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诗之名
——2016武汉诗歌节侧记

2016-11-26李亚飞

中国诗歌 2016年10期
关键词:北岛新诗武汉

□李亚飞

以诗之名
——2016武汉诗歌节侧记

□李亚飞

诗歌是人类共同的心灵栖息地。

2016武汉诗歌节如约而至,以诗歌为纽带,来自世界各地的99位诗人齐聚江城,共同点亮浪漫星空!

高山流水 知音相聚

黄鹤玉笛,鹦鹉洲头,龟蛇相望,大江东去。湖山俊秀,人文斐然,千年诗韵,绵延不绝。

2016年8月25日上午,由卓尔书店、《中国诗歌》、闻一多基金会、武汉广播电视台共同主办,《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楚天都市报》、湖北经典音乐广播、楚天音乐广播、网易湖北等多家媒体全力支持,旨在延续江城武汉的诗歌源流,启迪诗意人生,营造诗意江城,打造全国诗歌重镇,推动中国新诗与世界诗坛对话的2016武汉诗歌节,在汉口卓尔书店盛大启幕。

中国当代“朦胧诗派”代表诗人北岛,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吉狄马加,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吴思敬,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主任叶延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清华,《诗刊》副主编李少君,《人民文学》诗歌编辑部主任朱零,《大河》诗刊主编高旭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谭五昌,旅日诗人、翻译家、日本城西国际大学教授田原,台湾地区诗人陈黎,美国诗人、汉译家梅丹理,埃及诗人赛义德·顾德,日本诗人、翻译家竹内新,韩国诗人、翻译家韩成礼,蒙古国诗人、翻译家森·哈达,新加坡诗人、新加坡作协副会长蔡家梁等来自国内外的著名诗人和评论家以及谢克强、刘益善、车延高、田禾、张执浩等二十多位湖北诗人,12位闻一多诗歌奖候选人,第六届“新发现”诗歌夏令营的12位学员,云集现场。

开幕式上,著名诗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吉狄马加致辞,他对充满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武汉诗歌节,对坚持了八届的闻一多诗歌奖表达了敬意。时值全国诗歌界正在迎接新诗百年,吉狄马加提到,对于当今世界的各种冲突,不同的人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但诗人的回答对于世界和谐发展,加强深层的心灵交流,弥合障碍,促进和平,是一种重要的声音。“有责任感的诗人,是民族精神和文化符号,促进人类沟通理解,为人类未来共同的发展做出特别的贡献。最近几年,诗歌又回到公共生活空间,诗歌的生命力依然存在,将为唤醒我们的生活和灵魂发挥更好的作用。”

诗人、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梁必文也代表湖北省作家协会致辞,热烈祝贺2016武汉诗歌节隆重开幕。

紧接着,第八届闻一多诗歌奖颁奖仪式、中国诗人面对面、外国诗人面对面、2016“新发现”诗歌夏令营开营仪式、中国新诗与世界圆桌会议、诗漫江城——诗歌音乐会、“致敬新诗百年”朗诵会、中华诗词少儿吟诵会等一系列的活动依次拉开帷幕。

一组《手工》 斩获闻奖

2016武汉诗歌节上,闻一多诗歌奖自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8月24日晚,经评委会主任李少君,评委吴思敬、叶延滨、张清华、朱零、高旭旺、谭五昌认真、公正的评审,通过两轮投票,评选出了第八届闻一多诗歌奖得主——河北籍诗人简明。

评委会给简明的颁奖辞是:“诗人自由穿梭于历史记忆与现实场景中,并努力将丰盈的生命体验与形而上的思考达成有机的融合。诗人一以贯之的大气、豪放与阳刚的审美风格,与其作为生存背景的燕赵大地构成了内在的对称关系,尤其是诗人对精神重量与灵魂风景的自觉追寻与用心维系,充分彰显了简明作为一名真正诗人的独特价值与应有风范。”

颁奖仪式上,折桂大奖的简明似乎并没有特别大的情绪波动,反而多了一丝淡定和宁静,可能这就是诗人对身外事独特的表现方式。他谦虚地说道:“荣誉大于获得者,正如勋章高于功勋。”同时以诗意的语言发表了答谢词:“诗歌让我们方向一致,诗歌让我们彼此认同,诗歌让我们重温:爱与被爱。在与诗歌同行的路上,我们常常感怀于这样一种知遇:不是因为付出有了回报,不是因为修为得到了尊重,而是自我的虔诚,具有了更广大的情怀,具有了更宽泛的接纳。我们在被感召的路上,同时也感召了别人。”

闻一多诗歌奖由闻一多基金会和《中国诗歌》编辑部主办,卓尔控股有限公司承办,旨在彰显和传承闻一多的爱国主义诗歌精神,“倡导诗意健康人生,为诗的纯粹而努力”。八年来,这一奖项已成为中国当代诗坛颇具影响力的奖项之一。

犹记橡树 再闻回答

武汉是一座从来不缺乏诗意的城市。去年8月,著名诗人舒婷一头利落短发、一袭简约灰裙亮相首届武汉诗歌节,武汉读者用汉话版《致橡树》向她致意的情景还清晰犹记。2016年8月,作为中国朦胧诗派的代表、中国当代诗坛的标志性人物、无数人年少时的精神偶像的北岛现身武汉诗歌节,照样受到了江城文青的热烈追捧,过道、台阶上站满了人,甚至席地而坐。正如北岛自己所说:“今天在武汉,我变成明星了,我非常震惊!”

“情深不寿,强极则辱,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这是我初见北岛浮现在脑海中的句子。果不其然,之后的面对面访谈便印证了这一想法。

清瘦、沉静,语速缓慢简单,但充满张力。在我看来,67岁的北岛身上有一种格外沉静的知识分子的力量。一个多小时的心灵对话,他以厚重的音调动情朗诵自己的作品《一切》、《乡音》,倾倒全场,被读者惊呼为人生中为数不多的“极致体验”。

他说,他跟武汉有缘。1976年,北岛曾在武汉有过一段经历,整整40年过去了,他的感情十分复杂。40年前武汉的小店、码头、火车站,已在记忆深处变得模糊。这次重回武汉,现场涌来的三百多名读者席地而坐,诗歌氛围浓郁。我想,他内心里面应该是喜欢武汉这座城市的吧。

他说,用童心写诗是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北岛自嘲说,他的数学特别差,写作提供了一个新的人生可能性。他开玩笑说,很多人不应该读书,很多同学被读书毁掉了。他问主持人,阎志你也写诗,你也没有好好读书吧?阎志“诚实”地回答:当年都写诗谈恋爱去了。北岛取笑道:“如果你去读博士读硕士可能比现在要惨一些。”阎志“责问”北岛,“你当年为什么不多写几首爱情诗,让我们抄给女孩子?”北岛回答,“好像有十几首”。“还是不够用!”北岛说,爱情是写诗最重要的动力,自己的第一首诗就是写给女孩子的。他随即打趣主持人:“你应该也是的!”

他说,网络对于诗歌是好事但也可怕。他曾写了一首诗《生活》,全诗就一个字:“网”。没料到四十多年后真出现网络时代,将大家联系在一起,看不到头。他谈到时髦的互联网,不用到实体店,戴副眼镜就可以身临其境,还是“很可怕的”。阎志打趣说,“你多年前就预言到了互联网,如果当时就做互联网,现在中国就不一样了”。

北岛认为网络的兴起对诗歌的传播是好事,但是对于网络时代的汉语表示怀疑,碎片化的知识无法做到对事物完整的理解。阎志插话道:“所以还是要看书,多到书店。”

他说,新诗百年他只是铺路石。作为中国新诗代表性人物,67岁的北岛自诩“老青年”。谈及中国新诗百年,汉语诗歌的未来,北岛称,相比3000年前的《诗经》,中国新诗就像孩子一样,正从童年走向青壮年。但“大家不要着急,还早着呢”。在北岛看来,他也只是这条路上的一颗小小铺路石。但从现代到当代,我们还是在往前走了。

他说,他是诗坛的“老青年”。舒婷在首届武汉诗歌节上笑称自己是中国诗坛“老外婆”,而北岛则称自己是“老青年”。现场有诗人问道,随着年岁渐长,能否保持清醒的写作,诗歌的主题是否会有变化?北岛的回答很直接:对诗人来说,不是年龄的问题,而是心灵的问题,我认为我永远是年轻的。

虽然经历了中风、康复等等艰难的生活体验,但是他依旧保持内心安宁,仍然为改变僵化的教材,重新赋予孩子们想象力而努力。

北岛的话深刻直白,充满哲思,妙语连珠,多处诙谐的表达,偶尔自嘲,却又显得友善亲切、平易近人。然而,真正让我震惊的不是北岛的作品被抢购一空,而是他认真为读者签名的样子,一笔一画,仿佛对待至宝一样。此时的他,全身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接下来的时间里,著名诗人和诗评家吴思敬、张清华、李少君、田原和我们面对面,一起探讨诗歌的真谛,尽享诗歌的美好:

吴思敬作为对诗歌理论做出重大贡献的评论家,侧重于探讨中国新诗的得失;评论家张清华表示先锋诗不能“玩命”;李少君谈到了他个人的创作经历与珞珈诗派的创办;田原则把中日文化相对比,让我们更深入了解了日本文化……

两天时间,他们和读者面对面交流的内容各有不同,但那些静谧而又犀利的对话,都令我们深深动容。

圆桌会议 对话世界

8月26日上午,北岛、吉狄马加、叶延滨、吴思敬、张清华、李少君、阎志、梅丹理、竹内新、韩成礼、赛义德·顾德、森·哈达、蔡家梁等中国及来自美国、日本、韩国、埃及、蒙古国、新加坡的知名诗人及评论家来到卓尔书店圆桌会议室,旨在畅谈创作心得,畅叙诗意人生,回溯新诗百年发展历程,推动中国新诗与世界诗坛的巅峰对话。

《中国诗歌》主编阎志说,希望参会者合力编一本中国诗选100首,然后翻译成各种语种的版本,同时在诗歌交流活动中探讨如何推动中国诗歌真正被世界所认识和了解。众人在阎主编的抛砖引玉之下,纷纷打开了话匣。

李少君接话:“新诗真正要达到一个高潮可能要等待这个过程的完成,这不仅仅是靠诗人可以做到的,它是一个历史的合力,还要靠历史的契机,靠中国长期的稳定的社会发展和文明积累。”

“徐志摩与泰戈尔,艾青与聂鲁达,这是中外著名诗人完美沟通的两大范例,希望未来还会出现这样的世界诗坛佳话。”蒙古诗人森·哈达表示:“当下的中国顶级诗人应该增强与各国著名诗人的互动,互译出能产生世界影响的高水平作品。”

梅丹理讲述了后现代以后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谈到了把中国诗歌翻译成英文的接受问题,我们要面对英美诗歌处于什么阶段,他认为这是一个声音的时代……

竹内新谈到了翻译工作的责任感,“如果让中国现代诗来到日本,变成日语诗,让它在日本的土壤上开花结果,有几个特点很重要:首先你是重视汉语还是重视汉语文本;第二是在翻译过程中做一些少量的意译,更艺术化,减少原诗的损失;第三是通过灵活的直译和意译的综合处理进行翻译,同时让中国现代诗的日语翻译在日本读者中生根、开花、结果”。

…………

你方唱罢,我方登场。每个人都对中国新诗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畅所欲言,不拘泥形式,观点不一却又氛围融洽,可能这就是这次圆桌会议的宗旨所在吧。

诗人面对面 刮起异国风

光有中国诗人专场,显然是不够的,怎能不来点更具有创意和挑战性的呢?在武汉诗歌节进入第二天的时候,日本诗人竹内新、蒙古诗人森·哈达、美国诗人梅丹理先后与武汉诗歌爱好者“面对面”。

来自日本名古屋的竹内新曾是一位高中教师,家住乡下,家背后的山上是橘子林,竹内新半天在橘林劳动,半天翻译写作。“这样的生活让我觉得非常充实,很快乐。”他每年的版税收入是日本首相工资的两倍。

竹内新说,在日本,出版诗集一般是需要自费的,诗人们很少通过赞助出版作品,但诗集的发行量则各不相同,“时间是每一位诗人最大的敌人,通过媒体的炒作或许能活跃一阵子,但长久来说,时间是检验诗歌的惟一标准”。他还说,日本包括拿诺贝尔奖的作家,也需要靠读者来检验作品好坏,“一本书有一本书的命运,尽管作品有可能不够通俗,但这对作者来说是一种锤炼”。同时,这些年的翻译工作让他对翻译中国诗歌有了责任感,感受到莫大乐趣,希望让更多日本读者读到中国年轻诗人的优秀作品。

美国诗人梅丹理是个大高个,开朗、儒雅,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中文专业硕士毕业,已在中国生活了十多年,是个“中国通”。和他沟通,完全不会有语言障碍,反而他的幽默、睿智会让你有很多启发。

梅丹理说,他翻译中国诗人时,都会要求自己和诗人打成一片,了解他们的生活。他认为太容易翻译的中文诗歌不值得翻译,相反他更喜欢翻译难翻译的作品。梅丹理翻译了众多中国作家和诗人的优秀作品,为翻译吉狄马加的诗,梅丹理曾4次前往吉狄马加的家乡大凉山,体会那边的彝族风情。

在他看来,诗歌翻译工作更像绣花,要用语句、词汇而非针线为读者营造出独有的语言效果。“中文诗歌有许多独有的东西很难翻译成英文,作为译者,这些东西会卡在我心头成为疙瘩,但有趣的是,在我尝试创作中文诗歌时,这些东西反而会成为我的创作资源,由疙瘩变为珍珠,创作过程真有点像贝壳产珍珠一样。”

诗人森·哈达来自蒙古国。他说,草原有狼、狗熊、盘羊等野生动物,绿色在草原上停留的时间非常短暂,在漫长寒冷的冬季,人们会喝酒、唱歌,其中蒙古长调民歌就给人一种低沉、辽阔的感觉。“草原的人们日常生活重复又孤单,交通工具是牛车、马车,在漫长的冬天,大家围着火炉,烧着牛粪,挤着羊奶,人们开放、乐观、幽默,但同时又是孤独、寂寞的。”这样的自然环境会带给诗歌艺术很大的影响,森·哈达说,“蒙古诗歌抒情、有节奏感,朗诵起来少有痛苦、愤怒的感觉,人们甚至用歌声把诗歌唱出来。”正因为感情深沉含蓄,以至于蒙古男人很少对心爱的姑娘说“我爱你”,诗人都是如此。话语一出,读者对蒙古爱情诗的含蓄程度大为好奇。

诵读经典 致敬偶像

诗歌节进行到第三天,在悠扬的小提琴声中,美国诗人、翻译家梅丹理和2016“新发现”诗歌夏令营的青年诗人们在卓尔书店一起朗诵了舒婷、海子、北岛,及田间、汪静之、戴望舒等诗人的著名诗作。《假如我们不去打仗》、《雨巷》、《蕙的风》等或激昂或沉静,铿锵的话语,轻轻的叹息,仿佛让人穿梭时光,回到了民国时代。《致橡树》、《回答》、《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当代诗歌则让听众感受到了现代诗的传承和发展。郑愁予的一首《错误》,人们聆听“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一展台湾诗歌独特风貌。这些陪伴无数读者青葱岁月的诗句,让整个小剧场沉浸在诗的沉静和涌动中。

随后,一场“楼梯间朗诵会”把书店的气氛和人气推向高潮。个子高大、长着茂密大白胡子的梅丹理用流利的汉语吟诵自己的诗作《孔雀如是说》,引来不少掌声。

竹内新朗诵了自己的诗作《白花》,“映入眼帘的花并不美,梦见之时才最美……明日是开始结果的白花”,在轻柔的音乐声中,舒缓、错落有致的日语娓娓道来,读者皆陶醉其中。

森·哈达用中文和蒙古语轮番朗诵自己的诗作《一匹马和一首诗》,“也许,这最后的骄傲/我骑着他,跑完/整个世界”,仿如把读者带入了辽阔的草原,骑着马一路驰骋。兴之所致,森·哈达还高歌一曲蒙古语的蒙古长调,悠扬高亢的歌声引来全场欢呼。

中国台湾地区著名诗人陈黎为大家带来了《截句七连拍》:“人啊,来一张/存在的写真:囚”。他说,自己的截句,就像现在的自拍杆一样,随时可以拍照,简单、现实。掷地有声的短句,让我们又有了新奇的感受。

书店的开放空间,带来更亲切平等的视角。普通读者受到感染,纷纷从书架间登上讲台,拿起话筒,大声吟诵,群众成为诗歌节的主角。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奶奶激动地说:“每次读诗,我总是忘记了自己已经是八十多岁的人了,我还要再潇洒地活20年……”

正如著名诗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吉狄马加在诗歌节开幕式上的一席话:“最近几年,诗歌又回到公共生活空间,诗歌的生命力依然存在,将为唤醒我们的生活和灵魂发挥更好的作用。只要人类存在,诗歌就不可能消亡。”

群星璀璨 诗漫江城

习习秋风吹开了卓尔书店门前的槐花,《踏雪寻梅》的遒劲雕塑恰如诗人品格,中外诗人星光熠熠,让诗意的浪漫弥漫整个城市上空。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婉转悠扬的配乐诗朗诵《诗经·秦风·蒹葭》,拉开了晚会的序幕。

回唐宋,浅吟低唱。从李白的“江城五月落梅花”到崔护的“人面桃花相映红”,观众沉浸在诗意翩跹的时代。从“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或婉约或空灵或达观,古典诗词乘着歌声的翅膀,意境醇美如画,令人沉醉。

箫与钢琴合奏《渔舟唱晚》,让听众仿佛进入那万顷碧波上渔船随波渐远的优美景象之中。

老报人、原《人民日报》湖北分社社长顾兆农的二胡独奏《二泉映月》,令现场仿若明月照水,诗意荡漾。

武汉育才小学的孩子们,以配乐诗朗诵《唐诗吟唱》吟出了莘莘学子心目中的盛唐华章,那份童稚的纯真悦耳动听,寄托着诗歌的传承和未来。

诗是雅俗共赏的艺术,民谣是唱出来的诗。武汉方言民谣音乐人冯翔的一曲《汉阳门花园》,散发着浓郁的老武汉韵味,以亲情的咏怀表达对城市浓浓的爱。

外国友人串场,演绎古典诗歌,场面热闹活泼。来自英国、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的美女帅哥现场朗诵唐诗《春晓》、《枫桥夜泊》,“野”半钟声到客“川”,让人忍俊,也别有一番韵味。

武汉广播电视台主播胡颖朗诵著名诗人北岛名篇《回答》,将晚会气氛推向高潮。北岛亲自上台,即兴朗诵后期诗作《时间的玫瑰》。诗人口吐莲花,每一句都是经典,是一种多么大的光荣。晚会主持人顿时变成发烧友,在他们的请求下,北岛随和地与他们微笑握手。

“青春是真正的天堂。”由《中国诗歌》“新发现”诗歌夏令营学员演绎新诗经典,胡适、闻一多、臧克家、徐志摩、海子、李少君等新诗百年代表人物的传世名篇,青春的激情演绎化作青春的诗行,如珍珠涌出,诗意萦绕,美不胜收。

武汉台主持人罗路朗诵雪莱的名作《西风颂》,向西方经典致敬。他的演绎激情澎湃,响遏行云,“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带给人们哲思和力量。

晚会在由贝多芬作曲、席勒作词的世界名曲《欢乐颂》中落下帷幕,台下的诗人与读者起立鼓掌,长久沉浸在诗歌的氛围里,不舍离去。

诗与琴声应和,如此拨动人们的心弦;诗与音乐交舞,让生活如此美好,如诗如歌。诗,又一次在这座城市找到了无数的知音,打动着无数人的心灵。

童言童语 再续诗缘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卓尔书店三楼的小剧场里传来铿锵有力的朗诵声。

舞台之上,孩子们边朗诵边舞蹈,吟唱出《春晓》、《咏鹅》、《静夜思》等脍炙人口的古诗。推一个云手、抖一个水袖,小演员的每一个动作都契合诗词的意境,展现出古诗词的韵律之美。

在钢琴与小提琴的现场合奏中,《满江红》铿锵有力,震撼人心;《雨巷》曲回婉转,意象朦胧;《春江花月夜》犹如月照花林,如梦如幻。舞蹈《学〈弟子规〉》以新颖的舞姿编排重温经典,令人眼前一亮。书画表演《平湖秋月》将书法与舞蹈结合的表演形式十分新颖。27人参与的原创诗歌朗诵《育才追梦》更是引来台下观众起立喝彩。

除了古诗词,还有撑着油纸伞的女生,在钢琴、小提琴伴奏下朗诵了诗人戴望舒的《雨巷》。听完她的朗诵,台下有观众称赞:“她就像诗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

听孩子们诵诗,又回味了一次中华诗词的美好,感受到诗歌的魅力,也让我们知道:美,是无目的的快乐,也愿所有人能够收获美好、丰富的人生。

99诗展 温暖的力量

“还有北岛的大幅头像?还有我自己的啊!快,我要跟我的展板拍个照!”“咔咔咔”的声音总是不绝于耳。

一走进卓尔书店4楼美术馆,干净、简洁、曲折回环的布展,让我们的视觉受到了强有力的冲击。卓尔美术馆同期推出的“99诗展”,不仅展示99位中外诗人及其作品,还创建了一个诗歌视觉化鉴赏的新维度,提供一场关于诗歌、诗人的浪漫主义视觉盛宴。

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梁伟年在26日走进卓尔书店,观摩了正在举办的“99诗展”,对武汉诗歌节的举行给予高度肯定,“诗是来自心灵深处最美好的表达,武汉诗歌节让我们感受到有诗相伴的春的温暖,让人们看到诗歌又到了秋天收获的季节”。

99位诗人恰如99颗星辰,辉映、象征着中国新诗诞生99年来的璀璨历程,向中国新诗百年致敬。观众们带着兴奋、诗意,一起赏析嘉宾诗人们的代表作品,走进诗人晶莹的内心,领略与感悟新诗中蕴藏的灵感、智慧、温暖与力量。

“99诗展”为期半个月,成为2016武汉诗歌节上一项最余韵悠长的诗歌活动。

让我们瞩目诗与远方,期待之后的每个八月,谁又会给江城带来最富诗意的感动呢?

猜你喜欢

北岛新诗武汉
我眼中的北岛
睡吧,山谷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新诗之页
新诗之页
新诗之页
新诗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