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跨预应力实体板桥设计

2016-11-25王欣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6年2期
关键词:主梁支座计算结果

王欣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北京市 100022)

多跨预应力实体板桥设计

王欣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北京市 100022)

北京亦庄新城新建太和桥由于受外部条件的制约,此处跨河桥的结构厚度被限制在80 cm以内,且为异型结构。据此选用多跨现浇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实体板结构。利用Midas有限元软件对主梁进行了建模计算,并且对挠度、抗剪、抗冲切等进行了补充计算分析,为相关设计提供参考。

预应力;实体板;异型结构;Midas;桥梁设计

1 工程概况

太和桥市政工程位于北京市亦庄新城的西南部,南起博兴南路与南区北路相交路口,北至博兴路与新凤河路相交路口,是新城内跨越新凤河及南六环的一条南北向的重要通道,主要为货运疏导及过境交通服务,图1为该桥的平面示意图。道路规划为城市主干路,设计车速50 km/h,红线宽60 m。

图1 太和桥平面示意图(单位:m)

由于道路拓宽,原有跨新凤河的旧桥将拆除,并新建太和桥。根据河道及公路管理部门的要求,新建跨河桥梁底需高出新凤河50 a一遇洪水位50 cm,同时南六环桥下净空应大于4.5 m。受以上条件限制,经过道路纵断计算,桥梁结构厚度应不大于80 cm。另外受平交路口线形影响,桥梁为异型结构,预制梁制作困难。综上所述,本着结构受力合理、施工方便的原则,最终桥梁选定为现浇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实体板结构。

太和桥位于道路平面直线段、圆曲线段(R=800 m)以及道路竖曲线上,墩中线与博兴路规划永中的夹角为72.59°。桥梁全长7×12=84 m,标准段全宽49.5 m。

2 主要技术标准

桥梁设计采用的技术标准如下:

(1)道路等级:城市主干路,设计行车速度:50 km/h;

(2)车辆荷载:城市-A级;

(3)人群荷载:取值为4.5 kPa;

(4)风荷载:北京地区100 a平均最大风速为28.6 m/s;

(5)抗震标准: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2 g,对应抗震设防烈度8度,抗震设防类别为B类,抗震设防措施等级9级;

(6)与巡河路关系:南侧以南六环路北辅路代替巡河路,北侧拟新建巡河路,均按平交考虑;

(7)航道等级:无通航要求;

(8)结构安全等级:二级,结构重要性系数取1.0;

(9)设计基准期:桥梁结构的设计基准期为100 a;

(10)环境类别:II类;

(11)桥梁标准横断面:0.5 m(人行护栏)+2.5 m(人行步道)+3.5 m(非机动车道)+1.5 m(隔离带)+ 16 m(机动车道)+1.5 m(隔离带)+16 m(机动车道)+1.5 m(隔离带)+3.5 m(非机动车道)+2.5 m(人行步道)+0.5 m(人行护栏)=49.5 m。

3 桥梁结构设计

太和桥上部结构为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实体板结构,沿道路定测线跨径为7×12 m,全联长度84 m,板厚为0.75 m。桥梁中墩支座间距为5.3 m,边墩支座间距为5.6 m。桥梁正常段板顶宽25.6~25.7 m,板底宽23.8~24 m,悬臂宽0.88 m,悬臂厚度0.25 m到0.35 m。支点处主梁加厚0.3 m。

0#、7#边墩桥台为边墩盖梁,上设D=40 cm,厚10.5 cm的圆形板式橡胶支座,下接单排D=1.5 m钻孔灌注桩;1#~6#中墩采用D=1.0 m包钢墩柱,上设D=55 cm、厚10 cm的圆形板式橡胶支座圆与主梁相接,每一墩柱下通过承台接一根D=1.5 m钻孔灌注桩。

4 主梁计算分析

4.1荷载

4.1.1结构自重

主梁混凝土容重按26.25 kN/m3计,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的容重按24 kN/m3计,地袱栏杆每侧按12 kN/m计。

4.1.2汽车荷载

参照《城市桥梁设计规范》(CJJ 11-2011),汽车荷载按城-A级计,4条机动车道+1条非机动车道。

4.1.3其他荷载

其他荷载取值如下:

系统温升取+31℃,系统温降取-41℃,桥面日照温差取+14℃和-7℃,

混凝土收缩产生的影响用温降-15℃代替。

4.2荷载组合

添加以上全部荷载,最后选择最不利的单项荷载组成荷载组合。

设计考虑如下四种组合:

(1)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

基本组合(组合1):1.2自重+1.4汽车及冲击+0.8×1.4不利的温度荷载;

(2)按正常使用状态设计

作用短期效应组合(组合2):1.0自重+0.7汽车+1.0系统温降+0.8温度梯度;作用长期效应组合(组合3):1.0自重+0.4汽车+1.0系统温降+0. 8温度梯度;

(3)1+1组合

1+1荷载组合(组合4):自重+汽车 +系统温降+温度梯度。

4.3计算模型

由于此桥桥宽较大,板厚较小,采用平面杆系程序不能对其进行全面的计算分析。因此采用厚板单元建立计算模型进行计算,如图3。计算程序采用Midas有限元软件,Midas程序中梁单元直接加预应力是准确的,板单元直接加预应力模拟不准确,为此要找出一种方法能比较准确的模拟板单元中的预应力荷载。经比选,最后采用在板单元中加预应力采用的方法是:把预应力做成同截面同材料的桁架单元,通过给桁架单元加单元温缩荷载来模拟预加力,保证桁架单元的应力与钢绞线永存应力基本一致。

图2 桥梁结构平面图(单位:cm)

图3 实体板桥有限元模型

实体板桥有限元模型采用Midas中的厚板单元建立,为施加预应力,单元大小根据预应力布置情况由0.4 m到1.0 m宽不等,预应力荷载用上述方法施加。中墩圆板支座的模拟方法是建立支座单元,单元长度等于支座橡胶板总厚度,输入橡胶材料特性(弹性模量E=6.3 MPa,G=1.0 MPa,泊松比γ=300)。边墩圆板支座采用节点弹性支撑模拟,竖向约束Sdz=614 361 kN,水平约束Sdx=Sdy=1186kN,转角约束SRx=SRy=19 647 kN。

4.4主梁计算结果

因计算模型中桥面采用板单元而墩柱及支座采用梁单元,墩顶应力集中严重,且模型未对结构在中墩处主梁加厚0.3 m进行考虑,按规范规定可以考虑支座宽度对弯矩折减的影响,沿主梁加厚区两侧向上按45°扩散交于板的重心轴,设计不考虑此范围内单元内力,如图4。以下图5~10均为将中墩顶范围及1.00 m范围内单元消隐后生成的内力云图。

图4 弯矩折减计算图(单位:cm)

图5 恒载+预应力+活载下板顶Syy应力云图(单位:kN/m2)

图6 恒载+预应力+活载下板底Syy应力云图(单位:kN/m2)

图7 恒载+预应力+活载下板顶Sxx应力云图(单位:kN/m2)

图8 恒载+预应力+活载下板底Sxx应力云图(单位:kN/m2)

图9 恒载+预应力+活载下最大反力图(单位:kN)

图10 恒载+预应力+活载下最小反力图(单位:kN)

5 其他计算分析

5.1挠度及预拱度

由短期效应组合计算得出的最大挠度在Y方向跨中,数值为2.636 cm,考虑荷载长期效应的影响,预应力结构长期增长系数取用2.0,则挠度为5.272 cm,预加应力产生的长期反拱值2×2.177= 4.354 cm,最后确定预拱度取2 cm。

5.2配筋计算

由于此桥是预应力结构,要进行极限承载力,抗裂和裂缝的计算(X方向控制点处),极限承载力的计算采用基本组合(组合1)的计算结果,抗裂计算采用正常使用状态荷载组合(组合2和组合3),裂缝的计算采用作用短期效应组合(组合2)的计算结果。由于预应力是集中加载的,锚固端的地方出现了弯矩和应力都比较集中的现象,计算配筋时,可不考虑。

(1)极限承载力计算

根据以上组合1、组合2的计算结果,选取弯矩最大的控制点进行配筋计算,见表1。

(2)裂缝配筋计算

该桥X方向只配了一部分预应力,所以对X方向要进行裂缝计算,根据以上组合3、组合4的计算结果,选取控制点进行配筋计算,见表2。

(3)最后配筋方案

根据以上计算结果,得出最终配筋方案为:X方向实体墙加腋范围内第一层布置直径32 mm间距14 cm两根并置,实体墙端头第二层布置的直径28 mm间距14 cm的钢筋,Y方向实体墙端头布置两层直径28 mm间距14 cm,悬臂板沿边缘布置直径22 mm间距10 cm的钢筋,其余位置布置X和Y方向各一层直径为28 mm间距10 cm的钢筋。

表1 控制点处极限承载力配筋计算结果

表2 控制点处裂缝配筋计算结果

(4)端横梁抗剪计算

端横梁H=1 m,最大的剪力设计值为2 360.8 kN,需要14的箍筋4肢,间距10 cm。实配钢筋:在B=1 m的范围内配置6肢14的钢筋,间距10 cm。

5.3墙端头冲切计算

在集中反力作用下不配置抗冲切钢筋的混凝土板,其抗冲切承载力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γ0为结构重要性系数;Fld为最大集中反力设计值;βh为截面高度尺寸效应系数;Um为距集中反力作用面h0/2处的破坏锥体截面面积的周长;h0为板的有效高度。

在实体墙端头处轴力最大,此处板厚1.5 m,墙厚0.8 m。计算时取1.5 m长的墙进行计算,如图11和12。

图11 墙顶大样图(单位:cm)

图12 墙顶横断面图

墙顶反力:F=7 545.8 kN。

冲切反力为墙顶反力减去墙顶冲切破坏锥体内的荷载设计值。保守计算不考虑这部分力。

墙顶冲切反力为:

Um=π×(0.5×h0+0.4)×2=6.851 8 m;

不配置抗冲切钢筋时,钢筋混凝土板的抗冲切承载力按下列公式计算:

可见墙顶抗冲切满足要求。

6 结 语

以北京市亦庄新城新建太和桥工程项目为背景,研究多跨预应力实体板桥结构设计。以现有标准规范为依据,选取计算荷载,采用Midas软件用厚板单位建立空间模型计算分析,并完成配筋。为同类工程提供技术参考。

U442.5

B

1009-7716(2016)02-0082-04

10.16799/j.cnki.csdqyfh.2016.02.021

2015-10-23

王欣(1977-),男,北京人,工程师,从事桥梁设计工作。

猜你喜欢

主梁支座计算结果
改性橡胶隔震支座抗拉性能试验研究*
桥式起重机主梁有限元分析
大型起重机主梁拱度研究
不等高软横跨横向承力索计算及计算结果判断研究
基于ANSYS-UM联合仿真的减振支座减隔振性能研究
大跨度三角桁架主梁门式起重机刚度分析
趣味选路
斜拉桥主梁施工牵锁挂篮结构设计
铁路桥梁支座耐磨材料的性能研究与优选应用
超压测试方法对炸药TNT当量计算结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