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杜甫与齐鲁文化学术研讨会暨杜甫读书会第二次学术论坛综述

2016-11-26

杜甫研究学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杜诗杜甫

孙 微

杜甫与齐鲁文化学术研讨会暨杜甫读书会第二次学术论坛综述

孙 微

2016年4月16日至17日,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主办的“杜甫与齐鲁文化学术研讨会暨杜甫读书会第二次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举行。儒学高等研究院巴金文书记、杜泽逊副院长、中国杜甫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社科院研究员葛景春先生、山东大学郑庆笃教授分别致辞,中国杜甫研究会会长张忠纲先生向大会发来贺电表示热烈祝贺。会议由儒学院孙微教授主持,来自山东大学、河南省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西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杜甫研究学刊》编辑部等文化单位的3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

本次会议主要以读书会的形式,分报告和评议两个环节,对杜甫研究的相关问题进行了集中研讨,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20篇,主要涉及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杜甫与齐鲁文化

诗圣杜甫壮游的足迹曾遍及山东济南、泰安、兖州、济宁、曲阜等地,前后长达七、八年之久,齐鲁高山大河的独特环境与笃厚崇礼的文化氛围滋养玉成了伟大诗人。杜甫遗留的行踪遗迹和许多名篇佳话,业已成为影响深远的山东文化资源。山东大学历来是国内杜甫研究的重镇,2014年,由萧涤非先生主编、张忠纲先生终审统稿的 《杜甫全集校注》先后历时三十六年终于成功出版,赢得了学界的广泛赞誉。此次会议上,郑庆笃先生应邀发言,他回顾了 《杜甫全集校注》成书的艰难曲折过程,并对杜甫研究的前景进行了展望。赵晨 《清代中期诗社鸥社及其祭祀杜甫活动初探》一文探讨了清代中期济南的布衣诗人社团“鸥社”,鸥社集会和宴饮活动中最具特色的是每年四月十九日于历下亭祭祀杜甫。鸥社的祭杜活动,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个案,生动地体现了杜甫对清代济南诗坛的深远影响。孙微 《丁耀亢佚著 〈杜诗说略〉考辨》通过考证认为,清康熙间卢震 《杜诗说略》一书的实际作者应为明末清初山东诸城的著名文士丁耀亢。

二、杜诗生平及其作品研究

葛景春 《李杜与异地文化的冲突与交融》从李杜比较的角度分别论析了李杜二人与异地文化的冲突与交融情况。指出李白在与鲁文化的冲突中选择接受了东鲁的读书之风和孔子以儒家政治理想治国的思想理念,而摒弃了部分鲁儒死守章句而不通时事、闭关自守的迂腐观念。杜甫初到夔州时,看到当地民俗是“土风坐男使女立,男当门户女出入”,还有刀耕火种的落后生产方式、焚烧山林求雨的错误观念、不爱读书而喜欢行商的社会风气、祭乌鬼、以瓦占卜的迷信习俗,这些都与杜甫中原文化习俗与儒家文化观念产生了严重的冲突,使他感到夔州“形胜有余风土恶”。但当他进一步了解到夔州地处偏僻、生产落后,缺少文化教育又遭受战乱之苦是造成人民生活贫困、文化落后的根本原因之后,便对夔州人民尤其是妇女产生了极大的同情,心中便释然了,这正是杜甫的伟大之处。胡永杰 《杜甫所受其家庭家族之影响新论三题》认为,杜甫早年在家庭生活中所形成的诚朴谦和的个性品质、浓厚的家庭观念及情结,以及杜审言和盛唐文儒的密切关系,对杜甫的人生理想、思想心态、诗歌内涵和风貌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赵海菱 《论汉大赋对杜甫诗歌创作之影响》指出杜甫继承了汉大赋“讽谏”的现实主义精神,同时又将汉赋的对比法、虚拟对话法、论析法成功地运用于其诗歌创作之中。于年湖 《从用典角度看杜甫对孔子及其弟子的接受》从用典的角度分析了杜甫对孔子及其弟子的接受,并指出这些接受对杜甫的人格精神、心理结构、性格气质、审美趣味及创作风格的形成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杜诗学研究

杜诗学研究向为杜甫研究界关注的焦点,本次会议提交的论文大多数也集中在这个方面。梁桂芳 《宋代美学与杜诗的经典化》认为,在唐宋审美文化发生巨大转变的背景下,宋人接受了杜甫刚健的人格精神和诗学风貌,使其沉潜为整个时代的美学底蕴。以沉郁老成接纳杜甫,重塑了一个淡朴又不失典雅的老杜形象,同时,偏取了杜诗世俗化倾向的一面,将其进一步发扬。这些貌似不相协调的侧面有机融合起来,折射出了宋代美学的绚烂多姿。董利伟、孙雪萍 《陆游:杜诗学研究的先驱——从其追蹑杜甫遗踪说起》指出陆游诗文中有关杜甫遗踪及诗学批评等内容是反映其杜诗学思想最为原始和直接的材料,陆游在川陕为官期间的觅杜之举,拓展了杜诗学研究范围,也是我们认识了解陆游的窗口。左汉林《模拟杜诗题目和作诗以杜诗为韵——宋代诗人学杜的两个方面》论述了宋人诗歌学杜中两个常为人忽视的方面,即作诗模拟杜诗题目和以杜诗为韵,这均是杜诗对宋代诗歌创作影响的体现。吴华峰 《王安石诗学杜甫的特点与意义》认为王安石对杜诗的学习在北宋诗坛具有代表性,其古体诗以韩愈诗文作为津梁,对杜诗精神加以继承。而以“王荆公体”为代表的近体诗,则直接学习了杜甫诗歌精雕细琢的艺术技巧。对杜诗的全面学习,促成了王安石诗歌的成熟与独特诗风的形成,也将宋人学习杜诗推向了新的高度。

曾祥波 《现存五种宋人“杜甫年谱”平议——以鲁訔谱对赵子栎谱、蔡兴宗谱的承袭为线索》对吕大防、赵子栎、蔡兴宗、鲁訔、黄鹤等五种现存宋人撰杜甫年谱的成就、价值及其相互之间的承继关系作了较为详尽地梳理。彭燕《黄希、黄鹤 〈补注杜诗〉师注考》通过对 《补注杜诗》《九家集注杜诗》和宋人诗话中师注杜诗的比对和考查,认为 《补注杜诗》中的“师注”实为师古注,而非师尹注,从而驳正了《四库全书总目》黄氏 《补注杜诗》提要之误。陶成涛 《论朱鹤龄、仇兆鳌、浦起龙、杨伦对杜集编年的贡献》讨论了清代朱鹤龄 《辑注杜工部集》、仇兆鳌 《杜诗详注》、浦起龙 《读杜心解》、杨伦 《杜诗镜铨》四家杜集编年次序的承变与异同,并分析了四家编年的特点及贡献。曾绍皇 《试论清代杜诗未刊评点序跋的理论价值》从注释、编年、渊源、创作、鉴赏等方面分析总结了清代杜诗未刊评点序跋中蕴藏着的丰富诗学理论。王新芳 《查慎行诗歌学杜论析》指出在清初浙派诗人查慎行“唐宋互参”的诗学体系中,杜甫和苏轼这两大诗人分别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其中杜诗始终是查慎行诗歌最为重要的艺术渊源和艺术典范,学杜是查慎行“唐宋互参”理论的具体体现之一。

张家壮 《历代杜诗书法辑目》采掇自宋至清所见之杜诗书法134种,依书者时代先后编辑成目,颇有参考价值。孔令环 《现代杜诗学文献述要》总结分析了现代杜诗学文献的五类主要形式,指出这些文献显示出杜诗学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轨迹,以及现代杜诗学草创时期百家争鸣的勃勃生机。

四、海外的杜甫研究

本次会议收到关于海外杜甫研究的论文有三篇,其中赵睿才 《古朝鲜时代杜集书目钩沉》系统梳理了古朝鲜时代,即自太祖李成桂立国(1392)到李王结束 (1910)518年间杜甫诗集的版本目录,从中可见杜甫及其诗歌对朝鲜半岛的巨大影响。张寒 《杜甫 〈杜鹃行〉“业工”注考辨》一文主要考察了杜甫 《杜鹃行》“业工窜伏深树里”句之“业工”二字之含义和出处,指出我国现存历代注本均无注释,而朝鲜半岛自朝鲜王朝宣祖时期的李安讷 (1571—1637)、梁庆遇 (1568—?) 及英祖、正祖朝的李瀷(1681—1763)等人认为“业工”应为“业业”之误,其论无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宇文所安是北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重要代表人物,2016年1月,德国著名的学术出版机构Walter De Gruyter Inc正式出版了宇文所安的The Poetry of Du Fu(《杜甫诗》)六卷近三千页,并将其列为《中华经典文库》第一种。周睿 《宇文所安 〈杜甫诗〉英译艺术商榷》一文便以宇文所安所译《杜甫诗》为例,探讨了其杜诗英译艺术之利弊,较为客观地总结了该译本对中国传统文学的贡献与价值。

中国杜甫研究会副会长葛景春先生对本次会议进行了学术总结,他鼓励青年学者们锐意进取,不断开拓,将杜甫精神发扬光大。会议结束后,与会的专家学者专程赴济南五龙潭、大明湖考察了历下亭遗址,并登览东岳泰山参观考察。此次会议的成功召开,对于促进杜甫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责任编辑 张月

作者:孙微,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50100。

猜你喜欢

杜诗杜甫
登高
父亲最爱的杜甫,在中年等我
跟着杜甫游成都
杜诗学文献研究的重要创获
——评王新芳、孙微《杜诗文献学史研究》
宋代杜诗旧注整理与研究
——以宋代蜀人三家杜诗注辑录为例
贫困无田杜太守
绝句
清初杜诗研究二题——钱谦益《解闷》诗笺与仇兆鳌“四句分截”说
杜诗对高丽汉诗影响初探
在当代我们如何读杜甫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