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本主体”到“社会主体”——费斯克对大众文化解读过程的重构

2016-11-26佟建军

长江丛刊 2016年35期
关键词:菲斯大众文化力量

佟建军

(作者单位:沈阳工学院)



从“文本主体”到“社会主体”
——费斯克对大众文化解读过程的重构

佟建军

文本主体并不是受众在阅读当中真正的主体位置。当社会体验与文本加合起来共同作用的时候,受众会从文本主体移向社会主体,由社会体验决定他对文本的解读。

社会主体 文本主体 认同 快感 社会体验

“社会主体”比“文本主体”更进一步,强调人的社会性,同时也强调其历史性:

“社会主体是有历史的,存在于特定的社会结构之中,是由复杂的文化历史组成的,而这个文化历史既是社会的,也是文本的。主体性来自‘真正’的社会体验以及想象的或文本的体验。”①

在具体的社会历史中的人所能进入的主体位置是“社会主体”,而正是“真实的社会体验”使大众文化研究的主体概念从“文本主体”转向“社会主体”,也正是它,主体性与日常生活相关联,从而实现大众文化的相关性。

一、认同的快感及其两面性

文本主体的同质化力量渗透于资本主义的各个角落,因为叙事遍布社会生活,而资本主义的叙事方式是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文本主体生成的机制。各种文本所塑造的主体性位置共同指向一处,即维护和再生产资本主义秩序的意识形态:

“这里要说明的一个问题是,这些社会力量并不局限于电视:它们在电视现实主义中的确很容易发挥作用,因为它们代表了在社会中积极起作用的那些力量。电视可以为我们构建一个主体地位,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些社会力量一直在以同样的方式构建我们的主体性。一般说来,意识形态企图否认这些社会力量之间的矛盾,企图把它们统一成相互支持的结构,可是我们的社会体验更有可能使我们意识到这些矛盾、紧张关系以及种种差别。”②

意识形态则是统一的,它要统一个体的社会体验,并与资本主义相统一;但是社会体验最终来自身体,它无法被文本完全统一。社会体验不能被文本的同一性力量所统摄,是因为文本主体的产生来自优势观看地位带来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同时也是快感。换句话说,个体进入文本主体的动力在于,这样的全知全能地位同时也是与社会相统一的状态,这使他成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回到了一个可以依靠的总体性之中,这样带来的快感当然非常有诱惑力。但是社会体验也是在快感当中破坏这种统一的。

社会体验在文本主体的诸种力量之间中介。如果社会体验与文本主体相容,那么文本主体带来的快感则毫无疑问可以轻易获取,个体也因此顺利进入文本主体;如果社会体验与文本主体相抵触,那么最终占上风的是社会体验而非文本主体,个体会排斥这个特定的文本主体,而在否定这种主体性位置中获得些许快感。这就是社会主体性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中介方式。

二、社会主体的生成

社会主体性的生成也是在这种中介方式当中:

“意义是社会决定的,也就是说,是由适应社会的读者与文本结合的产物。”③

在大众与大众文化相连接起来的具体解读中,社会主体性与文本主体性同时存在。在社会体验的中介作用下,个体最终进入的主体位置是不能预先确定的,而是他的社会主体性与文本的文本主体性相角力得到的:

“解读电视文本是对现存主体位置与文本提出的位置之间进行协调的过程,而在这种协调中,力量的均衡取决于读者。主要不是读者的主体性服从于文本的意识形态力量,而是文本中发现的意义朝着读者的主体位置偏移。”④

在“文本主体”理论中,文本的力量是强大的,意义是封闭的,读者-观看者在这个结构中完全没有任何空间和力量,这当然是一种结构主义的洞见,毫无疑问具有深刻意义;但是从人种学研究来看,个体在同质化的强力面前并非毫无还手之力,他对不愿接受的意识形态仍然会采取拒绝的态度和立场,由此可见,真正的决定权在大众一边,真正的决定因素是真实的社会体验,真实的解读过程是社会主体与文本主体的较量……这就是费斯克整合的“社会主体”理论:“社会主体性在意义构建方面的影响要大于文本产生的主体性,因为后者只有在阅读文本时才存在。”⑤

注释:

①菲斯克.祁阿红,张鲲译.电视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87.

②菲斯克.祁阿红,张鲲译.电视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73.

③菲斯克.祁阿红,张鲲译.电视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14.

④菲斯克.祁阿红,张鲲译.电视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92.

⑤菲斯克.祁阿红,张鲲译.电视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87.

[1]菲斯克.祁阿红,张鲲译.电视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费斯克.王晓珏,宋伟杰译.理解大众文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3]约翰·斯道雷.杨竹山,郭发勇,周辉译.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沈阳工学院)

佟建军(1982-),男,辽宁沈阳人,博士研究生,沈阳工学院思政部讲师,研究方向:大众文化与后现代。

猜你喜欢

菲斯大众文化力量
浅谈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几点思考
洋场·小报·《红楼梦》——媒介建构下的大众文化(1912—1949)
浅析“大众文化”
麦唛力量 (一)
孤独的力量
蜡 烛
怀疑一切的力量
对比研究东西方大众文化理论途径探析
从自然中吸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