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薪火传承:从“长征精神”到“海南精神”

2016-11-26毛志华

今日海南 2016年9期
关键词:琼崖长征精神长征

文|毛志华

薪火传承:从“长征精神”到“海南精神”

文|毛志华

从“长征精神”到“海南精神”,贯穿其中的是革命精神的薪火相传。对今天的海南来说,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就是要以“海南精神”不断凝聚推动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新动能。

从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其历时之长、征程之遥、路途之险、困难之巨,举世罕见。红军长征是一部大气磅礴的英雄史诗,它不仅创造了可歌可泣的革命壮举,而且铸就了伟大不朽的长征精神。这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的牺牲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今天,红军长征的历史虽已过去了整整80年,但“长征精神”历久弥新,永放光芒。在“长征精神”影响下,一代又一代海南人在海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新长征”路上矢志不移、奋发图强,谱写了一页又一页的灿烂篇章,一步步铸就了以“坚定信念、一往无前,实事求是、开拓进取,全心全意、为民谋利,无私奉献、不怕牺牲”为主要内涵的“琼崖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精神”;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为主要特征的“特区精神”;以“坚守信念、不忘初心,求真务实、改革创新,担当尽责、攻坚克难,发展为民、发展靠民”为要义的新时期“海南精神”。从“长征精神”到“海南精神”,贯穿其中的是革命精神的薪火相传。对今天的海南来说,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就是要以“海南精神”不断凝聚推动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新动能。

“长征精神”和“海南精神”同源、同质、同向

“长征精神”与“海南精神”虽然出自不同的时代、发自不同的地点,但它们的渊源是相同的、本质是一致的、梦想指向是共同的,即二者同根同源、同心同质、同向同往。

一、“长征精神”与“海南精神”的同源性

“长征精神”与“海南精神”同根同源于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长征精神”与“海南精神”中所蕴含的信念坚定、矢志不渝的精神,就是对“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精神的坚持和发展;不惧艰险、不怕牺牲的精神,就是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等精神的传承和弘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就是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心齐,泰山移”“众人拾柴火焰高”等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依靠群众、忠诚为民的精神,就是对“民为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夙夜在公”等精神的发扬和光大;勇敢坚毅、艰苦奋斗的精神,就是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劳兴国,逸豫亡身”“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等精神的坚守和承续。无论从历史渊源来看,还是从思想基础出发,两者都是中华民族精神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传承与赓续。

二、“长征精神”与“海南精神”的同质性

“长征精神”与“海南精神”固然有许多表现形式,但二者本质都是对理想和信念的坚守,都同心同质于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红军长征总行程达65000余里,途中经过14个(今15个)省,10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和杂居区,渡过几十条河流,翻越几十座大山,穿越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红军将士能够视死如归、浴血奋战,能够战胜人世间难以想象的千难万险,就是因为他们心中有着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奋斗的崇高理想,凭的就是对共产主义必胜的坚定信念。在烽火岁月,地处边陲的海南岛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回旋余地较小,革命斗争环境艰难。琼崖党组织曾两次共约10年之久与党中央和上级党组织中断联系,但琼崖党组织能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持武装斗争二十三年红旗不倒,归根究柢在于以冯白驹为代表的琼崖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海南大力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特区精神,在相当薄弱的基础上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近几年来,海南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担当实干,实现了海南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使得海南在全国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贯穿其中的精神实质依然是对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忠诚信仰。

三、“长征精神”与“海南精神”的同向性

“长征精神”与“海南精神”都同向同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二者都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如同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那时起,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但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广大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前仆后继、顽强奋斗,使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红军长征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实现中国梦奋斗进程中的关键一环,它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日后夺取全国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以冯白驹为代表的琼崖共产党人英勇的革命斗争历史,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不懈奋斗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的时期,虽然我们所处的环境、面临的任务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奋斗都是为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梦想前进。

以“海南精神”引领海南科学发展绿色崛起是对“长征精神”最好的继承和弘扬

“长征精神”虽然只是形成于中国现代历史上一次史无前例的战略大转移,但却蕴含着支撑中国共产党完成革命伟业、建设新中国及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众多精神要素,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1984年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乘着汽车重走长征路,深情感慨:“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在“长征精神”的激励和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一个又一个胜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仍在继续,“长征精神”依然是我们实现这一目标的不竭动力。“海南精神”承继了“长征精神”的核心要义,并赋予了其新的时代和地域内涵,是“长征精神”在海南当下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新世纪新阶段,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就是要以“海南精神”引领海南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新实践。

一、坚守信念、不忘初心,守好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政治灵魂、经受考验的精神支柱和奋斗不息的力量源泉。琼崖无数共产党人从投身革命之日起,就确立了自己对党和人民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并为之奋斗不止。无论是大革命时期白色恐怖的大屠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母瑞山的艰苦岁月,还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的疯狂“扫荡”、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的残酷“清剿”,都从未动摇过琼崖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在坚持母瑞山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中共琼崖特委书记冯白驹经常坚定而又乐观地对战友们说:“革命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坚持到底,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琼崖工农红军总司令冯平临刑前慷慨陈词,“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杀了一个冯平,还有千万个冯平!革命是杀不绝的,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琼崖革命之所以取得成功,凭的就是以他们为代表的千千万万共产党员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新时期,在海南建设发展的各条战线上也涌现出许许多多信念坚定的共产党员代表。海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牛开成扎根基层24年,为纪检监察事业鞠躬尽瘁,在与病魔抗争的日子里,仍坚持带病工作,用生命和热血塑造了基层领导干部勤政为民的良好形象,赢得了干部群众的信任和爱戴,诠释了共产党员对党的事业的忠诚信仰。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林北川是领导干部的楷模,他以坚定的信念、扎实的作风、为民的情怀,带领全县党员干部直面矛盾,勇破难题,推动了“乐东之变”,谱写了“乐东经验”,得到了中央的肯定。牛开成、林北川是新时期海南共产党人的优秀代表,是坚守信念、不忘初心这一精神的有力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今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更是谆谆告诫全党,“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振聋发聩、令人警醒。当前,海南已经进入发展的黄金期,完成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国际旅游岛、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三大目标”,实现将海南建设成为全省人民的幸福家园、中华民族的四季花园、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三大愿景”,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许多的矛盾和困难亟待解决,唯有坚守信念、不忘初心,才能认准方向、砥砺前行。

二、求真务实、改革创新,扛起最大特区的使命担当

求真务实、改革创新,是推动海南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宝贵经验,是我们党永葆生机活力、我们的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琼崖共产党组织始终从琼岛斗争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中央指示与琼崖革命实际相结合,正确执行上级指示,制定斗争方略,坚持依靠人民群众,坚持建立和发展农村根据地,坚持武装斗争,保证了琼崖革命的正确方向。建省办经济特区后,作为全国最大和唯一的省级经济特区,历届省委领导带领海南人民立足省情,大胆探索,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催生了海南建设发展的一个又一个新成就。特区建立伊始,海南就整体推开以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的改革超前试验,率先在全国提出并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全国的经济市场化改革积累了经验;率先探索“小政府、大社会”管理架构,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按照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设置的省级地方政府机构,为全面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了借鉴。进入新阶段,海南率先在全国提出生态省建设目标,推动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走上一条符合自己实际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近几年,海南又率先在全国开展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工作,开展省域“多规合一”试点,着力“下好全省一盘棋”,为全国积累经验,作出示范。这些探索与创新是海南全省上下对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这一精神的积极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更是把创新发展摆在五大发展理念之首予以提出。创新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潮流和鲜明主题。对于海南而言,改革创新,也是我们增强创新优势,推动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动力。展望未来,海南科学发展绿色崛起和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发展方位已定,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是如何有效推进落实。我们唯有求真务实、改革创新,以过人的胆识气魄,实足的拼劲韧劲,拓宽思路,创新举措,建立健全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才能实现后发赶超、后来居上。

三、担当尽责、攻坚克难,推进改革发展的突破跨越

海南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说到底就是一部担当尽责、攻坚克难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之初,为加快海南开发建设,1952年8月,中央决定修建海南岛海榆中线公路。中央军委调派近万名解放军官兵开进海南,海南区党委、行政公署也征调全岛10万民工共同投入施工建设。海榆中线公路全线跨过南渡江、南界河、龙州河等河流,穿越金屏岭、走鸡岭、阿陀岭等山脉,施工环境极其复杂。面对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极其简陋的作业条件和超乎想象的施工难度,广大筑路工人充分发扬了担当尽责、攻坚克难的精神。他们攀上状如刀削的陡崖,悬空打眼放炮,逢山开道,遇水架桥。在筑路过程中,先后有221名指战员和民工光荣牺牲,仅用两年多时间,全长296.6公里的海榆中线公路就全线贯通。进入新时期,海南承担的历史使命依然十分艰巨。345公里的西环高铁仅用2年3个月就建成通车;西南部电厂1号机组仅用1年时间就建成投产;建筑面积17.3万平方米的省肿瘤医院仅用26个月时间就建成运营;博鳌机场从开工到试飞仅用10个月,创造了世界民航机场建设史上的奇迹;博鳌国宾馆6个改造项目,按常规做法600天才能干完,但仅用150天就高质高效完成……这些速度与成绩是新时期海南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担当尽责、攻坚克难精神的有效彰显。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担当就是责任,好干部必须有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坚持党的原则第一、党的事业第一、人民利益第一,敢于旗帜鲜明,敢于较真碰硬,对工作任劳任怨、尽心竭力、善始善终、善作善成。”要求党员干部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要敢想、敢做、敢当,做我们时代的劲草、真金”。担当尽责、攻坚克难是对每一个党员干部的要求,也是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面对海南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唯有继续保持和发扬担当尽责、攻坚克难的优良传统,在关键时刻、硬任务硬考验面前,站出来、顶上去,才能扛大事、攻难事、办实事、做好事,才能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份满意的答卷。

四、发展为民、发展靠民,凝聚绿色崛起的人心力量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基本依靠力量。战争时期,琼崖革命始终处在反动势力的重重包围之中,却能创造出许许多多的奇迹,其关键之一就是冯白驹总结的“山不藏人,人藏人”。海南解放后,能够在短时期内实现经济、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迅速恢复和发展,靠的还是人民群众的力量。正因为如此,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海南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民生为大、执政为民”的理念,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为人民谋利益”的责任,到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的愿景,到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以“建设幸福家园”和“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先行区”的构想,海南始终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首位,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老百姓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笑容也越来越灿烂。“十二五”期间,省委、省政府将每年财政支出的70%以上、新增财力的55%以上用于改善民生。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托起了百姓“安居梦”;完成环岛高铁建设,实现“全省同城”;推进教育事业均衡发展,把优质学校办到了家门口……一个又一个民心所向、众望所归的民生工程,得到了广大群众的高度认同,不断提升着老百姓的获得感,全省上下政通人和,干事创业的氛围更加浓厚。近年来海南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令人惊叹。引以为傲的“海南速度”,是全省上下同心协力、共谋发展的结果,是“发展为民、发展靠民”理念的生动诠释。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所处的环境和担负的任务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没有变,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致性没有变,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优良传统也绝不能丢。面对不同程度依然存在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弱化等脱离群众的危险挑战,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海南科学发展绿色崛起这一重大历史任务,我们仍然需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始终保持好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作者系省委党史研究室(省地方志办公室)主任]

本文责编/曹秋秀 邮箱/364801105@qq.com

猜你喜欢

琼崖长征精神长征
爷爷的长征
长征八号,入列!
琼崖纵队何以二十三年红旗不倒
红军长征起止于何时?
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
——《琼崖革命历史文献选编》出版
琼崖革命精神研究的新探索
——《琼崖革命精神》评介
周恩来与琼崖革命
——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
长征路上的“看齐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