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与中国的贡献

2016-11-26丁金光

公共外交季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气候变化气候巴黎

丁金光

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与中国的贡献

丁金光

巴黎气候变化大会通过的《巴黎协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为巴黎气候变化大会的成功召开做了大量的工作,提升了中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话语权,展现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负责任大国的担当,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扬。我国应大力开展公共外交,宣传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取得的成就;加强沟通协调,密切与美国等大国的合作;深化互利合作,巩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话语权。

20世纪60年代末联合国开始关注全球的环境保护问题,于1972年6月发起召开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这是国际环保史上第一座里程碑,也是国际环境外交的正式开端。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1992年的联合国环发大会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确立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199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京都议定书》,使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落到了实处。但是,20多年来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国际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和分歧,导致近几年国际气候谈判停滞不前,大有倒退之势。为此,许多国家和有识之士呼吁,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控制气温进一步上升,各国应加强合作,化解分歧,达成协议。2015年12月12日,经过13天的艰苦谈判,巴黎气候变化大会落下帷幕,通过了公平合理、全面平衡、富有雄心、持久有效、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巴黎协议》。协议采取新的全球气候治理模式,将“自上而下”转变为“自下而上”的方式,也就是将《京都议定书》对发达国家采取的“强制”减排安排,改成各方“国家自主贡献”的方式,从2023年开始每5年盘点一次全球行动总体进展,帮助各国提高力度,加强合作,实现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目标。

中国为《巴黎协议》的达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为巴黎气候变化大会的成功召开做了大量的工作,提升了中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话语权,展现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负责任大国的担当,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扬。

习近平主席出席大会开幕式并发表讲话

2015年11月30日,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开幕。习近平主席出席大会开幕式,这是中国国家元首第一次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习近平主席发表了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的重要讲话。他对巴黎协议提出了四点建议:有利于实现公约目标,引领绿色发展;有利于凝聚全球力量,鼓励广泛参与;有利于加大投入,强化行动保障;有利于照顾各国国情,讲求务实有效。在2015年9月宣布设立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的基础上,习近平主席在巴黎大会上进一步宣布,2016年将启动在发展中国家开展10个低碳示范区、100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及1000个应对气候变化培训名额的合作项目。

大会伊始,习近平主席同其他与会领导人进行了坦诚、务实的沟通,引导各方着眼大局、坚定信心、相向而行,最大程度凝聚共识。对各方关切的问题,习近平主席强调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一基本原则依然有效,同时应推进合作共赢,各尽其能共同应对挑战,发达国家尤其应切实履行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转让的义务。这些主张巩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基石。

提交国家自主贡献方案

2015年6月30日,我国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了国家自主贡献文件。作为碳排放大国,我国提交的国家自主贡献文件为12月份巴黎气候大会的成功举行注入了正能量。我国自主贡献文件目标包括确定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年、降低碳强度、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和增加森林蓄积量四个方面。我国提出将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到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我国是世界上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年目标的唯一发展中国家。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克里斯蒂娜·菲格雷斯在一次记者会上回答“哪个国家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可称榜样”时提到了中国。她说,中国采取了“非常令人印象深刻的”行动,中国在对待气候变化问题上“非常非常认真”。

中美两国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两国也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国家,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与矛盾成为南北国家的典范与缩影。中美两国虽然存在很多分歧,但两国携手合作定会推动国际气候谈判取得丰硕成果。

一年之内,中美两国就发表了两份关于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2014年11月12日,《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发表。中美两国元首宣布了两国在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将采取的行动。美国计划于2025年实现在2005年基础上减排26%—28%的全经济范围减排目标,并将努力减排28%。中国计划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并计划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提高到20%左右。双方致力于达成富有雄心的2015年协议,体现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原则,考虑到各国不同国情。2015年9月25日两国元首又发表了《中美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两国元首重申致力于达成富有雄心的2015年协议,体现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原则,考虑到不同国情。双方进一步认为应以恰当方式在协议相关要素中体现“有区别”。两份联合声明是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合作亮点,同时为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多边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举行期间,习近平主席与奥巴马总统举行了一次会晤、通了两次电话。2015年11月30日,习近平主席在巴黎会见奥巴马总统。两国元首一致认为,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为强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这一重大挑战提供了重要机遇。双方强调将加强合作,并同其他各方一道努力,使巴黎大会达成有雄心、成功的成果。

2015年12月11日,在巴黎大会闭幕前夕,习近平主席与美国总统奥巴马通电话。习近平主席强调,巴黎大会谈判接近尾声,中美双方要同各方加强协调、共同努力,确保巴黎大会如期达成协议,这对国际社会有利。奥巴马表示,美方愿同中方保持密切协调,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取得成功。两国元首的通话向国际社会发出了中美在气候变化领域加强合作的积极信息。

2015年12月14日,习近平主席应约同奥巴马总统又一次通电话。习近平指出,巴黎大会是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新起点,中方愿同包括美方在内有关各方保持协调合作,确保《巴黎协议》有效实施,拓展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双边务实合作,更多更好惠及中美两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奥巴马表示,美方愿同中方及各方共同努力,确保协议生效和落实。中美两国的务实合作为《巴黎协议》的达成和落实奠定了基础。

中国与其他国家和集团的积极合作

巴黎大会前,中国又陆续与印度、巴西、欧盟等国家和集团发表了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气候谈判中的法律约束力、资金、力度等焦点问题在这些联合声明中皆有描述,为巴黎大会的成功准备了条件。

2014年3月26日,中国和法国在巴黎发表联合声明。双方声明,在2015年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努力推动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之下适用于所有缔结方的一项议定书、另一法律文书或具有法律效力的议定成果,以根据坎昆大会作出的承诺限制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全球气温增长。

2014年6月17日,中国和英国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发表;2015年5月15日,中国和印度关于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发表;5月19日,中国和巴西关于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发表;6月29日,中国与欧盟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发表;11月2日,中法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发表,双方强调巴黎协议必须发出全世界向绿色低碳、气候适应型和可持续发展转型的明确信号。

2015年10月30—31日,“基础四国”第21次气候变化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举行,四国代表就巴黎大会成果和谈判中的重要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取得广泛共识。

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话语权

大力开展公共外交,宣传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取得的成就

我国是最早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国家,也是全程参与国际气候谈判的国家。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2007年6月,我国政府发表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提出了对气候变化若干问题的基本立场,如努力减缓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加强国际技术合作与技术转让、切实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规定的义务、参与气候变化区域合作等,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所有这些,并未得到国际社会的充分认识和善意理解。

在国外的一些媒体、领导人的讲话、宣传片中,中国被描绘成“环境污染大国”“气候威胁者”“国际气候谈判的障碍”等,极力宣传“中国环境威胁论”,而对中国党和政府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及其成就却传播不够。在如此丑化、矮化、误解中国的氛围中,我国的话语权就要大打折扣。

为此,我国政府应定期发布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措施及取得的成效,向国内外宣传中国的气候政策,温室气体减排情况,人均排放和人均累积排放等,使世界全面正确认识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我们必须利用各种媒体、多种场合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向国际社会展示我国环境保护的理念和成就,让世人全面客观地了解中国的生态环境状况,树立中国建设性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争取在国际气候谈判和舆论中占据主动。

加强沟通协调,密切与美国等大国的合作

中美建交30余年来,两国在环境外交领域的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果,双方签署了多项环保合作协议,建立了环境外交机制,环境保护问题日益成为中美高层互访的重要议题之一,两国民间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环保合作。奥巴马总统执政以来,中美气候合作领域掀起了新的高潮。

中美环境外交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具有明显的两面性。一方面,由于国际国内原因,双方在环境外交领域的合作具有广泛基础和巨大潜力。另一方面,两国仍然存在一些矛盾。两国只有真诚合作才能妥善解决这些矛盾,推动双边环境外交的健康发展。

美国是国际环境谈判话语权的主要霸占者,其积极或消极的言行对国际社会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我们在国际环境外交中,一方面要对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的错误言行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另一方面要积极与美国协调,加强合作,争取美国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立场与政策的谅解和支持,以提高我国的影响力。

深化互利合作,巩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

发展中国家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础。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业已形成77国集团+中国、基础四国等国际合作机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与此同时,我们还要看到,由于各国的具体国情不同,受气候变化影响程度不同,因而其他发展中国家难免在一些问题上与我国产生矛盾。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巩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积极争取他们的支持和理解。我国在提出主张和采取行动之前,一定要同77国集团、基础四国等发展中国家协商,或者向他们通报有关情况,避免使我们陷于孤立境地。

总而言之,我们要积极采取措施,提高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的话语权,增强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推动国际环境外交不断向前发展。

丁金光:青岛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气候变化气候巴黎
探索气候变化起源真相的艺术作品
巴黎之爱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蝗灾降临东非,气候变化可能是罪魁祸首
2007:绿色企业
瞧,气候大不同
气候变暖会怎样?
都是气候变暖惹的祸
谁缔造了如今的巴黎
征战巴黎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