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散文两篇

2016-11-25蓝衣一

海燕 2016年7期
关键词:永州柳宗元小院

蓝衣一

丹柿小院忆老舍

北京王府井大街附近的丰盛胡同19号是一座普通的四合院,掩映在一大片民宅之间。在北京,随处可见,毫不起眼。

要说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那就是小院曾经的主是老舍先生。

1950年,老舍先生应周总理之邀,从美国归来。回国后,他用100匹白布购置了丹柿小院一一平民作家最终选择和百姓比邻而居。

我是在一个冬日的清晨,在飒飒的北风中走进丹柿小院的。

顺着黑漆大门踱进院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五彩木影壁。木影壁中间是老舍先生的夫人胡絜青女士亲手书写的“福”字。胡絜青是齐白石大师的入室弟子,深得老人家真传。她的作品飘逸灵动,自成一格。

小院的正中矗立着老舍先生的铜像。先生面色平和安静,就像一位慈爱的长者默默注视着每一个人。在老舍先生的铜像前,许多游客都深深鞠躬,借以表达内心对大师的敬仰之情。

铜像的旁边,是两棵柿子树一一丹柿小院的雅号也正因它们而来。1953年,怀着无比愉悦的心情和对新生活的万分憧憬,老舍夫妇在新居栽下两棵柿子树。一年又一年,柿子树长高了,开花了,结果了。红彤彤的果实,映衬着老舍一家幸福的笑脸。他们把甜美的柿子分享给邻居,分享给朋友,分享给小院的客人。

冬日的北京,自是无缘见到挂满枝头的丹柿。看护小院的工作人员说,自老舍先生走后,即使金秋时节,柿子结得也不似先前那样多,味道也不那么甘甜。听来让人感慨不已。

人已没,树犹在。两棵柿子树默然挺立,用它们自己的方式守护着故居,怀念着主人。寒风吹来,枝条随之舞动摇曳,似乎在向游客讲述那段并不曾走远的岁月。

在老舍先生的生平及成就陈列室,我久久地驻足凝望。陈列室的墙壁四周布满老舍先生及其与家人朋友的的照片。老舍先生的每一张照片给人的感觉都那么平易近人,一点儿没有大作家的距离感。

靠墙而立的玻璃柜里摆放老舍先生已出版的书籍,部分作品的手稿及旧物等。这些书籍和手稿都已泛黄,他们见证了老舍先生的勤奋,他们无声地彰显着老舍先生的才华。

展厅内,有两个大学生正在向游客介绍老舍先生的经历。他们都是青年志愿者,因为喜欢老舍先生的文字更敬佩他的风骨,一有时间就会来这里为大家做讲解。看到这些,九泉之下的老舍先生会不会略感欣慰。正像巴金先生所言:我们都爱你,没有人会忘记你。

西耳房是整个小院最僻静的地方,老舍先生挑选它作为自己的书房兼卧室。

房间内陈设简单,仅一床一桌一椅。

老舍先生爱好广泛,除养花外,他还喜欢打拳,听相声,也爱打牌,在他的卧床上,一张张扑克牌整齐地码放在上面,可是在等待主人归来?

我的视线最终落在房间肉那张小小的书桌上。老舍先生每日笔耕不辍。在这里,他写下了《龙须沟》《茶馆》《方珍珠》等建国后的所有作品,及未完成的自传体小说《正红旗下》。书桌上摆放着他使用过的眼镜盒,钢笔,台历等物品,台历上的日期永远地停留在1966年8月24日。

1966年8月23日,老舍先生和另外28名文艺工作者被红卫兵带到文庙。红卫兵一面焚烧戏剧服装和书籍,一面让这些人跪下来,拿着演出道具狠狠地毒打谩骂羞辱他们。三个小时后,老舍先生被带回文联,又遭受新一轮拳打脚踢。直至这一天深夜,老舍先生才带着满身血痕回到家。第二天,他没有按照命令去机关再次接受批斗,只带了一本《毛主席语录》,朝着太平湖的方向走去。在太平湖旁,老舍先生度过了他一生中最漫长的一天。是夜,自沉湖底。

记得1944年,日军突袭重庆,情势危急。友人问老舍先生:“你打算怎么做?”

老舍先生说:“北面就是滔滔的嘉陵江,那里便是我的归宿!我绝不落在日寇手里,宁死不屈!”

好一个宁死不屈!

在最艰难的抗战时期,因为心存必胜的信念,嘉陵江并未带走作家的忠魂。

谁也不知道,老舍先生在生命的最后一天会想些什么?他会不会想到当年读《1984》时,自己的不屑?如果再重读一遍,看到书中的预言,他会不会不寒而栗?他会不会后悔从美国回来?会不会后悔回来后没有停笔?

老舍先生没有给我们答案。他用他的死,回答了一切。

我在丹柿小院静静地站着,看着,天气虽然很冷,游人并不少。他们每个人都表情凝重,用很低的声音说话。这时候,我仿佛看到老舍先生,从他的书房蹒跚着走出来。他面容疲惫,似乎一夜未睡。他走到舒乙的房间,和独自玩耍的小孙女说:“再——见!”

再见,这是老舍先生留在世间的最后一句话。

再见,再也不见。

突然,似有泪要滴落。我忙仰起头,看天。

天空竟无一丝雾霾。湛蓝湛蓝,蓝得那么纯粹。

柳宗元的贬谪岁月

公元815年,对于柳宗元来说是重要的一年。

这一年的正月,他接到皇帝的诏书一一他可以离开永州,回长安了!

长安,那是柳宗元心中永久而灿烂的梦。即使在十年的贬谪岁月里,那座城市依然是他朝朝暮暮的期盼。

现在终于可以回去了吗?幸福来得太过突然,以为会在永州终老的柳宗元竟有些不知所措。

对,赶紧收拾行囊择日出发吧。

不久,柳宗元踏上了归途。

永州城离他越来越远。他不住地回头。虽然临行之前,他已将旧地重游,亦与故友把酒,但依然做不到潇洒地走。

是啊,十年的时间,他早已和这座城市血脉相融。永州,带给他困苦、孤独和绝望。同样,永州更让他感受到自由、温暖与希望。他不能忘记永州城善良淳朴的百姓,不能忘记长眠于此的老母,更不能忘记永州的奇山异水是如何抚慰他孤寂落寞的心的。

任永州司马期间,胸怀大才与大志的柳宗元是一个彻底的闲人,身为罪臣,没有公事需要他做。但也正因为“闲”,他才有机会与永州的山山水水相遇。山水走进了柳宗元的生活,也走进了他的文章。他的《永州八记》开辟了游记散文的先河,备受瞩目。后世的文学家,如苏轼、欧阳修,也深受其影响。在人生灰暗的日子里,他们都学柳宗元,与山水相伴,否则那无数个寂寥落寞的日升月落该如何挨过。

来到永州,柳宗元是被动且无奈的。而此刻,他却千般不舍。“再见”两个字,还没说出口,已涕泪纵横。

长安,那个叫柳宗元的诗人回来了。当年人人尽知的青年才俊,如今,已过了不惑之年。你还会记得他吗?别来无恙乎?

长安又怎会忘记柳宗元,即使贬谪在外,二王八司马的故事依然在流传。他在永州写的文章也早已生了翅膀,从蛮荒之地跨越千山万水来到了天子之都。

人们谈论着柳宗元,欣赏他的才华,佩服他的果敢,更同情他的遭遇。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超高的名气并没有给柳宗元带来好运。从皇帝下旨宣召他回朝的那一天开始,有些大臣便如芒在背,坐卧不安。他们深深懂得,道不同的人,注定无法愉快地共事。

和柳宗元一起回长安的还有另外三司马。当年意气风发的十位改革先锋,现如今只余四人,这其中包括柳宗元一生的挚友刘禹锡。

被称作诗豪的刘禹锡文如其人,充满斗士精神。回长安不久,他来到玄都观游玩。玄都观的桃花正开得灿烂,许多达官贵人也慕名前来。看到灼灼盛开的桃花和纷繁热闹的景象,刘禹锡想到自己那不如意的仕途,想到朝中那些阿谀奉承的宵小之辈,不禁感慨万分。他脱口吟出:“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刘禹锡的这首诗被人秘呈给皇帝,皇帝龙颜大怒,他大笔一挥:再贬,贬得更远。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满腔热血,终化作两行浊泪。

就这样,回长安仅月余,柳宗元等人受刘禹锡连累便再次启程。

这一次,柳宗元向柳州走来,走向他最后的安魂之所,走向他悲凉的宿命。

长安城少了一位满腹才华正直敢言的文官,柳州人民迎来了改变他们命运的刺史大人。

来到柳州,已是815年6月末。从年初开始,这大半年的时光柳宗元多是在舟车劳顿、辗转颠沛中度过。

唯一值得宽慰的是,在柳州,柳宗元虽然还是戴罪之臣,但已不是一个靠游山玩水打发光阴的闲人了。皇帝开恩,准许他参与政事。

柳州的百姓有福了!柳宗元拿出改革家的智慧和勇气,开始治理柳州。

他教化百姓,改变民风,上任一年内就解救了上千负债奴婢。同时,他制定的释放奴婢的办法,还被推行到柳州以外的州县,大量的被压迫被奴役的百姓恢复了自由身。

他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修孔庙,办学堂,在师资不足时,亲自讲学,授诗文礼仪于青年学子。渐渐地,柳州城开始有了琅琅书声。

他破除迷信、推广医学。他开荒凿井,发展生产。他植树造林,改善环境

他为柳州百姓做的实在是太多,太多。在柳宗元的治理和影响下,柳州变了样,那个人迹罕至的南夷之地,正一步步走向文明。

看到这一切,不知柳宗元作何感想。他这一生的困顿,都因那场不到百日的“永贞革新”。今天,上天似乎特意派他到柳州来,让他继续改革家的梦。

梦似乎圆了,但多年的抑郁和劳累严重损耗了柳宗元的身体。在他来柳州的第四个年头,他病倒了,再也没有起来,那一年他才47岁。

得知柳宗元去世的消息,柳州人民如丧考妣,举城皆哀。

从永州到柳州,是柳宗元一生最艰难孤独的时光。永州,是他一个人的山水盛宴。柳州,是他一个人的波澜壮阔。在14年的贬谪岁月中,柳宗元留下了熠熠闪光的文字,留下了流芳千古的政绩,更留下了读书人那傲然挺立的不屈的风骨。

柳宗元,请允许我隔着千余年的时光,向你致敬!

猜你喜欢

永州柳宗元小院
有梦小院(节选)
幸福小院
小院四季
永州滨江新城营销中心
永州至新宁高速公路即将开建总投资152亿元
江雪
柳宗元“永州八记”新考
春到小院来
淫羊藿治好柳宗元的腿
永州植烟土壤有效钙、镁、硫分布状况与聚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