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机制激发活力着力补齐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短板

2016-11-26李映旭

今日海南 2016年9期
关键词:机制人才评价

文|李映旭

创新机制激发活力着力补齐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短板

文|李映旭

编者按

省委六届十次全会指出,要狠抓教育,从根本上补齐人才短板。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离不开教育。当前,人才、教育供给直接关系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国际旅游岛建设大局,补齐这一短板任重道远。怎样创新教育供给?如何培养、吸引各类专业人才?本刊特别约请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及海南师范大学有关负责人从不同角度深入解读人才教育问题,共同为补齐人才短板建言献策。

省委《关于以创新为引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补人才短板”的重要任务。补人才短板,关键是坚持问题导向,着力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地激发和增强人才活力。为此,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立集聚人才的体制机制。

改革人才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我省在创新人才管理体制上有过不少探索和尝试,但总体而言,还处于一种传统的人才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是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政府集多重身份于一身,过多依赖行政手段进行管控,对用人单位管得过多过细。比如,由于编制定得过死,高校、医院等用人主体在岗位设置、职称评定、工资总额等方面都受到限制,很难做到按需设岗、按需用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如果人才这一最重要的资源、最活跃的智力要素不能进行市场化配置,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整体效能必然大打折扣。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根本问题就是处理好“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为此,要抓好以下转变。一是政府主要职能从管理向服务转变。要着力构建人才特区,建立政府人才管理服务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强化人才宏观管理、政策法规制定、公共服务、监督保障等职能,大幅度减少对人才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人才资源依据市场规则实现最优配置。二是用人单位角色从客体向主体转变。用人单位要改变过去对政府的过度依赖,发挥主导作用,认真承接政府下放的人才评价权、选拔权、调配权、奖励权,以单位需求为导向制定人才规划、开展人才引进、培养所需人才、加大人才投入,真正释放出在人才工作上应有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人才管理服务体系从封闭向开放转变。要以建设集公共服务、创业孵化、融资中介、成果展示、活动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人才大厦”为主要抓手,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的人才市场体系,积极培育各类社会组织和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有序承接政府转移的人才培养、评价、流动、激励等职能。

改进人才培养机制,大力培养产业发展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

培养人才,根本任务是按需施教,促进人才规模、质量、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相协调。虽然近些年我们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上持续发力,并呈现出较好态势,但总的来看,无论是人才数量还是人才质量都还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要。以高技能人才为例,2015年我省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总量的13.36%,远低于规划25%的目标,更低于国家26.3%的平均水平。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层次,优化技术技能人才结构,已成为人才服务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改进人才培养机制,重点是以重要领域、重点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改进人才培养方式,完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当前,重点要抓好以下方面:一是抓好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统筹。紧紧围绕12大重点产业发展需求,抓好人才培养规划,加强人才需求预测,发布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建立人才结构调整与经济结构调整相协调的动态机制。二是充分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要立足产业发展需求,建立高校学科、专业、课程动态调整机制,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切实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用性。三是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要进一步深化职业院校改革,促进企业与职业院校成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双主体”,支持大型企业和职业院校共同建设急需紧缺职业技能人才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工作站和技能大师工作室,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良好保障。

创新人才评价机制,着力形成注重品德、能力、业绩的正确导向

对待非常之人必须要有特殊政策,特殊政策首要体现在评价机制上,通过评价发现人才、激励人才,改变单一的人才评价标准,发挥多元的评价主体作用,对于评价和使用人才至关重要。

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关键是建立科学化、社会化、市场化的人才评价制度,把各类人才引导到干事创业的轨道上来。为此,重点要抓好以下方面:一是推动形成重品德、能力和业绩的评价导向。要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人才,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不将论文等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条件。二是针对不同领域人才采用不同评价考核方式。要发挥政府、市场、专业组织、用人单位等多元评价主体作用,对基础研究人才以同行学术评价为主,对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人才突出市场评价,对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强调社会评价,分类推进人才评价工作。三是逐步分批下放用人单位职称评审权限。要切实克服“评人的不用人,用人的不评人”现象,突出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合理界定和下放职称评审权限,做到该放则放、放管结合、放接有序。

健全人才流动机制,提高人才横向和纵向的流动性

要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有序流动,营造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政策环境。长期以来,体制内人才都是组织调配,人才流动性比较差。改革开放后,人才流动虽有所松动,但受户籍、档案、人事等关系的制约,人才跨地区、跨行业、跨体制流动仍然比较困难。比如,人才从党政机关流出容易,流入难;体制内流动容易,体制之间流动难;向发达地区、更高平台流动容易,向艰苦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自由流动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条件。适应这种要求,畅通人才各种流动渠道,已成为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

健全人才流动机制,重点是提高人才横向和纵向流动性,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结合我省实际,畅通三种渠道特别重要:一是畅通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各方面人才流动渠道。要真正打破户籍、地域、身份、学历、人事关系等制约,畅通三支队伍之间的流动渠道,特别是要研究制定吸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优秀人才进入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的政策措施,让人才在合理流动中选择平台。二是畅通事业单位和企业科研人才双向流动渠道。要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在履行聘任合同的前提下,到企业兼职从事科研成果转化、技术攻关;同时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设立一定比例流动岗位,吸引有创新经验和实践的企业家或科研人员兼职。三是畅通人才向艰苦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渠道。要加强政策引导,狠抓项目扶持,并从物质、待遇和发展空间等多方面给予艰苦地区和基层一线支持或倾斜,使基层人才在政治上受重视、社会上受尊重、经济上得实惠。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和释放人才的创新创造创业活力

要让创新人才得到合理回报,使他们“名利双收”。常言道: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但长期以来,我们有一个传统就是“不患寡而患不均”,讲究平均主义和大锅饭,哪怕你在科研项目上起到了关键作用,是“关键少数”,事后“论功行赏”,也只能和大家一个样。这种机制极大地扼杀了人才的创新创造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既然人才资源也是市场要素,就应当遵循市场规律,体现人才创造价值。只有使人才在创新创造中有收益、有荣誉、有地位,才能更好地激发人才潜能,促进人才发展。

强化人才激励机制,目的就是要通过充分尊重和体现人才价值,进一步激发和释放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当前,要重点在以下方面加大探索力度:一是加强创新成果知识产权保护。要通过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制定创新成果保护办法,区别个人贡献与集体智慧、职务发明与个人成果,提高研发团队、发明人的收益比例,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才创新积极性。二是拓宽科技成果转化与收益渠道。要允许科技成果通过协议定价、在技术市场挂牌交易、拍卖等方式转让转化,完善科研人员收入分配政策,切实加大对创新人才的激励力度。三是搭建科研人才创新创业平台。要允许科研人员经所在单位同意,到科技型企业兼职并按规定获得报酬,或者带项目离岗独自创业,一定时期内保证其基本待遇、社会保险和职称评审等权利,真正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机会、创造条件。

优化引才用才机制,着力用好岛内岛外两种人才资源

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不惟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近年来,我省接连出台引进人才、引进团队、柔性引才等政策,每年都面向海内外发布高层次人才需求目录,组织省内相关用人单位参加各类引才引智活动,支持用人单位根据实际需要设立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依托海外机构建设海外高层次人才联络站等,在人才引进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举措。但客观而言,我省作为欠发达地区,在吸引人才上很难与发达地区比肩,今后更要以海纳百川的姿态,紧扣需求,多措并举,着力引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

优化引才用才机制,关键是实行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统筹用好岛内岛外两种人才资源。其重点,主要为以下方面:一是大力引进急需紧缺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紧紧围绕我省12大重点产业需求,整合引才政策,加大引才力度,特别是对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开辟专门渠道,实行特殊政策,实施精准引进。二是加大柔性引才力度。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理念,进一步完善柔性引才政策,借助博鳌亚洲论坛等重大平台,借助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等重大契机,通过项目合作、顾问指导、短期兼职、对口支援等多种方式吸引省外人才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三是挖掘、使用好“候鸟”人才。充分发挥生态立省、经济特区、国际旅游岛三大优势,进一步摸清“候鸟”人才底数,做好供需对接,完善政策措施,充分挖掘和吸引近在眼前、主动上门的“候鸟”人才资源。

强化人才发展保障机制,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

千秋基业,人才为先。早在2010年,我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就明确提出要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近年来,我省坚持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切实加强人才政策创新,狠抓重大人才工程实施,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加快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提供了较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但受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人才管理体制、财力基础情况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我省人才发展所需要的各方面保障措施还不完善,特别是人才投入总量有限,人才资源开发总体水平不高。以贯彻落实省委精神为契机,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我们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

强化人才发展保障机制,重点是围绕人才优先发展战略需要,进一步完善党管人才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其重点,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增强人才工作力量。要围绕我省12大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将行业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列入相关职能部门“三定”方案,健全机构、配强力量。二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发挥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政府投入的引导和撬动作用,研究制定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加大人才投入的政策措施,探索建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多元投入机制。三是建立人才工作责任制度。要强化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将人才工作列为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情况述职的重要内容,建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人才工作述职制度,切实保障人才工作各项任务和重大责任落地落实。

(作者系省委组织部部务委员、省人才办主任)

本文责编/王亦晴 邮箱/jrhnwyq@163.com

猜你喜欢

机制人才评价
人才云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建立激励相容机制保护数据安全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