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分析

2016-11-26贺慧妍

决策与信息 2016年26期
关键词:文化素质市民化公共服务

贺慧妍

长春工业大学 155100

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分析

贺慧妍

长春工业大学 155100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仅是取得市民身份更是在经济、社会和文化全方位融入城市的过程。目前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存在市民化成本过高,公共服务不均等、自身文化素质较低等问题。本文经过对问题的分析提出以下意见,建立合理的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成本分担机制,缓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压力,打破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职业技术培训机制,鼓励转移人口参加社区活动,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顺利进行。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共公服务成本

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内涵

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同于其他国家直接由农民变为市民,由于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农业人口虽从农村转移到城镇,但无法立刻获得城市户籍,因此无法和市民同等享受公共服务,阻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本文参考目前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定义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仅是就是取得城镇户籍,更有包括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全方位融入城镇,与市民同等享受公共服务的过程。

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存在问题

第一是市民化成本过高。2014年,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人均公共成本13万,私人成本1.8万元①。农业转移人口在农村实现增产难度越来越大,在城镇低技术工种收入有限。加上没有城镇户籍,难以享受如子女义务教育、社会保险等公共福利补贴,使农业转移人口承担过高的市民化成本,有没有有效的成本分摊,严重阻碍市民化进程。

第二是农业转移人口难以和市民同等享受公共服务。目前我国农业转移人口享受公共服务不足城镇居民的一半。首先,从农业转移人口子女教育方面来看,一是地方政府负责义务教育经费行发放的政策排挤农业转移人口子女经费。二是有限的教育资源排挤农业转移人口子女入学。虽然,我国政府早以法律的形式确保公平对待农业转移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积极开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比重虽有提高,但是仍不足一半。其次,从农业转移人口签订劳动合同比重方面来看,比重不足城镇居民半数。最后,从外出农民工参与各项社会保险情况方面来看,工伤保险参与率和城镇人口相近,在养老和医疗保险方面,农业转移人口参保率整体较低。

第三是农业转移人口文化素质较低。与享受公共服务程度不足城镇人口一半相比,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受教育程度更低,仅为城镇居民的三层。大多农业转移人口文化水平集中在高中以下程度,而且相当一部分人口没有受过正规的技能培训,较低的文化素质直接导致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中难以找到稳定的工作,收入不高,难以在城镇中真正安家落户。

三、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的意见

第一是建立合理三方成本分担机制。根据社科院的测算,未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府每年约支付6500亿公共成本元,不足政府公共财政6%,在政府合理承范围之内,但是目前我国没有关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政预算的安排。因此,我国目前不缺资金,关键是首先要建立一个有效的成本分担机制,确定政府主导市民化公共成本,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分担私人成本的多方参与的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得以确保资金高效使用。在国家财政主要承担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所需的公共成本,同时积极促进一些慈善事业、非营利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比如,社区的基本健身设施可以由企业来赞助,学校、医院等公共事业引入私人投资。城市基础设施融资体系完善,盘活社会资本,用于城市建设。对于私有成本要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分担,如政府补贴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提高企业住房公积比例,个人支付购房余款。

第二,打破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农业转移人口无法与市民一样享受同等的公共服务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政府制度由于城镇户籍的居民提供公共服务。由于转移人口流入大城市,导致城市的承载力下降,危害社会安全和稳定。因此政府排斥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限制更多的农业转移人口流入缓解大城市承载压力,比如说在上海实行的积分入户制度,北京实行的居住证制度,根据积分制度可以先领取居住证,享受一些和居住证相挂钩的福利待遇,即缓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一部分自身的压力,也可以一定程度地缓解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

对于中小城市应该合理的引导农业转移人口,积极推进其和当地居民同等享受公共福利的制度。目前由于固有观念的限制转出地政府大多不愿主动做相关劳动力输出工作,不愿向外地转移自己辛苦培植的劳动力,为外地服务。转入地政府不了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优势,简单认为农业转移人口普遍属于廉价的劳动力和低技术工种,城市资源承载和运行保障压力将随着农业转移人口入户而骤增,增加政府公共服务的压力,因此,中央政府应该建立完善的转移支付机制,调整财政政策,对农业转移人口流入地给以财政上的鼓励。只有转入地政府和转出地政府共同努力才能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顺利进行。

第三是提升农业转移人口自身文化素质。由于文化素质的限制和自身固有的思想限制,农业转移人口的文化生活更固守于农村的生活方式,休闲娱乐一般就是睡觉和看电视,不会参加居委会、社区活动等融入到城镇居民社会生活交往的活动中。社会组织应积极组织农业转移人口积极拓宽自己的交际圈子,加强城乡之间相互沟通、交流。由于现代企业发展越来越依靠劳动者的文化技术,而农业转移人口技术水平较低,我国政府应财政补贴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培训费用,完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机制,城市职业培训网多层次分布,以改变农业转移人口文化技术水平较低的现状。

注释

①中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报告,2014.

[1]于乾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困境及解决对策[C].河海大学,2007.

[2]何以鸣,罗必良,高少慧.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基于制度供求视角的实证分析[J].经济评论,2014(5):38-48.

[3]李兴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障碍因素分析[J].湖南农业科学,2007(5).

猜你喜欢

文化素质市民化公共服务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新冠病毒及公共服务观念的渐变
政府购买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的实践探索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山东省奖励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出新招
陆铭:不能高估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探析
论农广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性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投入效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