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彭芝教育思想大家谈

2016-11-26李鲁山

教育家 2016年41期
关键词:人大附中学校教育

文 | 本刊记者 李鲁山

刘彭芝教育思想大家谈

文 | 本刊记者 李鲁山

时代需要教育家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明远:教育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基石,是百年大计,是大事。

教育家应该是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有自己的理论见解,在教育界有较大影响,被广大教师所公认的人,不论他是第一线的教师,还是教育行政工作者或是教育理论研究者,都应该具备这样的条件。

像刘彭芝这样的当代教育家,既辛勤耕耘在教育第一线,又钻研教育理论,探索教育规律,提出过具有创新意义的教育观点,我们应广泛宣传他们的优秀事迹,让全社会都了解。

刘彭芝甘于奉献,把教育作为一份事业来耕耘,投入了她的全部理想、精神和情感。刘彭芝在人大附中的教育实践真可谓“爱的教育”,她成就了人大附中,也成就了自己,正如刘彭芝所说,教育工作者的爱,是一个长久的诺言。

著名作家舒乙:称“教育家”应该是有标准的,不是拍拍脑袋算一个,随便说的。我认为起码有四条标准:第一,他有一套完整的教育理念,即有自己独立的办教育的思路,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得以实践,形成了完整的一套办法; 第二,他造就了一个或一系列出类拔萃的好学校,里面有好的校园、好的设施、好的老师、好的学生,毕业生中人才济济,成绩显赫,属于拔尖的,当然,这个好学校是实践那套独特的教育思想的结果;第三,他本人极富个人魅力,有很高尚的人品,有巨大的凝聚力,有伟大的牺牲精神,几乎像圣徒一样,绝对任劳任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很高的智商、管理才能和应变能力,是个极有爱心的人,心地善良,博爱,是个大人道主义者;第四,他能走在时代的前列,能与时俱进,能捕捉最新的信息,能吸收最先进的知识和技能。总之,自己是个顶不保守的新人,从而能培养一代新人,造就时代的弄潮儿,去带头掀动时代的春潮。

刘彭芝校长,她是人大附中的校长,从这四条上看,都很合格,有实实在在的成绩摆在那儿,就是当之无愧、货真价实的中国当代教育家,一点不假。

师德为本,真爱为魂

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熟知刘彭芝教育理念的人都知道,德是她的核心教育理念。她的大量论述,都是关于德的,比如,德育是“根”的教育,始终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学校的德育工作做得好,是国家人民之福, 学校德育工作做得不好,是国家和人民之祸。

刘彭芝常说“动之以情”,也就是德的实施。无论是对那些困惑的老师还是对那些迷失的孩子,她认为仅凭理性十足的思想和政治的说教,也许是无济于事的。她相信德的力量,可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在施德过程中,其方式是极具审美的——润物细无声。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顾泠沅:教育的爱是一个时代的真爱之核,它也许深藏不露,被层层的杂物所包裹,但只要是真爱就必然神奇,去掉杂物就熠熠生辉。人生不是为自己的存在而来,而是为了一件真爱的大事而来。世上有一种朴素无华的真爱之举,这种真爱之举是无私的,虽然辛苦也觉得幸福。真爱之核质地坚硬,千磨万击不消失。

好的教育哲学更强调整体优化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总督学顾问陶西平:教育是由若干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制约的因素构成的系统,正是这些因素的矛盾运动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重视系统地研究教育问题,重视通过统筹促进教育工作的协调发展,以防止和减少片面性,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方法论基础。

刘彭芝校长的教育哲学突出了整体优化的思想。她的基本教育理念是以爱为基础,基本的办学目标是创建世界一流的中学,基本的发展战略是坚持教育创新,基本办学途径是加强干部、教师队伍建设和学校文化建设,着力点在于通过推进课程改革,加强学校的德育、体育、美育、超常教育和创新教育,运用先进教育技术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同时加强广泛的教育国际交流,并履行学校的社会责任。

因此,刘彭芝校长始终重视学校教育的统筹协调发展,从而做到了以全面的视角实现全面的推进,以全面的推进取得持续发展的效果。这当然需要一定的功力,但更重要的是需要一种精神,那就是为追求教育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她说“人生为一大事来”,正是这种精神的生动体现。

好的教育能激活师生的生命力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谈松华:在传统教育中,学校是人的标准化“生产工厂”。教师是生产者,学生则是“产品”。学校的活动是一个不断生产和加工的过程。现代教育观则把学校作为具有生命活力的学习共同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他们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刘校长是现代教育观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她说,学校管理不同于企业管理,我们的老师是人,学生也是人,我们的产品也是人,这就对我们管理中的“人本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校管理以人为本的一个主要体现就是注重细节、注重过程,如果我们只看重结果,忽略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就可能极大挫伤教工的工作积极性,因为学生不同于物质产品,其学习基础、个性爱好、智能结构、家庭背景等各不相同,在这样一个前提下,我们不可能要求教师“加工”出整齐划一的“标准”产品。学校管理创新之一就在于融合刚性制度和柔性情感,融合外在的制度约束和内在的自我约束。

刘校长丰富的办学思想中,最核心的东西是尊重个性,挖掘潜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一切为了人类进步的精神,它是贯穿整个人大附中的办学过程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力量,引领着学校活动的各个领域,为学生个性的尽可能充分发展创设环境,构筑平台,营造氛围,使学校真正成为释放和发展学生创造“潜能”的“乐园”。

人大附中党委书记、副校长周建华:刘彭芝校长一再强调,办人民满意教育,着眼点是学生,而着力点是教师。教师是学校教育创新的主体,校长的教育理念,学校的办学目标都要通过教师的教育行为落实到每一个课堂,每一个学生身上,“职业、敬业、乐业”是教师成才的“三部曲”。

让教师实现人生的价值,教师能翻多大跟头,学校就给他们搭建多大的舞台,要让每一个员工都能够工作得有尊严、有自由、有成就。要善于发现教师的闪光点,了解他们适合干什么,能干好什么,并将他们放在最适合的岗位上,就能够激发他们内心深处建功立业的激情。

要为教师提供机会,创造教师成才的条件,尽可能为教师进修提供方便,让教师有时间读书,鼓励他们继续深造,不能眼光短浅,校长在这方面如果不大气,学校就难出名师;培养名师还需要世界的眼光,井底之蛙成不了一流名师,要创造机会,让教师走出校门,走出国门,开阔眼界,才有可能达到世界一流的教育水平,才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

猜你喜欢

人大附中学校教育
我们班里的奇遇记
国外教育奇趣
我做了一次“小陀螺”
人大附中早培班九年级周思言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校推介
人大附中“三高足球俱乐部”校园足球中的佼佼者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