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农民在循环农业中得到真利益

2016-11-25三人的路

今日海南 2016年5期
关键词:海南利益农民

文|本刊特约评论员 三人的路



让农民在循环农业中得到真利益

文|本刊特约评论员三人的路

要让循环农业从理念到规划再到实践的落地,空有一腔热情是不够的。只有让农民得到真金白银的利益,才会一带十,十带百,事半功倍。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解决好“三农”问题,一直是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全国人民的“菜篮子”“果盘子”,也决定了海南拉长经济发展短板,实现“四化同步”的力度,来不得半点虚浮。

解决好“三农”问题,必须是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三个目标同步协调实现。如果农民种瓜菜卖了很多钱,自己却不敢吃自己种的菜;或者小洋楼一幢接一幢盖,但土壤板结、河溪污染、鱼虾不存,玷污了家园、遗失了乡愁;或者动辄在“毒西瓜”“毒香蕉”舆论风波里百口莫辩、损失惨重,那样的“强”和“富”又有多少意义?要真正做到“强富美”并举,生态循环农业就是必然之路。这次海南农博会“循环、品牌、电商、农业+”四大主题里,“循环”位列第一,足见观念和实践的自觉。但要让循环农业从理念到规划再到实践的落地,空有一腔热情是不够的。只有让农民得到真金白银的利益,才会一带十,十带百,事半功倍。

海南的自然环境优势明显,比如日照充足、长夏无冬、雨量充沛、地势平坦、土壤没有受过重金属和重化工污染,发展循环农业照理说是得天独厚,但实际上多年来还是“端着金碗银碗、吃着粗茶淡饭”。为什么?至少有三方面障碍有待破除。一是习惯难改。循环农业与既往“化肥农药一起上、靠天吃饭懒商量”的粗放种养殖方式相比,是全新的生产组织形式。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观念水平,接受循环种养殖方式,需要一个过程。二是政绩观偏颇。一些地区无论是基层政绩导向,还是日常新闻舆论,往往过多强调增长目标,而忽视发展方式,导致掠夺式的竭泽而渔,不可持续。三是杠杆不强。发展循环农业,可能会牺牲一部分眼前利益。如果没有杠杆性的政策安排、利益驱动,农民就会缺乏积极性。这是推进循环农业顺利发展的关键。一千次循循善诱,不如一次眼见为实。进行可持续利益调整的制度安排,才会得到群众的真心拥护,自觉实践。

首要是资金安排。根据全域生态循环计划,海南将按照物理循环和生物循环两种技术路径,开展“无疫区”建设,畜禽废弃物综合利用,沼气、肥水一体化,化肥农药减施,秸秆综合利用,田间废弃物回收,绿色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物有机肥转化等十大工程。每项工程在初始设计时,都需渗透一定的经济手段,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积极性。要让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成为农民有利可图的事,多做多得、少做少得、不做不得。要系统调配涉农资金,精准设计,把每一分钱都用到刀刃上,像“药引子”一样,一药引千效,四两拨千斤。

二是要典型引路。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身边典型,最让人信服。要创建全国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省,探索一条具有海南特色的全域发展热带高效生态循环农业之路,既要善于借鉴德国绿色能源农业、美国精准农业、以色列节水农业、英国永久农业等先进理念,也要因地制宜,总结和推广好我省屯昌、陵水、琼海等经验,尤其要注重培养一批村中能人。在“他行我也行”的氛围中以人带人、以村带村,创建一批种养一体化示范点和示范县,实现示范点内部小循环和县域中循环,条件成熟在全省推广,最后实现省域大循环。

三是要法治保障。保护生态可以说服引导,破坏生态则法不能容。要把“多规合一”改革下的法律禁止事项向村民和企业说清楚、讲透彻,抓一批反面典型,让法律手段成为保护生态、捍卫红线最具权威性、规范性、强制性的方式,在利益中精细调控,让循环农业的每一项成绩都能巩固下来,不打折扣,不走回头路。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海南发展的生命线,也是农村奔小康的最大本钱。“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因此,建立在产业增强、经济效益之上的循环农业,必将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从而在“农业强、农民富则农村美”的发展逻辑中,实现小康路上的海南乡村,美而能久,美而更美,各显其美,美美与共。

猜你喜欢

海南利益农民
对比示范,才是打开农民心结的“金钥匙”
耕牛和农民
回音壁:这篇文我很喜欢
海南书香节 引领全民阅读新风尚
I Love You, Dear China
农民
海南杂忆
59国免签游海南
热带宝岛海南
汪建中“股市黑嘴”利益链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