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中考的推进与转型

2016-11-28王宗平郑淞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中心210094

中国学校体育 2016年12期
关键词:科目中考考试

王宗平 郑淞 (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中心,210094)

专题报道

体育中考的推进与转型

王宗平 郑淞 (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中心,210094)

编者按: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个别学校作为试点,到2016年9月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中考改革意见》),历经近40年的中考体育改革,从试点到普及推广,再到不断改革完善体育中考制度、规范体育运动项目考核评价等,反映出国家对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视及重要部署和指示的精神。期间也下发多份有关体育中考内容的文件,每次文件的下发,都是体育中考制度改革的一次经验总结及进步,为之后的体育中考深化改革和不断完善制度奠定了基础。以本次《中考改革意见》为契机,本刊将从体育中考的起始背景与发展历程,教育价值及评价引领,文件精神、各地经验与实施建议等不同视角,组织专家进行价值溯源和解析。其中,本期主要从宏观上探讨体育中考的功能及价值诉求、相关政策的演进与发展等,以期为学校体育工作者明晰《中考改革意见》背景下体育中考的发展趋势和政策导向,而下期则侧重微观层面介绍各地的具体实践与经验、问题应对及实施建议等,以期为全国各地卓有成效地组织开展体育中考提供更多可资借鉴的范本。

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2016年9月教育部印发了《中考改革意见》,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但从关注的焦点和内容看,起初提及“体育”的几乎很少,后来动商研究中心进行了呼吁和参与,《南京日报》、《中国青年报》、《新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专门对“体育中考”进行了解读和讨论。笔者认为,此次《中考改革意见》的最大亮点有2个:一是初中毕业考试与高中升学考试“两考合一”;二是体育与语文、数学、外语一同列入“必考”科目,而其他科目成为“选考”科目甚至可以不考。特别明确将体育科目纳入计分科目,与语文、数学、英语一起成为“必考”,更是亮点中的亮点。体育中考,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个别学校(上海崇明中学)试点,到2016年《中考改革意见》的出台,历经近40年,从无到有,从试点到普及,从局部到全国,再到“体育作为录取计分科目”,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有效遏制学生体质下降的决心和信心,这势必影响着学校体育的良好走势,改变着学校体育的弱势地位。

一、体育纳入中考计分科目是问题倒逼改革

1.贯彻落实有关文件精神的措施。2013年11月12日,以问题倒逼改革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教育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出了“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和“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部署。2016年4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完善考试评价办法,构建课内外相结合、各学段相衔接的学校体育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和规范体育运动项目考核和学业水平考试,发挥体育考试的导向作用。”这些内容都为体育纳入中考计分科目奠定了基础,此次《中考改革意见》的出台正是贯彻落实这些文件精神的具体措施。

2.扭转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的措施。《中考改革意见》中要求“要将体育科目纳入录取计分科目,科学确定考试分值或等级要求,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考试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以考促练,提高青少年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中国的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持续30年下降,正是学生学业负担沉重、体育锻炼不足所致,因缺少运动导致青少年近视、肥胖、“三高”及糖尿病等人群逐渐增多,严重影响和威胁着中华民族素质的稳定和提高。而当前,我国学校体育在教育领域中“说起来重要、忙起来次要、做起来不要”的边缘化状态导致体育的育人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青少年学生对体育的价值认识更是存在严重缺陷,多数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和主动性严重不足,正如教育部体卫艺司王登峰司长所说:“中国的学生在全世界把体育作为必修课是时间比较长的,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二年级,要上14年的体育必修课。大部分的学生,上了14年的体育课,一项运动技能都没有掌握,这是中国教育的‘奇迹’”,没有一项运动技能,甚至连跑步都不会的学生比比皆是,《中考改革意见》明确将体育科目纳入录取计分科目便是有力的一项重要措施。

3.改变当前体育中考存在问题的措施。近20年来,体育已经在全国绝大多数省(区市)成为中考必考科目,但仍有少数地方中考不考体育。而目前体育中考主要存在测试项目固定化、评判标准送分化,以及测而不用、标准过低、分值偏少、项目不科学、突击训练、地位不高等弊端,体育中考不能在青少年学生体育锻炼中发挥引领作用。虽然在2006年12月20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要求“认真组织实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工作,体育考试成绩要按一定比例计入中考成绩总分。”但并没有硬性要求全国范围内执行,导致各地执行程度不一、设置标准不一。此次《中考改革意见》首次从全国范围内作出了中考必考体育、科学确定考试分值或等级的要求,这也是随着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人们对体育的观念不断改变的情况下,学校体育日益受到重视的必然结果。

4.推动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设的措施。无论是高考还是中考,考试和招生制度的科学化问题一直饱受争议,此次《中考改革意见》在充分肯定部分地区在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高中招生录取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积累了有益经验,值得总结推广的同时,也指出了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这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招生录取唯分数,影响学生全面发展;考试内容偏重机械记忆、重复训练,加重学生负担;招生违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加分项目不合理,影响教育公平。当下教育,过早地挖掘学生的智商、过度地培养学生的情商,却排斥学生动商的开发,不重视学生综合发展,单一而机械的培养方式,缺乏对学生一个综合素质的评价,影响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这些问题迫使招生考试制度必须做出相应的改革,将体育纳入计分科目,减少语数外以外其他科目的分量,强化了体育的分量,减轻了学科繁多的负担,使中考更趋于合理和科学,对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设起到了实实在在的推动作用。

5.健康中国建设体育回归教育的需要。2015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对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作出了具体部署,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5.3亿”,“基本实现青少年熟练掌握1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青少年学生每周参与体育活动达到中等强度3次以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25%以上”。青少年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健康关系着国家未来的命运,“健康中国建设”的主体是青少年学生,“全民健身”的主体也是青少年学生,要实现规划纲要和中考改革确立的目标需要重新认识体育的教育作用,当前也只有通过一定方式的刺激引领青少年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形成积极的体育价值观,促进青少年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只有体育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体育才能真正回归教育。

二、对体育中考考试职能向学业评价转型的几点思考

1.“加法与减法”合力减轻学业负担。当下教育热点中,“减负”仍然是关注的焦点,王登峰司长指出:“就教育的实际情况看,要减的是与智育有关的不合理的学习负担。不要认为减负是所有的教育都要减,德育、体育、美育不但不能减,而且要增加。减负是指要减去过去学得过多、负担过重的部分,是那些学完了没有用、不会用的东西,把这些东西减下来以后,把时间还给学生。”此次《中考改革意见》中要求,根据文理兼顾、负担适度的原则,确定其他具体科目及数量,防止群体性偏科和加重学生负担。要将体育科目纳入录取计分科目,科学确定考试分值或等级要求,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这次改革迈出了积极的一步,从考试评价体系来说,一些沉重的文化课做了“减法”,体育做了“加法”。目前我们的研究认为,“4+2”模式,即4个主科加2个或3个选考科目的模式应该是未来全国各地方中考的主流模式。学生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如果不给学生的学业负担、考试负担做“减法”,学校、家长、学生即便想重视体育,也是很难有真正的施展空间。

2.考体能和考技能相结合。当前体育中考的科学化建设存在弊端和争议,体育中考与学校体育的衔接也存在一些问题,初中三年的体育课成为体育中考的训练课,基本上是考什么,课就上什么。同时,考试项目设计上过多地重视技能项目、忽视体能项目;标准设计依赖《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难度低、区分度不高、设计简单,由于体育进入中考以来的20多年,基本上都保持着“考总比不考好”的态度,呈现了“送分考”的情况。考试项目选择太少也给学生的自主选择造成了困难,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很难对学生体育锻炼产生引导。面对体育中考的低难度,往往学生在体育中考中很少有失分的情况,平时不注意锻炼的学生突击一下也能过关。从引领锻炼的角度出发,改变当前体育中考的这些弊端,只有在体育中考未来的改革道路上,将考体能与考技能相结合,注重综合考察,以学生兴趣为导向多提供一些菜单让学生自主选择,通过提高体育中考分值和标准,摒弃“送分考”,减少“临时抱佛脚”的情况发生,使体育中考更加科学化、系统化。

3.体育中考与平时锻炼相结合。作为体育,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养成终身锻炼的意识才是重中之重。体育中考的初衷是引领锻炼提高素质,但考试还是为了争夺分数,为了考试而突击练习比比皆是,平时不锻炼的学生也能拿到高分,而锻炼的习惯并没有养成。而且,平时的学校体育工作由于长期得不到重视并没有发挥作用,也没有对学生进行任何评价,使得学生根本不重视平时锻炼,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堪忧。这次改革已经明确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因此,在以后的考试中,应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重视平时对学生的评价考核,使学生真正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来,提升锻炼的乐趣,提高身体素质,改变唯分论的考试弊端,体现学业评价的优越性。

4.让“点缀”之花成为盛开“鲜花”。长期以来,学校体育得不到重视而被边缘化,其偶尔的亮点也只是校运会和一年一度的体育中考,而后便是其他学科的衬托之物“点缀”着学校教育工作。当前,即便《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规定:体育课时占小学初中总课时的11%,仅次于语文、数学,排第3位,但体育课被减少、挤占、借用司空见惯。要像欧美一样认可“体育”也是一种能力,中国要走的路还很长。体育中考是检验平时体育教学和学校体育工作的平台,在应试教育浓厚的教育体制下,体育纳入中考计分科目,对于学校体育来说意义非凡。将体育中考做好更需要平时学校体育工作的全面展开,只有认真贯彻有关文件精神,上好体育课,开展好课外体育、阳光体育活动、一校一品、体育艺术2+1等工作,使学校体育成为校园里盛开的“鲜花”,伴随着学生的生活,促进着学生的健康成长。

5.重视校长体育观的培养。校长重视体育的学校的体育工作和体育中考成绩肯定好于其他不重视的学校,教师热爱运动的群体越大,更能激发学生参与锻炼的热情。健康中国建设的有序推进对全民健身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加强学校校长的体育观培养,发扬榜样引领作用,才能在学校里掀起一股锻炼之风,只有教师动起来、学生才能随之动起来,将榜样引领和考试引领相结合,学校体育工作必将丰富多彩,学生体质健康必将扭转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随之增强。

三、反思

体育成为中考必考科目其实是无奈之举,中国的教育,无论哪个科目,有考试就会有应试,但不考,学生会放弃,尤其是体育。20年前中考体育,是争地位,但没有成功;10年前中考体育是强体质,但仅初三学龄段有所好转;如今强化体育中考,是求公平,引领锻炼。新的中考体育制度的确立,必然给中考体育的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提出新的挑战,进而影响体育中考引领效应和学生全面发展。

体育中考,且行且辛苦;体育中考,且行且完善!

王宗平,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

猜你喜欢

科目中考考试
多科目训练见招拆招练硬功
2020年中考作文备考点津
高考“新科目”
中考“三数”大扫描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中考英语完形填空练习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
放松一点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重、难点讲解(unit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