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交往行为理论视阈下大学生人际交往准则研究

2016-11-26龚玲玲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9期
关键词:哈贝马斯背景现实

龚玲玲

(河南师范大学 河南 新乡 453007)

交往行为理论视阈下大学生人际交往准则研究

龚玲玲

(河南师范大学 河南 新乡 453007)

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必须具备的技能之一,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具有重大的作用。哈贝马斯人际交往理论中:交往语言——合乎理性,交往范式——主体间性、交往背景——生活世界,对于处理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语言不规范、地位不平等、逃离现实世界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交往行为理论;大学生;人际交往;准则

马克思提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人不能离开关系而独立生存,处于社会大系统中的人,必然要与自己周围的一切发生关系、相互交往。所以说,人际交往能力是现代人才的重要素质,是大学生顺利实现社会化的必要技能。尤其是在当今这个“关系型”的社会,人际交往显得尤其重要。掌握一定的人际交往准则是当今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哈贝马斯的交往是主体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以语言为中介,达到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和一致的目标的活动。交往要以生活世界为背景。[2]这些都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提供了借鉴意义。

1 交往语言:合乎理性

交往语言是人与人交往能够进行的前提和基础。交往语言的选择和运用,对交往效果的好坏有着重大的影响。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使用合理性的交往语言,能够帮助交往活动的有效、顺利进行。当今的大学生出现人际交往障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交往语言出现问题,致使交往过程中出现沟通障碍,交往不能顺利进行。这种因交往语言不规范而引起的交往障碍问题主要发生在大学生与老师、家长之间。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更加崇尚实际,厌恶空谈和形式主义,独立自主精神较强,个性较为张扬,集体意识与团队精神弱化,敢于求新求变,更加注重的是自我情绪体验。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语言上追求的是潮流、新奇,和同辈群体交往中都会使用些当前网上比较流行的语言。这些诙谐、前卫的语言,不符合普遍的语言使用规范,不是所有的交往主体都能领悟、理解和认同。在与同辈群体交往的过程中,可能会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但用到与父母、老师等长辈交往时,沟通就会出现问题。父母、老师听不懂这些言语所表达的意思,无法相信大学生们所说的内容,更不会认同大学生的这些表达。因此,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要注意区分交往的对象和年龄特征,尽量注意交往语言的合理性,使用规范、合理的交往语言,使互动者能够领悟、听懂、认同、相信表达着所说的内容,以保证交往的顺利、高效。

2 交往范式:主体间性

“所谓主体间性,是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性和统一性,是处于交往实践过程中主体共同作用于客体而构建的主体间的关系属性”[3]其实,主体间性是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听到、用到的一个词,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由主体——主体。比如,现代的教育要求回归本性:对人的教育。就是说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实现教育双主体。人际交往过程当然也不例外。有效的人际交往,都是建立在彼此地位平等、交往双向性的基础之上。当今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他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交往困难和不会交往的问题。在人际交往中控制欲也较强,喜欢占有绝对的话语权,把自己当做唯一的交往主体,而其他人则被当做自己的倾听者,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结果被周围的同学排挤、孤立,成为大家眼中的”奇葩“,大家都不愿和他做朋友。这类学生交往当中,最明显的错误就是:忽视了交往互动的主体间性。因此,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一定要遵守主体间性的交往范式。一是,交往对象的相互尊重、地位平等。二是,注重交往的双向、互动性。良好的交往是双向、互动的。

3 交往背景:生活世界

众所周知,人的交往行为总是在一定的背景下发生的,这个背景就是“生活世界”。所谓的”生活世界“就是交往的人们所拥有的共同的背景知识。如,是非观、道德观、价值观等。这种背景知识有助于交往中彼此之间的相互理解。用哈贝马斯的话来说就是,“在一定方式下,生活世界,即交往参与者所属的生活世界,始终是现实的;但是只是这种生活世界构成了一种现实的活动的背景。”[4]当今社会,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社会结构和人的生存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迁。人的网络化生存已成为常态,社会逐渐分类为两个对立的世界: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对当代大学生来说,网络交往的虚拟、自由、跨时空等优势使他们的交往形式逐渐转移到网络上。据调查显示,七层以上的大学生喜欢用QQ、微信等聊天工具进行交往。然,虚拟是网络最大的特点,网络交往的虚拟性,容易造成对现实世界道德规范的弱化。因此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要以生活世界为背景。一是要遵守现实的道德规范。二是要回归现实世界。一直以来,我们倡导教育要生活化,要回归生活。大学生的交往也应回归现实世界。之所以用“回归”是因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虚拟世界的交往已成为大学生交往的主场域,现实世界的交往反而变的越来越少。“在场的缺席”、“网络上活跃、现实中冷漠”等这种现象已见怪不怪。现实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的越来越少,感情也越来越冷谈。因此,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要注重对现实世界的回归,不要一味的沉溺于网络当中,成为异化中的人,逐渐丧失现实世界生活的本领和技能。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2版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60页.

[2] (德)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M].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第16页.

[3] 闫艳.《交往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8页.

[4] 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 2 卷[M].洪佩郁,蔺青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第171页.

龚玲玲(1991.10-),女,汉,河南项城,研究生,河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方向。

G645.5

A

1672-5832(2016)07-0047-01

猜你喜欢

哈贝马斯背景现实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牺牲内向化的多维度解析——基于哈贝马斯对《启蒙辩证法》的解读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规则与有效——论哈贝马斯言语行为的规范性
黑洞背景知识
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批判的深层逻辑
漫画:现实背后(下)
On the Phubbing Phenomen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Theory
7 Sci—Fi Hacks That Are Now a Reality 当黑客技术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