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穿行南京的“民国地铁”

2016-11-26于峰

瞭望东方周刊 2016年43期
关键词:南京火车铁路

于峰

为什么孙中山坐火车来到南京后,进入市区还要换乘另一列火车呢

1912年1月1日下午5点,一列从上海发出的火车抵达长江南岸的南京下关车站。

在人们的簇拥下,孙中山走出下关车站,前往不远处的另一座火车站。在那里,他换乘了另一列火车。行驶了近一个小时后,火车停在一个名叫“督署”的车站。

孙中山下了车,走进了车站旁的两江总督署。当晚11点,就在此处举行了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典礼。

重读这段历史时,一个细节很容易被忽视:为什么孙中山坐火车来到南京后,进入市区还要换乘另一列火车呢?他前往两江总督署的铁道线,是否还有迹可循?

孙中山进城路线与南京地铁

一些老南京人的脑海中可能还会有模糊的印象:“这是当年的‘小火车?”

孙中山乘坐的火车,正是在南京存在了半个世纪的“小火车”,其运行的道路,先后被称为“宁省铁路”“江宁铁路”“京市铁路”“南宁线”“京市线”。

先坐火车来到南京,然后换乘快捷的市内交通线路。回望孙中山的那一次南京之行,和如今很多外地游客来到南京的经历竟有微妙的相似。

不同的是,100年前孙先生是乘坐沪宁线火车来到南京,再换乘宁省铁路火车。而现在的游客则是坐高铁动车来到南京,然后换乘南京地铁1号线、3号线前往各自的目的地。

难怪有人将南京“小火车”比作清末、民国的南京地铁。翻开任何一张民国时期的南京城市地图,比如1946年的《南京全图》,都可以看到黑白相间的铁道线,贯穿了整个南京城,从城北的下关延伸到城南的江宁路,格外引人注目。

以鼓楼分界,这条铁道的北段与明城墙的走势接近,与规划中的南京地铁5号线走向也很相近;其南段更是神奇,与已经开通的南京地铁3号线基本平行,仅仅相隔一个街区。

这条已经消失半个多世纪的南京市内铁道线路,亦可视为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端。

两江总督建设“宁省铁路”

1908年,沪宁铁路通车。同年,以南京江北浦口为终点的津浦铁路也开工建设。早在这之前的1899年,南京开埠,怀揣财富梦想的中外商人纷至沓来,坐落在长江边的下关成为水陆交通枢纽,商业日渐繁华。

下关地处南京明城墙之外,在那个年代算是“城外”,从下关通往南京城内,仅有一条江宁马路(清代南京被称为“江宁”),这虽然是南京史上第一条马路,但长期缺乏维护,道路崎岖不平,甚至常有盗匪出没。

当时南京人的交通工具,除了步行之外,主要是马车、驴车、人力车、轿子。而在沪宁线另一端的上海,已出现了火车、有轨电车。时任两江总督的端方对南京落后的城市交通早已不满,想尽快改变这一局面。

这位江南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善于接受西洋新事物,曾作为“五大臣”之一,出国考察政治。

在南京的市政建设上,端方修建和拓宽了太古码头至金陵关的沿江马路,建造了横跨惠民河的新式桥梁,设置了煤油路灯。奏请建设“宁省铁路”,也是端方在两江总督任上的重要政绩,是他对南京城市建设的贡献之一。

1907年,端方上奏清廷,“拟仿照浙江铁路局在杭州省城添辟城门,接筑支路之例,由下关筑一支路经金川门入城至中正街,计划路线长度7英里有奇”。这一奏报很快得到批准,端方得以动用藩库公币40万两白银,修建这条铁路。

端方委任江南商务局总办王燮为工程总办,英国人格林森为总工程师,整个工程从1907年11月开始动工,1908年12月完工,1909年1月正式通车,命名为“宁省铁路”。铁路的轨制、车辆均与沪宁铁路相仿。

南京人则习惯将这条铁路称为“小火车”。民国文人倪锡英在其散文游记《南京》中写道:“这铁路以前叫江宁铁路,又名宁省铁路,本地人都称呼这条路上行驶的客车叫‘小火车,其实轨道是和京沪路一般宽的,车辆也不见得小,只是距离短一点罢了”。

宁省铁路全长11.3公里(另一说为12.5公里),沿途设有江口(今港务局三号码头)、下关、三牌楼、无量庵、督署、万寿宫6个车站。1910年,南京举办南洋劝业会期间,特地在会址丁家桥加筑支线一条,专门向会场运送物品,并在会场大门前增设车站名“劝业会站”,后来改为丁家桥站。

各个车站中,以江口站最为豪华,这也是孙中山1912年1月1日抵达南京时,换乘小火车时的车站,此站为两层西式洋楼,候车室以花瓷砖铺地。

宁省铁路通车初期,备有英制机车2辆,头等、二等联合客车2辆,三等客车6辆,货车4辆,专供督署取用江水的铁质小水车1辆。另外,还有装饰豪华的总督专车1辆,常年停靠在督署站。

乘车直入华灯市,风鼓铁轮送到家

宁省铁路的开通,不仅改善了南京城内南北交通状况,更促进了下关商埠的繁荣与发展。

“扬子江头看落霞,秦淮河上响鸣蛙,乘车直入华灯市,风鼓铁轮送到家。”这是民国初年,在南京颇为流行的一首金陵竹枝词,带着几分诗情画意,道出了彼时南京人眼中的“小火车”印象。

1914年秋天,南通文人张梅庵带着学生们来南京进行了一次秋游,在游记《金陵一周记》中,他写道,小火车“汽笛一声,风驰雷逐。窗外树木,旋转如飞,模糊不可逼视。忽轰隆有声,暗黑无睹。众皆失色惊呼。一瞬间则又万象昭然,明朗如故矣。”张梅庵后半段描述的,是火车通过城北金川门,进入南京市区的场景。

1910年,南京举办南洋劝业会,南京文人徐寿卿编成《金陵杂志》一书,可谓南洋劝业会的“旅游指南”。书中就附有“宁省火车开行钟点志”,可见“小火车”业已成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

“钟点志”记载,当时“小火车”从下关江口站终点开出,中间停靠四个站点,只要半个小时就能到达城南的中正街站。这一路线与如今南京的31路公交车(中山码头-建康路)路线大致相近,但后者走完全程,至少需要一个小时。

不过,也有相关回忆文章指出,时刻表虽然显示半小时“小火车”就能从下关到夫子庙,但实际运营起来花费的时间会长一些。而且,“小火车”的班次也很少。

“小火车”的座位是分等级的,从下关江口站到中正街,头等座是六角钱,二等座是四角钱,三等座是三角钱。

1922年,徐寿卿再次编纂《金陵杂志续集》,依然用较大篇幅介绍南京的“小火车”,并为游客设计坐“小火车”游览南京的线路,比如,在丁家桥站下车,可游览玄武湖;在无量庵站下车,可逛逛北极阁、鸡鸣寺、豁蒙楼等。

此书还附上“小火车”珍贵照片一张,并有诗句赞颂其给人们带来的交通便利:“其中造化夺天工,神速如龙迥不同。汽笛一声烟缕缕,全城商旅便交通。”

“小火车”凸显重要性

宁省铁路于1912年改名为“江宁铁路”。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江宁铁路改名为“京市铁路”;1935年,江南铁路通车,从安徽芜湖一直通到南京中华门附近的五贵桥。次年,国民政府将南京市内的京市铁路向南延伸3.8公里,中正街不再是终点,铁轨向南经八府塘、建康路、淮清桥、白鹭洲、武定门、石观音庙,出新开辟的雨花门,在新开辟的养虎巷口与江南铁路接轨。

在这条延伸线上,又增加了武定门、中华门两站,这使得京市铁路的车站从七个增加到九个,其中,中华门站既是京市铁路的车站,也是江南铁路的车站,是两条铁路相交接的枢纽。

此时的京市铁路,长度已经增加到15公里多,将沪宁线、津浦线与江南铁路真正连接起来。其票价也有下调,全线单程三等座票价为二角(只相当于当时4个烧饼的价格),二等座四角,头等座八角。

民国时期的南京,城市主要交通工具为:自行车、人力车、马车、驴车、公共汽车、小火车。小火车并不是本地人最喜爱的交通工具,倒是外地来宁的游客更热衷些,将此作为旅游观光的重要项目。

但在有些时候,“小火车”会凸显其重要性。

1929年12月中旬,南京降下一场极其罕见的暴雪,当时的南京城内,大街小巷都是半人多深的大雪。除了京市铁路“小火车”还勉强运行之外,全市的交通都陷入了瘫痪。

据史料记载,除了承担城市交通功能之外,南京“小火车”在抗战爆发初期也发挥过重要作用。1937年11月,国民政府内迁,离开南京。11月底,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下令,将南京城墙上除金川门外所有城门全部戒严或堵塞。据守城36师师长宋希濂后来回忆:下关码头与城内的联系,只能通过金川门以及穿过金川门的“小火车”实现,京市铁路沿线的国民政府、外交部、中央党部、中央大学的很多物资,都是通过“小火车”运到下关,然后再运上下关码头上的轮船,转移到内地。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京市铁路被严重破坏。日本华中铁道株式会社南京分社将京市铁路与江南铁路合并经营,称为“南宁线”。“小火车”的始发站、下关江边的江口站已经在日军屠城的战火中被彻底毁坏,日方将始发站改在下关,站屋就是后来的南京西站售票房。

南京沦陷八年期间,日本占领当局规定,“南宁线”按东京时间运营,如果日军有军事运输需求,“小火车”的客运就会被中止,因此市民出行多不愿意乘坐“小火车”。在战前就已经显现颓势的“小火车”更加衰败萧条,到抗战胜利时,几乎奄奄一息。

“南京一怪”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南京市政府接管了“南宁线”,仍称“京市铁路”,但正如日薄西山的国民党政权一样,这条城市轨道交通渐渐显露出种种弊病,取缔“小火车”的呼声日益高涨。

1948年6月,南京市民俞洪声写信给市参议会,提议撤废“小火车”,信中历数其弊端。

回忆民国南京旧事的散文集《金陵野史》中有一篇《昔日一怪》,直接将“小火车”贬称为“南京一怪”,历数其“N宗罪”,比如“路程既短,小站又多,往往这一站才开车,前一站就能够远远看到”;“管理不善,车厢污秽不堪,座位也极不舒服,夏天闷热,冬天奇冷”……

尤其令人无法忍受的是,“小火车”来的时候,汽笛一鸣,全城可闻,深夜扰人清梦,火车头喷吐的浓烟和煤灰,更为沿线居民所诟病,造成严重空气污染。

在城区内穿行的“小火车”还常造成交通事故,火车经常出轨倾覆,人员被碾压伤亡。1947年5月26日,中山东路道口,南京市公路局一辆建筑机械与“小火车”相撞;时隔四天后,常府街道口,“国防部”一辆军用吉普车撞断栏杆冲进铁道,正好与行驶到此地的火车相撞,冲出近百米,车内司机当时被吓昏;1948年11月11日,有个叫方庆贵的17岁青年,坐“小火车”途径金川门时,竟从车上跌落下来,被火车轧死。

巧的是,方庆贵的哥哥方庆延与蒋经国是同学,碍于同窗情谊,蒋经国亲笔给时任南京市长的沈怡去信,要求妥善处理这一事故。这份信札至今还收藏在南京市档案馆内。

管理方面也是问题多多,业务发展停顿,线路、机车、车厢破烂残缺,铁轨枕木朽烂,路基年久失修。员工待遇差,经常发不出工资,打架斗殴时有发生,常见南京报端。

抗战胜利后,京市铁路每况愈下,自1946年1月至1949年3月调整票价24次,始终未能扭转亏损局面。而同一时期,“小火车”的竞争对手——公共汽车却发展迅猛,“小火车”已经到了被公共汽车淘汰的边缘。

成为记忆

1949年南京解放,京市铁路被人民政府接管,改称“宁市线”。隶属上海铁路局南京分局管辖。相关部门对“小火车”线路进行了维修整治,更换不合格钢轨,加固危险桥梁,定期保养,“小火车”又发挥了效用。

但它的客观弊病依然存在,这条穿行南京闹市区的铁道线,平行道口就达30多处,对南京市的交通安全、噪声环境、城市发展影响非常大。

1958年11月28日,经铁道部批准修建的由尧化门至中华门的沪宁、宁芜铁路连接线建成通车后,“小火车”已无存在的必要。同年,京市铁路被拆除,在南京市区运行了将近半个世纪的“小火车”正式结束其历史使命。

作为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先驱,“京市铁路”在中国的城市交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作为曾经存在过的城市交通系统,“小火车”的历史遗迹几乎荡然无存,在下关南京大马路附近,还残存一节“小火车”的铁轨。而鼓楼、下关地区的几个地名,如龙头房、铁路北街的由来,据悉也与“小火车”有关。

著有《南京城市史》一书的南京文化学者、知名作家薛冰认为,“小火车”的设计思路与如今密布全国各大城市地下密如蛛网的地铁系统,是一脉相承的,“只不过是将地上的火车搬到了地下。”

猜你喜欢

南京火车铁路
南京大闯关
南京博物馆18件“镇院之宝”
火车
2017年铁路暑运创新高
登上火车看书去
南京:诚实书店开张
南京、南京
越来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