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间会赋予深情

2016-11-25不修

北京青年周刊 2016年45期
关键词:胶卷底片数码相机

不修

几乎每次拿着那个小巧精悍的金属胶片相机出门的时候,总有人搭讪询问,怎么现在还有人用胶片相机,胶片现在还买得到么,都用数码了为什么还要用胶片呢?

大多时候我都简单回答或者只是笑笑不语,答案不特殊也不有趣,并且在这三四年间不断变化着想法。

刚上大学的时候自己买了第一部胶片单反Canon AE-1,那个时候和现在大多数重新使用胶片相机的人想法一样,迷恋胶片的色彩。并且那个时候对胶片色的定义是旧旧的,色彩丰富的,它可以不那么清晰,拥有数码的锐度,但是有它自身不可替代与众不同的光影。

AE-1上手很快,很容易操作,在拥有它三个月后,我就带着它长途旅行去了远疆。用胶片相机对比数码相机,最大的不同是,在用数码相机的时候,每一个取景我可以无限制地按下无数个快门,然后回去一张张挑选,每到这个时候我都无比纠结不知道取舍。但是在新疆的时候,我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只有6卷胶卷,每卷只有36格底片,所以每一次快门我都格外仔细地在内心打量,不会去重复同一个构图,每一张都独一无二格外用心。

按下响亮清脆的快门的那一瞬间,你不会知道光投射在底片上到底会形成什么样的图案,只有在旅行结束,冲洗完成,才能看得到。往往这个时候,已经开始了下一段旅途,有时候会在下一段旅途的火车上突然接收到上一段旅行的照片,看到那个时候所遇到的人与事如同电影一样回放,那些照片之后的故事和着现在旅途周围的人事,有时甚至难辨真伪,这些在时间的沉淀和发酵之后,尤为让人心动。

在这之后的一两年里,接触了很多其他的胶片相机,一次偶然的机会看见了禄来双反相机,一下子就被击中红心。在心水了两年后终于从法国买来一台禄来双反,卖相机的人跟我说相机原来的主人是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年轻的时候喜欢拍照片,收藏了很多老相机,可惜儿孙却没有一个感兴趣的,所以想卖给喜欢它的人。老相机如同古董物件儿,经过几手,你总能听见不同的故事,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的分量不知道它曾经看过什么样的景色。大概是因为双反相机独特的外形,独特的取景,和独特的成像画幅而喜欢上它的,两个镜头,一个取景一个成像,低头腰平取景,方方正正更加细腻的120底片,快门的声音却十分细小,不为拍摄对象察觉,这一切都让拍摄的过程变得更加缓慢和有趣。

想起用胶片的原因大概还因为数码相机总给我带来不安全感。记得几年前一次电脑损坏,几百张照片不翼而飞。这个数字化的世代总让人内心惶恐,总担心硬盘损坏,系统崩溃,网盘关停,再也无法恢复的照片再也找不回来了怎么办。索性,我还能够用一格格底片来保存,一张张冲洗出来放在相册里,时常拿出来翻看,不看的时候你也知道它会一直存在于那里,不至于让记忆土崩瓦解,让人心安。

不为大众所知的一次成像宝丽来相机却能够记录下瞬间的记忆并且形成实在的相纸拿在手中。第一次见证撕拉片相纸显影的时候,实在为它的神秘感到惊喜,眼睛盯着它一点点去蓝显影,就像一个完整的冲洗过程展现在眼前。

在带着胶片相机冬天看雪夏天看海,经历了那么多日升月落之后,逐渐地拍照片开始变成用来记录生活的方式,我不再那么沉迷于冲扫店给赋予的胶片色,也不再执着追求到底什么是胶片本身的颜色,选择胶片的本质实在不在于对色彩和相机的追求。我只是简简单单地喜欢胶片相机清脆的快门声,喜欢底片酸酸的腐败的气味,喜欢等待胶片冲洗过程而依然激动的心情,以及在使用胶片的过程中,速度和眼神都会更加笃定和从心的自己。

几个月前偶然间想起来,数了一下这几年拍的胶卷,刚好100卷,于是开始在微博上每日发一卷照片,写上卷数,年代月份和经纬线。到现在已经发了七十多卷,在这几个月的重新翻看中,那些原来觉得不满意的照片现在觉得好看起来,那些觉得多余的画面变得赋有意义,这大概就是因为时间的沉淀会赋予物体以深情对待。

胶片相机:

胶片相机使用银盐感光材料附着在塑料片上(即胶卷)作为载体,拍摄后的胶卷要经过冲洗才能得到照片,在拍摄过程中也无法知道拍摄效果的好坏,而且不能对拍摄照片进行删除。

双反相机:

双反相机全称为双镜头反光镜取景式相机。这种系统包含两套联动调焦的焦距相同的镜头。上方镜头通常无法调节光圈,只做取景之用;下方镜头则带有光圈快门调节装置,用于实际的曝光。

猜你喜欢

胶卷底片数码相机
旧底片
这个“数码相机”不一般,全球最大
一座城的70年时光底片
商业摄影师的胶片情怀
保护光明的“底片”
Foma与Rollei黑白胶卷试拍
社会底片
数码相机 手机 笔记本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