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里满溢忧愁与温度

2016-11-24陶瑾

现代苏州 2016年22期
关键词:苏州人新村苏州

记者 陶瑾

生活里满溢忧愁与温度

记者陶瑾

大学毕业后,倪黎祥去了外地深造,心中依恋的终究是自己的家乡。10年后当他回到家乡苏州,跟当初离开时已是两幅模样。这10年,苏州变化真的很大。

于是,从2003年初学摄影起他便开始观察、拍摄苏州城市的发展与变迁,透过影像,其实也在找寻心中的家园。拍照这么多年,摄影从他的兴趣、工作,已转为理想与信仰。他相信透过照片的力量,世间的真善美可以广泛而久远地流传下去。常年透过拍照体悟人生,摄影对倪黎祥而言不只是生活的表达,也是人格的养成,让他慢慢朝着人文摄影方向前行着,努力着。

“任何摄影手法,只要表达出对生存环境的珍视、对人间事物的关怀,都是富于人文精神的。”倪黎祥说,人文摄影,它聚焦在人的生活状态,通过照片能看到故事、文化、内涵、情绪……让照片更有深度;它带给摄影者真正的创作喜悦,去抓住转瞬而逝的一刻,去关注、觉察、表达一般人看不到的细腻部分,让照片更有温度。

真诚是纪实摄影的生命。当他选择了通过照片用心、细腻、感同身受地去讲一个故事,不管世界如何喧嚣,他坚持初心,已然足够。现在的他更想拍一些安静的、美好的事物,做有温度的视觉。他让作品静静地在那里自己说话,让读者自由去感受。

Q:首先,我们先聊聊您的摄影故事吧,您是怎么踏上摄影之路的?

倪黎祥:最早接触摄影,是上大学的时候。兴趣使然,找各种摄影论坛学习,琢磨。我大学念的社会学专业,在做田野调查的时候需要用到摄影。曾经去云南马帮做过一个多月的课题调研,马帮是一个很传统的族群,记得当时跟着马帮队伍一起走崇山峻岭,去街市赶集,还去探访了马具店和上了年纪的赶马人。那是我第一次完整的去拍一组东西,而这次经历完全打开了我的视野。

毕业后,我进入媒体行业从事摄影记者工作,除了工作拍摄新闻照片,我也开始拍自己感兴趣、慢的下来的摄影题材。

Q:您拍过一组《潋滟》主题的照片,怎么会想到以水作为主线?

倪黎祥:没有一座城市,像苏州拥有这么多的水系。苏州,自古与水有着不解之缘,大运河、太湖的汇合,加上众多的湖泊河道,让这里成了“鱼米之乡”。

水给人以安慰,大概苏州人得到的安慰比任何城市都多。水,融进了苏州人的骨子里,浸润出苏州人温文尔雅的性格。

苏州,这个温婉优雅的江南女子也许是应了那句“女人是水做的”,是一座名副其实的依水而生的城市,有一方被水赋予了无限灵动的土地。同时,水赋予了她无数幸福的可能。

Q:苏州人与水的情缘很深,说说您照片背后的故事。

倪黎祥:我的童年是在古城河畔度过的,那时“枕河人家”的风貌尽在。枕河人家,那是苏州的情调。如今,江河湖泊周围建起一栋栋高楼,城市景观日益发生着改变,现代人和水乡的关系被重新安排和打量。

《潋滟》系列,是关于苏州人与水的故事,我拍了姑苏水巷、太湖、运河、金鸡湖、独墅湖等许多水边的景观。

比如“乐园”这张照片,在很多人看来,没有特别惊艳之处。而我的理解是:平静中透出了魔幻写实主义的意味,人造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并存。钢铁的,原生的;人造的,自然的;娱乐的,天成的;欢乐的,静默的。山是古人的乐土,桥是今人的乐园。随着水边的城市景观不断改变,人与水的依存关系在渐渐疏离。

比如陆慕镇的“伦敦塔桥”,取景时,我不同于往常从正面拍摄塔桥,而是从桥的另一边,借助一排枕河民居的视角,拍出这一水上建筑,凸显塔桥的古韵今风。苏州桥多,有桥的地方必有水。每一座桥都有它的故事,每一池水也有它的风情。

Q:您曾用了好几年时间拍“南环新村”,给人以视觉的冲击与震撼。您是站在什么角度拍的呢?

倪黎祥:我从2010年12月开始拍《南环新村》。当时,我妈打电话来,告诉我南环新村要拆了,于是我赶回苏州。当时大多数居民已经搬离,眼前的“空城”实在无法跟印象里那个喧闹熙攘的老新村联系起来。二十多天里,我匆忙穿梭在楼与楼之间,用镜头记录下一点点被拆除的过程。

起初,我用传统纪实手法来记录,很快发现拍不下去,毕竟是生活了20年的家园,有很深的感情,纯粹用新闻手法拍摄显得过于冷漠无情。后来,我走到每一户家庭、房间里去拍,最后拍了500多户家庭。当时有一些拆迁队在作业,可想而知进去拍照多么冒险。最惊险的一次,当我正在四楼拍摄墙上圣诞老人的玩偶,透过窗户看到挖土机朝我开过来,我马上夺门而出往楼下冲,真的有种死里逃生的感觉。

翻开一幅幅关于空房间的影像,是一个个家庭的视觉档案和碎片,也是人与这片土地的一个个难忘的生活片段。

Q:您的这组照片取名《失屋招领》,有何深意?里面有一些小物件的画面,请谈谈拍摄时的想法。

倪黎祥:曾经,它们是家;人去楼空之后,它们被人遗忘。时光凝固了,每一个场景充满忧伤及故事感,每一处细节都在诉说着什么,仿佛在等待主人回来,认领这份失落的记忆。

我走进一个又一个无人的房间,在“遗迹”中搜寻着生活的蛛丝马迹。屋内的摆设、墙上的海报、遗弃的家具……蕴含着时间印记的旧物,静静散落在房间各处。比如,水泥橱柜上放着一个玻璃瓶,插着三支绢花,可见当时人们物质条件不宽裕,但对居家装饰的追求是共同的。一幕幕场景让人从心底升起温暖和留恋。

倪黎祥,苏州日报摄影记者。曾经在广州日报任摄影记者,拍摄过许多重大事件,包括玉树地震、英国女王登基庆典、广州亚运会、香港回归十周年、台北金马电影节等。作品常参展各大摄影节,多幅新闻摄影作品被中央档案馆收藏。

1.在冲山村被遗弃的神像,诉说着太湖水系变迁

2.当南环新村一幢幢人去楼空的时候,恋恋不舍的鸽群在新村上空盘旋了许久

3.2010年12月15日,南环新村空屋一角,遗落的绢花却永不凋零地绽放

4.随着生活和出行方式的改变,人们对水路的依赖大大减少

5.这是在东山码头与水亲近的一群人

6.在平江河边拉小提琴的男子,水也许会带给他更多的灵感

7.金鸡湖的火烈鸟,静静的窥探着这座城市

8.陆慕镇中的“伦敦塔桥”掩映在粉墙黛瓦之间

9.人造的,自然的。娱乐的,天成的。苏州人乐享乐园

猜你喜欢

苏州人新村苏州
“鲜”是苏州人的执念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入静止观的苏州人
张建霖
一本杂志和她的生活观
被资本裹挟的“新村再造”
“五老”宣传队走乡串镇唱新村
发挥“五老”队伍作用 创建“三无四有”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