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扶正祛邪、分期用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探析

2016-11-29高俊华鲁晓玲金凤丽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用药治疗胞宫性疾病

高俊华,鲁晓玲,金凤丽

(云南中医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扶正祛邪、分期用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探析

高俊华,鲁晓玲,金凤丽

(云南中医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扶正祛邪;分期用药

盆腔炎性疾病(PID)是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的炎症。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CPID)是盆腔炎性疾病未得到及时正确治疗,或未彻底治愈,或患者体质虚弱,病情日久未愈发展所致(既往被称为慢性盆腔炎)[1]。患者通常出现反复下腹部疼痛、肛门坠胀、腰骶酸痛、白带增多,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发作或加剧,甚至出现神经衰弱的症状,最终可发展为慢性盆腔痛、不孕、异位妊娠、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等。其发病机制至今仍未阐明,故有专家称CPID是21世纪对妇女健康的新挑战。中医药在缓解慢性盆腔痛、减少异位妊娠发生、提高患者受孕率及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临床上应用扶正祛邪分期用药法治疗PID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笔者对PID“脾肾两虚夹瘀湿”的病机特点及扶正祛邪、分期用药方法的应用进行分析。

1 中医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认识

中医无“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病名,散见于“热入血室”“带下病”“经病疼痛”“妇人腹痛”“癥瘕”等病症中。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篇》中提出,“左手关上脉阴虚者,足厥阴经也,妇人病苦月经不利,腰腹痛”。《妇人大全良方》记载“夫妇人小腹疼痛者,此由胞络之间素有风寒,搏于气血,停于小腹,因风虚发动,与血相击,故痛也”。赖冠珍等[2]综合古代、近代医家对本病之研究,提出“血瘀”为其主要病机、“湿浊”为其重要病因、久病正虚为本病的主要发病特点。历代医家为完善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理论体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 扶正祛邪、分期用药治疗CPID的理论依据

2.1扶正祛邪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中医理论基础

中医认为本病主要因经期产后胞门未闭,余血未尽,正气未复,湿热虫毒乘虚内侵,与冲任气血相搏结,蕴结于胞宫成瘀;又因失治误治,或治疗不彻底,病邪伴随冲任、胞宫气血盛衰变化而反复进退,淫邪缠绵,耗伤正气,脾气虚损,气血生化乏源,行血逐瘀乏力;脾湿不运,湿蕴化热,流注于下焦,伤及任、带,终致正虚邪滞、虚实错杂。另一方面瘀湿稽留冲任胞宫,久则肾中阴阳耗损,精血不足,肾气亏虚,摄精乏力,终致肝气郁滞、脾肾两虚,呈现湿热瘀滞与肝脾肾功能失调并存的病理实际。现代医家多认为本病病机包括“湿、热、瘀、滞、虚”5个方面。陈炳馄认为瘀是CPID的主要原因,治以活血化瘀为主,化瘀不忘补虚[3]。夏桂成教授认为本病发于下焦,病发的脏器为生殖器官,与肾相关,肾虚则其血瘀与湿浊更不易解除,提出扶正的中心在于补肾,补肾需与月经周期的阴阳消长转化相结合,恢复患者的阴阳平衡,遵循扶正为主,佐以祛邪的治疗原则[4]。

2.2分期用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中医理论基础

女性在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气血阴阳的盛衰有生理性的变化规律,即经后期血海空虚,“藏而不泻”,呈现阴长;经间期肾之阴精发展到重阴转阳、阴盛阳动之际;经前期为阳长期,阴充阳长,达到“重阳”;行经期为“重阳转阴”阶段,“泻而不藏”。女性的经、带、胎、产、乳等生理均以阴血为物质,摄生不慎、房室劳倦、情志内伤均可影响脏腑气血功能,直接或间接伤及胞宫血海,或导致任带受损,终致正虚邪恋、虚实错杂。临床发病时要顺应月经周期变化规律展开治疗,根据CPID的临床表现特征,充分利用月经周期脏腑气血阴阳的变化特点,顺应胞宫“奇恒之府”的变化规律,结合现代医学月经周期中卵巢功能变化的规律,设计对应性的治疗方案,分期治疗

R271

A

1671-0258(2015)05-0078-02

高俊华,硕士研究生,E-mail:864952293@qq.com

金凤丽,硕士生导师,E-mail:1043688008@qq.com

猜你喜欢

用药治疗胞宫性疾病
防跌倒,警惕认知障碍性疾病
补肾活血导法改善PER“胞宫摄精成孕”的网络调控机制研究
替硝唑局部用药治疗牙周炎的临床效果
个体优选用药治疗方案对精神分裂病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
对虾常见环境性疾病的防治
胞宫胞脉胞络理论与子宫内膜容受性关系探析
猪常见呕吐性疾病的临床表现、药物治疗和预防措施
莫西沙星单用与联合用药治疗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疗效比较
从肾论治人流术后月经过少的探讨❋
联合用药治疗偏执性精神障碍的临床经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