙音乐进行保护,但保护力度和挖掘深度都还有待加强。傈僳族的葫芦笙音乐文化目前濒临失传。

(一)制作技艺失传

目前,德昌县金沙、南山两个乡为傈僳聚居乡,这两个川内傈僳人口最多的聚居乡里掌握了葫芦笙制作技艺的人只有10个左右,而且技艺较为精良的艺人年龄都步入老年,如当地傈僳学会前会长李文华②评价的“四川傈僳人中乐器做得最好的老艺人”张清明③,目前已经步入75岁高龄了,后来的年轻一辈艺人的制作水平无法企及。

(二)吹奏曲目失传

德昌傈僳族原本流传的葫芦笙曲有72种,现今仅存50多种,经常吹奏的只有30多种。以前在婚庆场面出现的一些葫芦笙曲现已无人能再现了④。而能够吹奏出传统的葫芦笙曲的艺人也已经很稀少了。有的年轻艺人也能吹奏部分葫芦笙曲,但都不是传统流传下来的曲目了。

(三)濒临失传的原因

1.随着傈僳族生活条件的改善,他们的娱乐生活也逐渐变得丰富和多样化。传统的葫芦笙制作、吹奏需要潜心学习和钻研,而现在许多人更倾向于棋牌游戏,真正能沉下来感受葫芦笙音乐艺术并愿意为之付出时间、精力的人不多。这导致除了老一辈像张清明等人还掌握精湛的制作和吹奏技艺外,年轻一辈会的人少,会的人中几乎无人能达到老辈艺人的水平。

2.随着科技的发展,媒体出现的多样化形式,使得傈僳人的音乐审美情趣发生了改变。其他民族的音乐元素、流行音乐的多种风格通过各种媒体形式对傈僳族人进行渗透,其音响、音乐素材、表演形式等对傈僳族传统的音乐审美进行着巨大的冲击。传统音乐的曲调、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难于获得特别是年轻的傈僳族人的认同,在音乐审美情趣上也难于引起共鸣。

3.教育对传统音乐的缺失。德昌傈僳族聚居乡相对偏远,其学校教育条件有限。在当地的乡村学校,首要保证的是语文数学等科目的教学。对于本民族的传统民间音乐,从整体上缺乏一个系统的教学安排,不能长期并持续有效地将其在学校教育中推广开来。

4.德昌傈僳族有本民族语言,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前一直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所有文化的继承都靠口传心授。缺乏文本的记载,特别是音乐类的谱本记载,在传承的过程中难免出现偏差、变异,最终会影响音乐记录的完整性与准确性。葫芦笙音乐在傈僳族人一代代的口耳相传中也会遇到上述问题。在缺乏谱本记载的传承过程中一些传统葫芦笙音乐已经不复存在。

5.对傈僳民族民间文化的价值,当地相关部门和广大群众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同时相应的法律、法规及各种政策没有跟上,出现法律法规缺位的现象。

五、保护和传承策略

德昌傈僳族的葫芦笙音乐在其民族民间文化中极具代表性,一旦消失便不可再现,如今已有一部分葫芦笙曲失传,面对此状况,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以利于葫芦笙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一)保护和培养传承人,提高本民族文化审美认同感

葫芦笙音乐文化的发展中,传承人需担负继承、传播和创新的重要使命。他们对葫芦笙制作及演奏技艺相较一般人更为全面、系统,他们是葫芦笙音乐文化能以“活态”传承的关键所在,对传承人的保护尤为重要。对已经过专业认定的传承人建立名录,应明确传承人的权益。同时,传承人应履行传承义务,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培养人才。

葫芦笙音乐文化是德昌傈僳族人与自然斗争的历史与他们勤劳生产和积极生活的见证。对该文化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傈僳族人特别是年轻一代提高对本民族文化的审美认同感。

(二)建立有效传承模式

1.定期开展葫芦笙制作技能培训

2015年德昌总工会开展的葫芦笙制作技能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傈僳族人的传承热情。许多爱好葫芦笙音乐的傈僳人却不会制作葫芦笙,即使想学也找不到合适的机会。定期开展制作技能培训能增进他们对葫芦笙音乐的了解,扩大葫芦笙音乐文化传承的范围,能有效防止其制作技艺的失传。

2.创建学校音乐教育传播途径

传统的传承模式是民间艺人们通过口传心授的模式教授和学习葫芦笙的制作和吹奏技艺,这种单一的传承模式在现代社会各种文化的影响下使得葫芦笙音乐文化逐渐边缘化。将葫芦笙音乐引入学校教育是对传统传承模式的改革和创新。通过学校的音乐教育进行传播,是将葫芦笙音乐文化从小众传承融入大众传承的高效途径。在学校音乐教育中要注意区分民族地区学校和汉族地区学校的不同阶段和具体实施的方案。民族区特别是傈僳聚居乡的学生对葫芦笙的认知和其民族内涵的理解应该更深刻。而汉族地区学生对葫芦笙从不熟悉,感到新鲜到逐步学习并了解傈僳族葫芦笙的文化内涵可能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这需要学校音乐教育这一块建立起系统的、持续的民族音乐教学模式。音乐师资需要进行专门培训,并且可以将葫芦笙传承人引进校园面对学生进行技艺传授。在传承中遇到音乐专业问题还可以联系专业音乐院校的研究人员来帮助解决。

3.加强与当地其他民族群众的娱乐生活的联系

将葫芦笙音乐融入大众除了学校教育外,还应加强与当地群众的联系。德昌县居民的业余生活很丰富,每天各个大小广场上都有若干团体在跳广场舞。九十年代初,凉山州曾推出彝族达体舞,其音乐舞蹈风靡一时,对彝族文化是很好的传播。若能组织开展“刮且”面对广大群众的教学,葫芦笙音乐文化一定能获得极大程度的传播和推广。

(三)一定程度开发葫芦笙音乐的商业价值

利用科技及媒体对葫芦笙音乐文化进行宣传,对其一定程度的转换,在市场中求得发展。傈僳族的音乐文化属于上层建筑,其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物质基础。开发葫芦笙的商业价值是傈僳族音乐文化的另一种传承和保护。制作并出售葫芦笙,收录葫芦笙曲并制作成专辑出售,开展傈僳地区特色旅游项目,展示舞蹈“刮且”等,在传播了其文化的同时,也能为傈僳艺人们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对于生活在山里的傈僳人来说,增加经济收入能一定程度地刺激其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有助于民间艺人们更好地传承本民族音乐。

(四)建立档案馆进行收藏展示

当地相关部门近年来对傈僳族葫芦笙音乐进行了搜集整理。除了录像采集外,还组织了当地文艺工作者进行记谱。但这些成果并没用于展示。应建立专门的档案馆,对葫芦笙音乐的生存环境、制作流程、曲目谱本、演奏技艺、艺人信息等方面进行图片、录像、书籍、实物等内容的分类整理并进行展示,定期对上述资料进行维护,并且对大众提供咨询、解说等服务。

六、结语

德昌傈僳族的葫芦笙音乐文化正在逐步失传中,采取积极主动有效的保护和传承策略迫在眉睫。目前政府加大了重视程度,部分专业音乐工作者联合当地傈僳文化保护者对部分葫芦笙音乐进行着抢救工作。希望通过各界努力,德昌傈僳族独特的葫芦笙音乐文化能得到有效保护并能持续地发扬光大。

注释:

①傈僳语,又称“噶切”或“噶切切”。德昌傈僳歌舞的一种形式,汉语称“打跳”。一般只舞不歌,用葫芦笙伴奏。

②李文华,男,傈僳族,前德昌傈僳族学会会长,四川省、凉山州民间文艺家。自1986年以来,李文华、熊国秀夫妇致力于保护傈僳民间文化,为其传承和发扬做出了重要贡献。

③傈僳族葫芦笙制作非遗项目州级传承人。

④德昌傈僳族婚礼过程保留着本民族古朴、独特的仪式,婚礼场面民族特色依然浓厚,但其中部分传统歌舞音乐在近十年来已经失传。如今的婚礼场面中已听不到类似《山羊绵羊合拢舞》等的音乐了。

参考文献:

[1]四川省德昌县地方志编篆委员会.德昌县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2]四川省德昌县地方志编篆委员会.德昌县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0.

[3]夏承政.德昌傈僳族民俗故事[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

[4]四川省德昌县文化体育影视新闻出版局编委会.德昌傈僳族民俗故事[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傈僳族德昌音乐文化
祖孙情
范德昌漫画
范德昌漫画二十四节气
漫画二十四节气
如何将声乐学习作为音乐文化的积累
《粤江流域人民史》之广西壮族音乐文化《刘三姐》
论吉林省少数民族戏剧发展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少数民族音乐
傈僳人的阔拾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