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供给侧优化种养殖内部结构培育农牧循环经济

2016-11-25王雨锋

北方经济 2016年9期
关键词:农畜产品绒山羊玉米

王雨锋

我区有1.37亿亩耕地、13.2亿亩草原,分别居全国第3位和第2位,具有发展农牧业的资源优势和基础条件。经过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自治区党委“8337”发展思路提出“把内蒙古建成我国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的战略定位”以来,我区农牧业迎来了又一个发展黄金期。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二连丰”,畜牧业生产实现了“十一连增”,已具备年产550亿斤粮食、100万吨油料、240万吨肉类、800万吨牛奶、12万吨绵羊毛、8000吨山羊绒的生产能力,牛奶、羊绒、羊肉、马铃薯加工规模和水平均居全国前列,具备年调出商品粮200亿斤以上,年均调出商品粮250亿斤以上、奶类产品500万吨、肉类产品150万吨左右的输出能力,已成为国家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

近些年,在国内经济下行影响和国际农畜产品进口冲击下,特别是国家调整玉米临时收储收购政策和羊肉价格下跌以来,我区农牧业生产的结构性失衡问题表现突出。从“量”上讲,产品品种供应结构性失衡,主要表现为“一粮独大”和“一羊独大”。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到全区的60%和80%,羊存栏占全区牲畜存栏的近80%,这两种产品受到冲击最大,产业发展和农牧民增收都受到了很大影响。从“质”上讲,我区羊绒、羊肉、牛肉、杂粮、杂豆等品质优良,优质产品多,但除了伊利、蒙牛、鄂尔多斯外,在国内外叫得响的品牌还不多,使我区优质农畜产品的价值没有充分体现出来。比如我们生产的羊绒衫主要以贴牌为主,出口一件仅40美元,贴了国际品牌再进口到国内,一件羊绒衫达到400美元,一个品牌使产品的价格翻了10倍。分析这些,可以看出,我区目前的生产结构太过单一,抵御风险的能力不强;品牌建设不足,优质不优价,亟需进行深度调整。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内蒙古农牧业将树立并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思路是:充分发挥我区兼具农业和牧业的优势,通过优化种植和养殖各自的内部结构,逐步培育形成“为养而种、以养促种”的农牧结合循环经济,从根源上解决农牧业生产上的结构性失衡问题。

一、调整优化种植结构

按照“粮经饲”协调发展的思路,突出发展我区传统的大豆、马铃薯、葵花等优势特色种植品种,兼顾发展经济作物、饲用作物,一方面大力发展优势作物,优化种植结构,提高种植效益,增强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发展饲用作物,为农区养殖业提供充足饲料。经过充分考虑种植区域特点、作物种植方式等因素,提出以下调整思路:

一是“东、中、西”三区布局,稳定扩大大豆种植面积。东北优势主产区:在压减玉米的高纬度、高海拔地区,重点恢复大豆种植,打造绿色有机生态品牌,提高种植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中东部适宜区:重点推广玉米大豆轮作、马铃薯大豆轮作等生态友好型耕作制度,用地养地相结合,实现持续健康发展。中西部种植区:大力推广大豆与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瓜菜作物的间套作,重点发展食用豆和功能性豆类,扩大高蛋白食用大豆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2016年,全区大豆面积934.62万亩,同比增加了59万亩。力争到2020年,大豆种植面积恢复到1300万亩。

二是“三薯”协同推进,促进马铃薯产业提质增效。大力发展脱毒种薯,延长轮作倒茬周期,实行脱毒种薯生产田三年以上一轮作,提高脱毒种薯质量,确保脱毒种薯生产面积稳定在马铃薯总面积的20%左右。积极推行鲜食薯错期上市,推广马铃薯早熟品种,集成配套绿色增产增效栽培技术,充分利用市场空档期,合理安排鲜食薯上市,提高种植效益。大力发展加工薯,推广优质专用加工品种,支持马铃薯主食开发,实现加工增值。2016年,全区马铃薯面积975.96万亩,同比增加42.14万亩。力争到2020年,全区马铃薯脱毒种薯、加工专用薯、鲜食薯种植面积达到2:3:5的比例。

三是“提、压、转”三措并举,调整优化玉米种植结构。根据当前玉米供求形势和生产实际,加快品种结构和布局调整。“提”就是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巩固提升玉米优势区产能,力争到2020年全区玉米优势区域集中度达到90%以上,4000万亩优势区产能提升5个百分点。“压”就是压减高纬度、高海拔冷凉地区和严重干旱地区玉米面积500万亩。“转”就是在农区畜牧业聚集区、农牧交错带,引导500万亩籽粒玉米向粮草轮作、粮改饲和玉米整株青贮转变。同时,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将秸秆转化为饲料,增加农区饲草料供应,为发展农区畜牧业奠定基础。

二、调整优化养殖结构

推进“稳羊增牛扩猪禽”计划,调整优化畜禽间数量比例,突出抓好品种改良,发展规模化养殖和推进草原品牌建设,做优做强草原畜牧业,做大做强农区畜牧业。通过“过腹转化”,消化玉米、饲草等,为种植业结构调整、实现“粮经饲”协调发展创造条件。

稳肉羊:我区肉羊养殖有饲草资源优势、品种资源优势、技术服务优势、市场区位优势和草原品牌优势,虽然近些年遭受了一定冲击,但产业基础坚实,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强,依然是我区的主导产业,所以,我区肉羊养殖必须坚持稳定发展。一是农区注重“增量”。利用多胎品种杂交改良,普遍实现2年3胎和一胎多羔,通过提高繁殖率来增加饲养量,从而提高羊肉产量,使肉羊新增量的8成以上来自于农区和半农半牧区。二是牧区注重“提质”。牧区通过蒙古羊本地品种的选育提高,增加个体单产,同时大力加强可追溯...体系建设力度,打绿色有机牌,走草原羊高端路线,锡盟通过可追溯,羊胴体每公斤可提高3-5元。通过重点抓草原牧区、半农半牧区和农区“三大肉羊养殖区”建设,到“十三五”期末,肉羊存栏超过1.1亿只,羊肉产量由目前行业统计数110万吨增加到120万吨,继续保持全国领先的绝对优势。

绒山羊提质:开展绒山羊遗传资源动态监测评估,加快白绒山羊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保护绒山羊优质资源,实施绒山羊“保种”工程,对白绒山羊(阿尔巴斯型、二郎山型、阿拉善型)和罕山白绒山羊、乌珠穆沁白绒山羊核心旗县划定区域保护区,禁止外血杂交,每年安排4000万元绒山羊保种资金,扶持新建绒山羊保种场10个,并给予核心区养殖户购买种公羊和饲养基础母羊补贴,以保护绒山羊品种资源。重点抓好以内蒙古白绒山羊为核心的“品种资源保护区”建设,力争到2020年,保护区绒纤维细度在13.5微米以下的占比达到80%以上。endprint

奶牛增单产:针对鲜奶价格下跌较大的实际情况,通过加强饲养管理,推动规模养殖,提升奶业整体素质。“十三五”期末,牛奶产量从803万吨力争达到900万吨,继续保持全国第一位。一是稳定规模。奶牛存栏规模稳定在300万头,其中荷斯坦奶牛存栏稳定在200万头,到“十三五”末荷斯坦奶牛百头以上规模养殖比重达到100%;乳肉兼用牛(西门塔尔牛和三河牛)存栏稳定在100万头以上。二是主攻单产。通过加大改良力度,进一步提高单产,稳定提高总产。荷斯坦奶牛单产水平在目前6.5吨基础上再提高1吨,乳肉兼用奶牛单产水平在目前3吨基础上再提高0.5吨。三是优化区域布局。重点抓好土默川、河套平原、锡林郭勒盟和乌兰察布市农牧交错区、科尔沁草原和西辽河平原区、大兴安岭岭西区的“五大牛奶生产区”建设。

增肉牛:当前,我国牛肉总量供应不足,特别是安格斯、和牛等高品质牛肉缺乏。同养殖肉羊相比,养殖肉牛具有需求量大(食用牛肉人群广、并可常年食用)、经济效益好(一头牛的养殖效益相当于12只羊)和利于草原生态保护(一头牛的食草量相当于6只羊,且食草方式有利于保护草原)等优点,我区资源条件好、饲料充足、养殖成本低,且养殖肉牛有传统、有经验。因此要扩大肉牛的养殖量,“十三五”期末,肉牛存栏由830万头增加到1000万头,牛肉产量从行业统计数的81.9万吨提高到100万吨,保持全国前三。一是引进良种,提升品质。积极引进国外西门塔尔、安格斯等高端肉牛种母牛,通过扩繁和品种改良,进一步提高基础母牛质量和牛肉品质。二是加大人工授精力度,提高单产。利用西门塔尔、安格斯等优良种牛开展人工授精,发挥杂交优势,带动肉牛生产水平的提升,改良牛育肥牛胴体重整体达到230公斤左右,平均增重50公斤左右。三是提高繁殖率,促进母牛扩群增量。通过加强饲养管理,使母牛繁殖率由目前的65%提高到75%,增加基础母牛存栏量。四是合理布局,优化分工。推行“牧繁农育”。牧区发挥草原畜牧业成本低优势,加大繁育力度,生产架子牛;农区和半农半牧区发挥青贮玉米和秸秆优势,大力推动育肥和自繁自育。

扩生猪、家禽:利用我区饲料足、空间广的优势,在通辽、赤峰等玉米主产区,积极承接南方养殖业转移,重点发展肉牛、生猪、蛋鸡等养殖业。“十三五”期末,生猪存栏从目前的1500万头基础上翻一番超过3000万头,猪肉产量从目前行业统计数的129.6万吨提高到240万吨;禽存栏从5000多万羽翻番到1亿羽以上,禽肉产量从28.3万吨翻番到50万吨。猪禽存栏从全国后20位跃居到全国前列。一是抓住机遇,推动猪禽发展。抓住内地猪禽产业转移的机遇,积极推动粮食主产区重点发展猪禽产业,补齐猪禽养殖短板。二是创新养殖模式。积极推广温氏集团带动农户规模养猪模式和安达集团带动农户规模养禽模式,推动猪禽规模养殖发展。

三、培育农牧良性循环经济

内蒙古既是农业大省也是畜牧业大省,粮食产量位居全国第10位,是国家13个粮食主产省区之一和6个粮食净调出省区之一;畜牧业生产能力位居五大牧区之首,牛奶、羊肉、细羊毛、山羊绒等产量均居全国首位。丰富的农业、牧业资源,是我区发展农牧循环经济的基础优势和先决条件。一方面,到2020年,我区将保有4000万亩籽实玉米和1000万亩青贮玉米,玉米产量和秸秆可为发展养殖业提供充足的饲料。在目前粮食价格较低的情况下,通过牲畜“过腹转化”,将粮食变为“肉库”、变为“奶源”,实现增值。另一方面,通过推广畜禽粪污干湿分离、沼气发电沼渣沼液还田等方式,推进粪污资源化利用,实施粪污还田、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实现绿色种植,提高粮食品质,增加效益。这一农牧结合的发展思路,是解决我区玉米“一粮独大”的有效办法,是“稳牛增羊扩猪禽”计划的现实需要,是农牧业自身达到动态平衡的有效途径,更是我区发展农牧业现代化的科学路径。

目前,国际上衡量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畜牧业产值超过大农业产值的50%。通过农牧结合,可使我区肉类产量到2020年由250万吨增加到500万吨,畜牧业产值占大农业产值的比重将超过50%,基本形成以畜牧业为主导的现代农牧业发展格局。

建立农牧结合的循环经济,还需要多方面的保障。

一是不断提升耕地质量,打牢粮食持续丰产的基础。继续实施好国家东北黑土地保护、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探索实行耕地休耕和合理轮作,通过轮作、休耕、退耕、替代种植等多种方式,修复土壤,保护和提升地力;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开展控肥增效、控药减害、控水降耗、控膜提效“四大行动”,逐步实现化肥、农药零增长,同时结合配方施肥、增施农家肥、秸秆还田、盐碱地改造等技术,培肥地力,提升耕地质量水平,实现“藏粮于地”,保障有效供给。

二是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筑牢发展草原畜牧业的坚实基础。着重落实好新一轮草原补奖政策,认真实施退牧还草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高产优质苜蓿示范项目、牧区草原畜牧业提质增效示范工程等重大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加大草原建设力度,进一步落实完善休牧、划区轮牧和草畜平衡制度,不断恢复草原生态,切实提高草原载畜能力。

三是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种养,提升农畜产品应对市场的能力。积极引导土地草牧场经营权有序流转,为发展农牧业适度规模经营打好基础;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家庭农牧场、合作社等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使之成为推进规模化种养殖的中坚力量;加大科研创新和推广力度,开展大宗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大力发展畜牧业机械化,推进规模化、标准化,提高种养业的组织化程度,更好的满足市场需求。

四是加强质量安全监管,持续提高农畜产品的美誉度。认真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树立“管行业即管安全”的新理念,推行“扶优、扶强、扶安全”的政策扶持新导向,对有不良记录的生产企业,实行“黑名单”制度,建立退出机制;推进标准化生产,出台“三品一标”扶持奖励政策,力争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年增长保持在30%以上;完善监管体系建设,推动监管力量下沉,严把“从农田到餐桌”的第一道防线;加快推进追溯管理,全面启动产地证明工作,建立农畜产品生产全程监管机制,确保我区产出的农畜产品绿色安全。

五是发展精深加工,拓展农畜产品的增值空间。针对不同产业发展阶段,将加工做精、做深、做细。乳产业要开发高端产品,肉产业要建设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加工厂,绒产业要培育自主品牌;粮油加工业要拓展产品结构,搞好精细加工,大力发展玉米深加工,消化玉米库存;马铃薯加工业要向主粮生产和主食加工拓展;此外,还要提高农畜产品及加工副产物及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水平,搞好综合开发和循环利用。以此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拓展农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空间。

六是树立品牌战略,不断提升我区农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落实好自治区《关于加快推进品牌农牧业发展的意见》,加大对龙头企业产品研发、品牌建设和推广的扶持力度,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内蒙古著名商标和地理标志农畜产品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鼓励;实施“大品牌”战略,对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的产品进行品牌整合,共同打造区域品牌;多渠道加大品牌的宣传力度,继续办好一年一届的绿色农畜产品博览会,在运营北京、上海、广州绿色农畜产品精品馆的基础上,布局其他一线、二线城市,鼓励盟市运营精品馆,通过展示、展销我区绿色农畜产品,提高并固化消费者的认知,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作者系内蒙古农牧业厅总农艺师)

责任编辑:张莉莉endprint

猜你喜欢

农畜产品绒山羊玉米
新华指数 新增岢岚绒山羊
收玉米啦!
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研讨
第2届中蒙博览会国际绿色农畜产品展在呼和浩特市隆重举办
西藏农畜产品产业化现状与发展对策
西藏农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及需求趋势研究
内蒙古白绒山羊的饲养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