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类非物质物化遗产项目在高校传承的SWOT分析研究①

2016-11-28霍静虹

当代体育科技 2016年35期
关键词:体育类文化遗产物质

霍静虹

(天津商业大学体育教学部 天津 300134)

体育类非物质物化遗产项目在高校传承的SWOT分析研究①

霍静虹

(天津商业大学体育教学部 天津 300134)

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我国自始至终积极参与其中,为配合国家要求,使用SWOT分析法,从体育类非遗项目进入高校体育教育的共性着手,从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分析当前在我国高校开展体育类非遗项目的可能性,并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为各高校开展体育类非遗教育提供理论指导。

体育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校体育 SWOT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简称(非遗)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从此,非遗的挖掘、保护与传承成为世界人民共同努力的过程。近些年已经出现一些非遗进入校园的研究成果,从校园文化、心理及行为、思想道德、实践操作等角度进行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该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从体育类非遗项目自身出发,结合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现状,运用管理学理论中的SWOT分析,提炼优势和不足、机遇和挑战,为体育类非遗项目早日走进高校提供理论参考。

1 体育类非遗项目的自身优势

1.1 国家政策对非遗项目的大力扶持

我国对非遗保护的地方立法比较早。2003年,第32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并于2004年正式加入。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将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抓紧制定和完善有关社会捐赠和赞助的政策措施,保障重点文化遗产经费投入。2011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提出在学校开展非遗教育。上述法律法规为体育类非遗项目进入高校提供了政策支持。

1.2 体育类非遗项目极具浓厚的精神文化内涵

高校是我国文化建设、文化研究与传承的重要阵地。因此,利用体育课传授体育类“非遗”的知识,可以使学生通过身体练习,增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热爱,融入传统文化艺术的精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 体育类非遗项目的劣势

2.1 传承人制度的局限性

非遗是一种无形的、动态的文化形态,传承人是非遗项目的关键。目前,传承人方面已经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项目传承人“几代同堂”,每一代都会以继承为主又有所扬弃和创新,究竟应以哪一代作为代表性传承人;一些项目还有“传内不传外”的规定,使得传承范围越来越小。以国家级体育类非遗项目沙河藤牌阵为例,会全套阵法的只有第十二代传人,78岁高龄的胡道正一个人。如果不能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必将给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带来潜在的不良影响。

2.2 体育类非遗项目自身的局限性

体育类非遗在保护名录中不是一个独立门类,划分不明确、不固定。再加上起源不同,有节庆活动、宗教活动、祭祀活动,也有军事、战争、养生等活动演变而来,2006年属于“杂技与竞技”;2008年划分为“体育与杂技”和“传统体育与杂技”两个分类;2011年又调整到“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2014年则归属“传统杂技”类,四批的分类都不相同,有待明确。

3 体育类非遗项目进入高校的机遇

3.1 国家对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重视

习近平总书记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多次在重大场合发表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体育类非遗项目是根植于相关群体的文化传统或文化历史之中起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除具有健身、表演、实用、娱乐等方面外,还具有浓厚的民族传统文化内涵。

3.2 体育类非遗项目可以丰富体育课的教学内容

2014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要求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开设不少于15门的体育项目。丰富的体育类非遗项目可以为不符合标准的学校提供教学内容资源。

3.3 较高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庞大受众群体

人是文化传承的关键因素。2014年统计年鉴显示我国普通本科生在校人数超过1 400万,庞大的受众群体可以加速文化的传承。此外随着高考政策对少数民族生源的优惠,少数民族学生人数不断增加。通过学习体育类非遗项目,增加他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对促进民族团结,实现民族和谐发挥实际作用。

4 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

4.1 领导对体育类非遗进入学校体育的重视程度不高

近年来,国家各级政府、其他支持性机构,如:文化部门、科研部门、民间团体等对非遗工作非常重视,努力保护每一个非遗项目。而反观高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学科却数量甚少,呈现“散而乱”的情状,专业教育“不够专业”,理论研究性不足,课程内容和学科建设不能紧跟时代步伐的尴尬局面。

4.2 因传承人制度的劣势,造成体育类非遗高校缺乏师资力量

非遗的传承有着明确的谱系关系,他们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由于传承人制度本身存在的劣势,造成适合进行教学的人很少,具有教师资格的传承人更是少之又少,以天津为例,只有2位传承人为高校教师,师资匮乏成为限制体育类非遗在高校中开展的重要原因。

4.3 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淡漠

世界文化大融合的今天,年轻人偏爱接受西方文化,忽视甚至不屑传统文化技艺。习主席在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向全国广大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祝词时鼓励师生们要“不忘中体,勤学西用,学习中国文化时,不单要集儒释道之大成,还要集中西之大成。”体育类非遗项目进入高校,既可以使学生的身体得到锻炼,又能从中学习和体会到中国的传统文化。

5 结论与建议

5.1 抓住机遇,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继续发挥体育类非遗项目的优势

(1)充分利用高校的科研实力,做好体育类非遗项目的资料挖掘和整理工作,同时加强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的建设。2013年年底,天津市成立了首个高校非遗研究基地,全面调查了该市现存的传统体育项目,广泛采集传统文化中的原生艺术元素和体育运动符号,深入研究其保护方式和现实作用。以点带面,带动更多高校主动参与到体育类非遗项目传承的工作中来。

(2)强调文化内涵,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源自民间的体育类非遗项目蕴涵着弥足珍贵的精神价值,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大学生剔除盲目崇洋媚外、民族自卑等不良心理,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5.2 积极寻找扭转劣势的途径,妥善解决面临的挑战

(1)解决师资问题。

聘请有关专家或“非遗”的传承人、代表人物等,担任专业顾问或课程的兼职教师,参与课程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等工作。

(2)进入高校前,对体育类非遗项目进行适用性改造。

现在的大学校园是“90后”的天下,他们更喜欢接受新鲜的事物。而体育类非遗项目都具有百年以上的传承时间,文化内涵久远而厚重。确定某个项目后应根据学校能力、安全问题和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适用性改造,并制定完备的教学文件。

综上所述,体育类非遗项目进入高校体育,还需要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领导和教育工作者应理清教育思想和原则,最大限度保持体育类非遗项目的多样性和原生态。未来也应尝试从高校体育教学角度对体育类非遗项目进行审视,增加对体育类非遗项目进入校园的操作性进行更深一层次研究。

[1]尹凌,余风.从传承人到继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思维[J].南昌:江西社会科学,2008(12):185-190.

[2]刘铁柱.普通高校特色体育课程建设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3]王珊珊.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2014.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35.194

G80-05

A

2095-2813(2016)12(b)-0194-02

霍静虹(1977—),女,汉,天津人,硕士,讲师,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体育教学专业。

猜你喜欢

体育类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2020年在晋招生高校体育类专业录取统计表
体育类高校学生党支部优化建设研究
与文化遗产相遇
2018年部分院校体育类专业在晋招录信息
Tough Nut to Crack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