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雷姆·库哈斯:建筑界的搅局者

2016-11-28陈鸿宇

人间 2016年1期

陈鸿宇

(成都七中(高新校区)高三(3)班, 四川 成都 610000)



雷姆·库哈斯:建筑界的搅局者

陈鸿宇

(成都七中(高新校区)高三(3)班, 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他有着多重身份,一个建筑师、一个记者、还是一个社会学家。他抛出过骇人世俗的CCTV新总部建筑设计方案,也设计出21世纪公认的最重要的建筑——西雅图图书馆。雷姆·库哈斯,至今在评价上仍褒贬并存的建筑师。有人称他为“建筑巨匠”,他却说,“我越来越觉得建筑貌似无可用之处。”本文将对雷姆·库哈斯的成长经历进行深入解读。

关键词:建筑界;雷姆·库哈斯;荷兰大都会建筑事务所

“建筑最有趣之处是,它总是走向新世界,而不是返回旧世界。”

——雷姆·库哈斯

雷姆·库哈斯,这个拗口的名字,也许未曾在你的记忆中留下些许印象。但是2008年建成的CCTV新总部,你肯定知道,对,没错,就是那个大裤衩!那个扭曲的环状的庞然大物,像外星堡垒一样空降在北京CBD中的巨无霸建筑,因为它挑战常人的视觉感官,引爆过一场全国范围内的广泛争议。而这让世人惊呆的建筑就出自雷姆·库哈斯之手。

他抛出过骇人世俗的CCTV新总部建筑设计方案,也设计出21世纪公认的最重要的建筑——西雅图图书馆。库哈斯是至今在评价上仍褒贬并存的建筑师。有人称他为“建筑巨匠”,他却说,“人类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东西里居住。他们能随时随地迎接欢喜,也能随时随地感受痛苦。因此我越来越觉得建筑貌似无可用之处。”

别吃惊,如果不是这个回答,又怎么是充满挑衅性和争议性的库哈斯呢?不搅局,何以成王。

一、“秃鹰”记者库哈斯

有人曾这样描述过这个已逾70岁荷兰男人的形象:鹰眼,钩鼻,刀片唇,招风耳,巨手,长腿,身材高耸而消瘦,背微驼,以及最为显著的特征——脑门无发。

1996年哈库斯在日本主持《亚洲:再定义的城市》(Asia:Redefining the City)连续五次的研讨会。他在会上大胆预测:至公元2020年,全世界将有百分之十七的市场,及三分之二的大城市汇集于亚洲。20年后,如他预测一样,亚洲大城市汇集的比例已经居世界之首。库哈斯敏锐的观察与思维分析能力一如他与生俱来“秃鹰”的外貌特质。

而库哈斯把这一切归功于5年的记者经历:“在我当建筑师之前,我当了5年记者,而我觉得自己从未放弃过这个职业。因此,即便作为建筑师,我经常留意世界的发展。我活跃于世界上的许多地方,从而能够对它们进行比较。记者的本能使我尝试去定义我看到的东西——不只是看,也去解读。”

二、癫狂的建筑师

不管他的身份是一个建筑师、一个记者、还是一个社会学家……雷姆·库哈斯张扬的个性似乎总是会与世俗背道而驰。

在库哈斯最著名的书籍作品《癫狂的纽约——曼哈顿的回溯性宣言》中,他全面回忆和梳理了纽约在二战结束前疯狂的现代化历程,系统地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建筑融为一炉。库哈斯直接在书中提出了观点——拥文化是20世纪的文化。拥挤文化的出现,导致摩天楼概念的产生。建筑也不再只是人类生存空间的容器,而是无数社会事件交互碰撞的反应堆。摩天楼正是被社会文化层层地、直至完全征服的全过程。该书一出版宛如在建筑界投下一枚炸弹。

1975年,库哈斯与艾利娅·曾格荷里斯、扎哈·哈迪德创立了此后闻名于世的荷兰大都会建筑事务所 (Office For Metropolitan Architecture,简称为OMA)。OMA位于一栋普通的7层建筑的顶层,四面巨大的玻璃窗显示着战后鹿特丹的场景,极端现实的环境里,一群激进忙碌、甚至呕心沥血的人沉浸在遍布世界各地的建筑设计中,创造着极端超现实的作品。巨大的反差,存在着,也合理着。

这个团体是一个矛盾的存在,激情与疲惫,对库哈斯的个人崇拜与强烈的自我意识,使OMA好像一个核反应堆。鹿特丹、纽约、北京都有OMA,来自世界各地的建筑师和学生平均每天工作16个小时以上,忙于作出传达库哈斯理念的最佳方案。他们每一个人都是精英,比如哈迪德、MVRDV这些现在位于建筑界先锋位置的建筑师或设计组合,都是从这个工作室里跑出来的。OMA在荷兰语里的意思是“祖母”,这儿成了庞大的建筑师家族的“祖母的木屋”。人们来了,在这儿生活、工作,奉献青春,受库哈斯的指导,遵从他的哲学和理念,又反对他,离开他。

OMA的存在,几乎就是为了把《癫狂的纽约》里论述的城市形态和库哈斯的一套哲学思想应用到实践里,OMA设计的正是“大都会建筑”。这与柯布西耶那一代人倡导的“新建筑”、截然不同。“新建筑”其根本是试图把功能分清,令城市富有逻辑、简单化、均衡化,而“大都会建筑”则走的是另外一条路,它将多种功能叠合到同一建筑中,力求充分表达城市内部盘根错节的混乱关联,甚至试图塞入更多内容,将这种关系表现得更为复杂。OMA的作品,不再是分离的独立制作,而是一系列互相关联互相证明的“Group”。

1989年夏天开始,库哈斯带领他的工作组,依然沿着《癫狂的纽约》指出的方向,分析了美国建筑与欧洲的文脉沿承关系,确定了四个主题,作为“大都会建筑”的设计关键点:

2000年5月,库哈斯因对建筑承上启下的历史影响而被授予被建筑界的最高荣誉:普利策建筑奖。该奖项通常被称作“建筑学最具威望的奖项”或“建筑诺贝尔奖”。库哈斯在授奖仪式上毫不客气地说:“我们仍沉浸在砂浆的死海中。如果我们不能将我们自身从‘永恒’中解放出来,转而思考更急迫、更当下的新问题,建筑学不会持续到2050年。”

而正是这样一个在古板的建筑界发出癫狂之语的人,设计出了西雅图图书馆的惊艳之作,并成为现代图书馆形式的范本。无论库哈斯的工作遭到怎样的争议,有一件事是肯定的——他将成为这个时代最有影响力的建筑师。

那么对于库哈斯来说,什么样的建筑才是应该鼓励的?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库哈斯的回答是——答案就在于城市本身。在他著名的“大都会建筑”宣言中:物质化的建筑不能控制什麽,它只能诱导和催化,而真正的建筑则是其中自发自长。与其说是建筑师,不如说,他是这个世界城市发展的思考者。

何为建筑之王?只有当他成为这个行业的思考者,并且最终转变为搅局者。

作者简介:陈鸿宇(1997-),男,四川省成都市人,民族:汉,学历:成都七中(高新校区) 高三(3)班。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26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