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能力培养:“管理学原理”教学改革的一条红线

2016-11-28张琴

中国市场 2016年40期
关键词:管理学原理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改革

张琴

[摘 要]管理学的产生、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创新也是管理的一项职能,创新能力是管理类大学生必备的能力。用创新能力培养这条红线指引“管理学原理”教学全过程,贯穿第一、第二、第三课堂,才能更好地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管理人才。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管理学原理;教学改革

[DOI]10.13939/j.cnki.zgsc.2016.40.160

2016年3月,我们在安庆师范大学管理类专业学生中发放了320份问卷,对“管理学原理”教学改进情况做了一次深度调查,回收了301份有效问卷。认为自己的创新能力较高、一般、较低的同学分别占9.6%、74.5%、12.29%,还有10位“不知道”自己的创新能力状况。刘明奇当年对北京理工大学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状况测评与我们的调查结果也比较接近。[1]是什么因素抑制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呢?我们的调查中只有11人觉得影响自己目前创新能力水平的最主要因素是“大学的教育模式”。不仅大学生自己没有认识到大学教育对自己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高校管理学教师也不太注重这一点,根据我们对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的检索(主题:管理学教学+创新),2010年以来仅有110多篇文献关注管理学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问题,而专门研究这一课题的直接相关文献更是寥寥无几。究其原因,可能与“管理学原理”(也可以叫管理学)课程的特点及开设时间有关。管理学要专门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基本方法,研究如何合理组织、协调人类活动以提高稀缺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增进人类福利,而“管理学原理”是整个管理学学科体系的基石,亦是各高校管理类本科专业的必修课,一般而言,大学一年级就开设本课程。管理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大一学生对管理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都比较匮乏,要把“管理学原理”这门课程传授给学生,使他们掌握本课程的精髓,确实有一定的难度。笔者觉得,与其他课程相比,管理学课程更应该注重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应该是“管理学原理”教学改革的一条红线。

1 “管理学原理”课程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1.1 创新是管理理论产生和管理学问世的一面旗帜

1911年,泰罗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首开了管理理论之先河,也成为管理学诞生的标志。泰罗正是在“劳资合作”这种在对传统劳资关系观念颠覆式创新的思想旗帜的指引下,创立了科学管理理论,主张通过工作定额、标准化、能力与工作相适应、差别计件工资制、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管理理论的形成、管理学的诞生,离不开创新。

1.2 创新为管理学学科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梅奥在“霍桑实验”中发现人是“社会人”,并以“社会人”为思想基础创立了人际关系学说。管理学家们对“社会人”的需要、动机、激励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对人性及如何适应人的天性来进行更有效的管理做了比较深入的探讨,行为管理理论应运而生,数量管理理论、系统管理理论、权变管理理论、质量管理理论也依次出现。创新也已经与公司再造和学习型组织等管理理论的当代新思潮融为一体,成为管理理论新思潮的基本思路和实质内容。例如,公司再造理论主张对传统的组织构架、组织运作程序进行一次彻底的创新,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迎接未来挑战,学习型组织理论也强调我们必须用系统思考来取代线性思考,以修复支离破碎的世界和拯救我们人类自身。简而言之,创新使管理理论不断发展,为管理学学科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1.3 创新是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

在法约尔看来,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是管理的基本职能,后来的管理学家们也发展了对管理职能的认识。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管理活动和管理工作创新性的特点与日俱增,管理者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更加重要,创新作为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也就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不少版本的管理学教科书都把创新作为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例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周三多主编的《管理学》。

1.4 创新能力是管理类大学生必备的能力

要实现中国梦,急需一大批创新型高级管理人才。管理类大学生是我国创新型高级管理人才的主要来源,高等院校则是这类人才的培养基地,所以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把它作为管理类大学生必备的能力来重点培养。创新能力是创新主体运用新思想、新方法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取得新成果的能力,它也是一个体系,由获取知识的能力、转化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承受压力的能力、个性发展的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2]有机结合而构成。对管理类学生而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要经历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管理学原理”课程作为他们大一时就开设的必修课,必须为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走好关键的第一步。

2 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创新能力水平不高,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例如家庭教育模式、自己的个性、中小学的教育模式、社会环境、大学教育模式等。如前所述,在我们的调查中,只有占比例很少的同学认为大学教育模式是影响自己目前创新能力水平的最主要的因素。笔者不敢苟同大部分同学对影响自己目前创新能力水平的最重要的因素的认知,觉得他们这方面的认知可能有偏差。几年前王汉清对江苏大学生中大四学生和大一学生创新能力作了抽样调查和测试,发现两者无显著区别[3]。经过了几年的大学教育,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水平并没有多少提高,这就更值得我们深思,我们的大学教育为什么没有能够较大地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水平?我们的大学教育模式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哪些问题?

2.1 教育理念失之偏颇: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

“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仍然存在。管理学是一门行动的科学,具有极强的实践性,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中应该有不少实验、实训或实践方面的课程,但不少高校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仍然是“重理论课程,轻实验、实训和实践课程”。有的学校培养方案中尽管也设有实验、实训和实践方面的课程,但由于实验室建设滞后、教学软件不到位、教师本身缺乏这方面的实际技能和经费有限等具体原因,这类课程也是名存实亡,最后统统变成了理论课程。

课堂教学过程中同样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情况。不少高校教师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掌握教材上的知识,所以他们垄断着课堂教学过程,牢牢把持着知识传授的话语权,通过填鸭式的满堂灌,把知识灌入学生的头脑,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而期末考试也只需要背背老师课堂上讲的条条框框和教材上的知识点就能够顺利通过,甚至拿到高分。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及视角和思维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他们不敢、不能也不愿意去自己思考和尝试创新。

2.2 教学内容陈旧,教师知识更新不及时

管理学的实践性很强,管理学的理论和知识来源于管理实践,也应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与时俱进。21世纪以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完善和信息化的发展,管理流程等管理实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高校管理学类课程的教科书所传授的管理学知识和理念却并没有能够及时吸纳管理实践方面的诸多新变化,现行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内容严重滞后于管理实践发展,再加大多数管理类教师自己也没有从事过具体的管理实践工作,缺乏从事管理类实务课程教学的实际工作经验,有的教师知识更新也没有及时跟上,所以这种教学内容滞后就比较常见。

2.3 “教与学、学与用”双脱节

(1)教材内容陈旧、教师知识更新不及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使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管理实践有不少差距,再加上不少教师的教学方法又比较单一,全程式灌输讲授,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但不能“教学相长”,反而出现了“教与学”的相互脱节。

(2)“教与学”的脱节,使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理解比较肤浅,也无法熟练掌握,要考就背,背好了就能考高分,考过了就忘,缺乏运用所学理论、方法的机会和能力,走上工作岗位后遇到实际问题时就无所适从,出现“学与用”脱节:学过的用不上、用不好,要用的、用得上的,又没有学到、没有学好。这种高分低能的现状使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管理类大学生难以很快适应本职工作,也不利于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

2.4 评价体系不全面,保障、激励机制不利于创新能力培养

高校对教师在论文、专著、课题、课时数等方面都有具体的量化考核指标,完成不了年度考核就不合格,更不能评职称。所以教师们要花费很多时间来完成各类考核指标,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也不愿意在这方面有多少付出。高校对大学生的评价和考核方式也是比较单一的考试,试卷上的考题也基本都是知识水平的考查,没有什么知识转化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检测,所以学生背背书就能考过了,背书背得好就能考高分,拿了高分就有希望拿奖学金,成绩优异者就有希望保研,所以不少大学生对创新创业也没有多少概念。

尽管有的省教育厅现在也比较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例如鼓励所属高校大学生积极参加学科和技能竞赛,但不少高校在大学生学科和技能竞赛方面还缺乏应有的保障和激励机制。例如,学生经过层层筛选,好不容易晋级了学科和技能竞赛方面的全国总决赛,要到外地去参赛,不少学校这类参赛费不能报销,学生坐高铁车票也不能报销,只能坐普通的火车,辗转30多个小时,才能到目的地。至于学生的参赛补贴、出差补贴,那当然统统没有。这次我们在内蒙古参加创新创业全国管理决策模拟总决赛时,听到不少高校带队的指导老师和参赛学生反应了此类情况。

3 创新能力培养:“管理学原理”教学改革的一条红线

3.1 重塑教学理念,凸显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针对教育理念失之偏颇问题,我们重塑了教学理念。“管理学原理”的教学不仅仅要帮助学生获取管理学知识、提升管理技能,还应该要优化学生的心智模式,帮助学生学会系统思考,提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且把它作为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我们又在明确了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修订了课程教学大纲,充实和完善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尤其是充实了管理创新方面的内容。这样一来,也使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陈旧及“教与学、学与用”双脱节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

3.2 上好第一节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一节课能不能引人入胜,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极大的影响,直接影响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我们特别重视上好第一节课。在新课导入阶段,我们有一个“谈谈你眼中的管理”这样一个师生对话式的互动环节,通过学生和教师之间对话,教师一步一步地穿针引线式地引导学生,让学生认识到管理是一种活动,是一门科学,是一种文化,是一种体制,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创新,管理学要研究管理活动,要揭示出管理活动过程中的科学规律,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使人们对什么是好的管理有不同的认知和选择,管理既要遵守科学的规律,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创新性地解决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果教师比较有经验、启发得法的话,学生会启而有发,“活动”“科学”“文化”“体制”“艺术”“创新”这样一些字眼,学生会自己说出来,而不用教师说出来。这个教学互动环节很顺畅的话,学生就会觉得上课很有意思,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也就受到了很好的激发。

3.3 针对当代大一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

“95后”的大一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成长,对新媒体也比较熟悉,但涉世不深,生理和心理都不够成熟,对不少问题的看法也还不够深入,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也都还比较有限。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教学对象的这一特点,尽量做到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因材施教,培养他们的管理思维。

(1)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例如,有的学生高中时成绩一直很好,本来觉得自己不能上“985”,也一定能上“211”,结果高考时发挥失常,最后到上了安庆师范大学这类二本学校,所以刚进校时比较郁闷,没有什么生气和活力,干什么都打不起精神来,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好的前途了。我们上课时就会用身边的事例让这些学生明白,只要你自己够努力,在哪儿都能学得好,干出名堂。安庆师范大学每年都有不少学生考研成功,每年都有不少优秀毕业生走上各自的工作岗位,也有不少毕业生创业成功,成为比较成功的企业家。如果你自己不努力的话,即使上了“985”、“211”,好前途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你自己本来基础较好,到了普通的二本学校,比其他同学基础好,机会就会多一些,你自己努力抓住了这些机会,就能更好地磨砺自己,有更好的成长和发展机会,更利于自己成长。这样一想,“坏事”就变成了“好事”,这就是辩证法,就是辩证思维,学习管理学,就需要一种辩证思维。

(2)帮助学生学会系统思考。有不少新生来校后在花钱方面没有什么计划,不该花钱的地方花了,到了该花钱的时候,没钱花了,只好向家里要,甚至向同学借。这些学生没有上大学以前,很多东西都是父母替他们买,自己口袋里也不会有太多的钱。上大学时,父母将一学期的花费一次性交给孩子带到学校了,口袋里一下子有了这么多钱,不少学生就云里雾里了,花钱没有什么约束了。我们也会用这样的事例和学生讲道理,让他们明白,家里给的钱是有限的,都是父母辛苦劳动挣来的,自己在校要吃饭,要买一些书籍、文具等学习用品,要添置一些衣物鞋帽等日常生活用品,要交手机费,还想在好友生日时送个小礼物,要花钱的地方很多,所以自己对怎么花钱得有个大概的计划,每个方面花多少,什么方面先花,什么东西现在不能买,以后再买,要有个安排,要做系统思考。大学生个人花钱要有计划,要系统思考,企业等组织的管理,当然更要有计划,更要系统思考。系统思考也是一种管理思维,学习管理学,就是要学会系统思考,掌握管理思维。

我们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或遇到的实际问题来和学生交流,很能够得到他们的理解和认同,在这个交流过程中不少学生都很有感触,频频点头,有的学生课后还会和老师作进一步的交流,倾诉一些他们的困惑,和老师一起探求解决之道。

3.4 用创新能力培养这条红线来贯穿课堂教学过程

(1)构建“理解”式的知识传授模式。“管理学原理”课堂教学过程当然也要向学生传授管理学知识,但这种知识传授应该是“理解”式的,它要求教师在帮助学生理解现有管理学知识的基础上,要舍得花精力和时间与学生一起探究这些知识生成的背景及不确定性,最好能够进一步探索重建它的可能性[4],帮助大学生养成敢于挑战权威和善于探索新知识的好习惯。

(2)利用好网络时代多元化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潜能。课程资源不应只是单一的教材,应来自书本、网络和实践活动等方方面面,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教学技能,能交互使用好那些反映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的各种知识载体所承载的有效知识,这样不仅可以使前文所说的教学内容陈旧、教师知识更新不及时等问题有所缓解,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思路,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

(3)多采用师生平等对话的“对话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一个人满堂灌,要营造一种相对宽松、民主型的师生平等对话的环境,营造学生勇于质疑、敢于挑战教师、挑战教材、挑战权威的氛围,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批判能力。对于敢于质疑自己或者教材、权威的学生,教师不应该排斥、贬低或者否定,而应该予以鼓励。即使他们的质疑有问题,也应该鼓励这种敢于质疑的精神。这种对话可以是“一对一”式的(一个教师对一个学生,或一个学生对另一个学生),也可以是“一对多”式的(一个教师对多个学生,或一个学生对教师及其他若干学生)和“多对多”式的(教师和若干个学生对另外的若干个学生),通过这种平等对话,来开启学生心智,使师生们在思想碰撞中产生新的想法和见解,形成头脑风暴,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3.5 改革不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评价体系及保障、激励机制

(1)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考试试题中增加开放性、灵活性较强的内容。根据我们的调查,绝大部分同学都认同“管理学原理”课程的考核是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结果考核就是指期末考试,而过程考核可以包括学习态度、出勤率、课堂表现和作业、案例分析报告、调查报告等课业完成情况。这几年我们也一直是这么做的。近两年来,在“管理学原理”期末考试试题中,我们也增加了开放性、灵活性较强的内容,以测试学生的系统思考等管理思维和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纳入对教师的评价体系,解决保障机制、激励机制不到位的问题。高校对教师的评价,也不能仅仅看教师的论文、专著、课题、课时数,也应该看他们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成效。这方面安徽省教育厅开了个好头,2016年的安徽省级教学成果申报直接和能大力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大学生学科和技能竞赛挂钩,规定只有在全国大学生学科和技能竞赛A级比赛中获得国家级赛事三等奖以上的学校和指导教师团队才能申报。教师培养的学生在国家级、省级专业(专项)比赛获得相应等级的奖励,属于教学成果,从2016年开始,也可以算作安徽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教师申报专业技术资格的一个条件。这个新的规定,着实调动了教师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学科和技能竞赛、切实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积极性,对教师是一个很大的激励。

此外,高校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也应该有经费、制度方面的保障。例如,现在早已经是高铁时代了,学生到外地参加大学生学科和技能竞赛,高铁车票不能报销的情况应该有所改变了,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给去外地参赛的学生选手适当的参赛补贴。

3.6 以管理决策模拟大赛为契机,贯通三个课堂,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以《商道》系统作为比赛平台的创新创业全国管理决策模拟大赛,参赛团队由三人组成,分别出任公司的市场总监、生产总监、财务总监,并由其中一人兼任公司CEO来模拟经营一家已经有十年历史的上市公司,它将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等融为一体,主要靠参赛学生团队的相互交流、团队学习和合作来完成六年的连续经营决策,将所学到的管理学知识理论运用于商战实践,打通课堂教学的第一课堂、围绕课堂教学来开展各种活动的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的第三课堂,从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全国管理决策模拟大赛是从2009年开始的,安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16年第一次组队参赛,安徽省赛特等奖、一等奖各一项,4个队全国半决赛一等奖,6个队全国半决赛二等奖,最终有一个队从全国31000多个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成功晋级全国总决赛,并获得总决赛一等奖。从校内练习、选拔赛,到安徽省赛、华东大区赛、全国半决赛、全国总决赛,对参赛学生确实是一种历练,使他们收获颇丰,不仅锻炼了他们管理学核心知识点的学习和运用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管理决策及执行能力以及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团队精神、情商、逆商及沟通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明奇,常顺英.大学生创造心理品质的分析与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3(4).

[2]雪明,程书强,张建宁.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探索[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4).

[3]王汉清,况志华,王庆生,等.大学生创新能力总体状况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5(9).

[4]刘学忠.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J].教育研究,2008(1).

猜你喜欢

管理学原理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改革
研究生创新培养的“步态追踪”模式
公安院校“管理学原理”的教学现状与改革探索
浅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