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特征与乳腺癌患者病理及免疫组化指标的相关性

2016-11-24王希明郝光宇郝正梅胡春洪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6年19期
关键词:磁共振免疫组化肿块

朱 默 杨 玲 王希明 郝光宇 郝正梅 胡春洪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江苏 苏州 215006)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特征与乳腺癌患者病理及免疫组化指标的相关性

朱 默 杨 玲 王希明 郝光宇 郝正梅 胡春洪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江苏 苏州 215006)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特征与乳腺癌患者病理及免疫组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乳腺癌患者76例均行DCE-MRI,并对手术切除的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DCE-MRI表现和免疫组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雌激素受体(ER)染色阳性78.75%,孕激素受体(PR)染色阳性73.75%,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染色阳性63.75%,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染色阳性66.25%,肿块大小与Ki-67呈正相关(r=0.281,P=0.039),肿块形态与Her-2(r=0.306,P=0.024)和Ki-67(r=0.427,P=0.001)呈正相关,肿块边缘与ER(r=0.288,P=0.032)和PR(r=0.295,P=0.030)呈正相关,肿块强化类型与PR呈负相关(r=-0.243,P=0.036),TIC类型与Ki-67呈正相关(r=0.336,P=0.006),早期增强率与Her-2呈正相关(r=0.275,P=0.044)。结论 乳腺癌的DCE-MRI表现与病理及免疫组化指标存在一定程度相关性,提示通过DCE-MRI推测乳腺癌相关生物学特征的可能性,亦可以据此为患者安排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提供参考。

乳腺癌;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

乳腺癌的早期诊断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超声、磁共振成像(MRI)等,其中X线检查对钙化灶敏感,但对乳腺内致密性病变显示不佳,超声检查则高度依赖医师的操作水平,对小、微病灶缺乏敏感性〔1〕。动态增强MRI(DCE-MRI)不仅可以显示病灶的形态,还可以通过信号强度变化提供病灶的血流动力学信息,重复性高,无辐射,具有优秀的检出率〔2〕。本研究分析乳腺癌DCE-MRI的表现与病理免疫组化指标的相关性,为乳腺癌的早期诊断、预后判断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乳腺癌患者76例,均为女性,年龄31~62〔平均(45.67±13.52)〕岁,其中有4例患者为双侧乳腺癌;位于左侧44例,右侧36例;浸润性导管癌72例,导管内癌2例,浸润性筛状癌3例,原位癌、浸润性小叶癌、髓样癌各1例。患者自愿接受DEC-MRI检查,均经病理证实为乳腺癌且自愿选择进行乳腺癌切除术,所有患者术前均未进行过放疗、化疗、穿刺检查。所有患者或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DCE-MRI方法 使用GE HDxt 3.0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搭配使用乳腺检查专用表面线圈。检查时,患者取俯卧位,双侧乳房自然垂于线圈内,扫描视野为340 mm×340 mm,参数流程:①快速反转恢复自旋回波T1W1序列,层厚4.0 mm,重复时间(TR)4 300 ms,回波时间(TE)61 ms,激励2次;②快速小角度激发三维成像T1W1序列,层厚4.0 mm,TR 6.0 ms,TE 2.50 ms,激励1次;③动态增强扫描,采用快速小角度激发三维成像脂肪抑制T1W1序列,层厚1.2 mm,TR 4.66 ms,TE 1.66 ms,重复扫描6次,第二次扫描的同时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快速注射钆喷酸葡胺注射液,剂量为0.1 mmol/kg,速度为2.0 ml/s。所有病例的DCE-MRI图像均经过2名影像科医师独立诊断,诊断标准依据美国放射学会制定的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MRI部分〔3〕,对病灶的形态学表现、信号强度和增强率进行分析记录,当诊断出现异议时,由两位医师协商决定。

1.2.2 病理标本处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 经10%甲醛固定后的组织标本,清洗后用石蜡包埋,5 μm连续切片,在60℃恒温烤箱中烤干1 h,室温冷却后标记备用,切片依据不同染色试剂盒操作要求进行免疫组化染色,首先进行脱水处理,用3%过氧化氢(H2O2)灭活内源性酶,再用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原修复液修复抗原,磷酸盐缓冲液(PBS)冲洗后滴加牛血清白蛋白(BSA)封闭液,孵育10 min后添加一抗,4℃冰箱孵育18 h,添加二抗室温孵育20 min,PBS冲洗2~3次,加二氨基联苯胺(DAB)溶液显色10 min,苏木素复染30 s,梯度酒精脱水,中性树胶封片,室温晾干,镜下观察。分别对每份组织标本进行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和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的免疫化学染色。

1.2.3 染色结果判定 所有切片由病理医师在光学显微镜下进行观察,ER和PR阳性表达见于细胞核中棕黄色颗粒,Her-2阳性表达见于细胞膜中棕色着色,阳性表达细胞<10%为阴性(-),阳性表达细胞≥10%为阳性(+);Ki-67阳性表达见于细胞核中棕黄色颗粒,阳性判定标准为10个随机高倍镜视野下阳性表达细胞平均≥14%。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χ2检验及Pearson相关分析。

2 结 果

2.1 DCE-MRI表现 76例乳腺癌共计80个原发癌灶,均为肿块型:①肿块大小≤2 cm 44例,>2 cm 36例;②类圆形肿块12例,分叶形26例,不规则性肿块42例;③肿块边缘光滑5例,边缘不规则31例,边缘毛刺44例;④肿块均匀强化16例,不均匀强化40例,环形强化24例;⑤肿瘤动态增强曲线-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类型Ⅰ型(渐增型)6例,Ⅱ(平台型)31例,Ⅲ(廓清型)43例;⑥早期增强率<50% 6例,50%≤早期增强率<100% 33例,早期增强率为100%的41例。

2.2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80个乳腺癌组织标本,病理类型经检查均为浸润性导管癌,免疫组化结果:①ER染色阳性63例(78.75%),阴性表达17例(21.25%);②PR染色阳性59例(73.75%),阴性21例(26.25%);③Her-2染色阳性51例(63.75%),阴性29例(36.25%);④Ki-67染色阳性53例(66.25%),阴性27例(33.75%)。见图1。

2.3 DCE-MRI表现与免疫组化指标的相关性 相关性分析显示,肿块大小与Ki-67呈正相关,即肿块增大,Ki-67阳性表达亦增高;肿块形态与Her-2和Ki-67呈正相关,即阳性表达在类圆形、分叶形和不规则性中Her-2和Ki-67阳性表达依次升高;肿块边缘与ER、PR呈正相关,即在肿块边缘光滑、不规则和毛刺中ER和PR阳性表达依次增高;肿块强化类型与PR呈负相关,即肿块环形强化时,PR阳性表达率降低;TIC类型与Ki-67呈正相关,即肿瘤TIC类型增加时,Ki-67表达阳性率增加;早期增强率与Her-2呈正相关,早期增强率越高Her-2阳性越高。见表1。

a:ER阳性表达,细胞核可见棕黄色颗粒;b:PR阳性表达,细胞核可见棕黄色颗粒;c:Her-2阴性表达,细胞膜未见着色颗粒;d:Ki-67阳性表达,细胞核可见深棕色颗粒。图1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3 讨 论

乳腺癌是起源于导管和腺上皮的肿瘤,从腺上皮增生逐渐发展为浸润癌;乳腺癌也是高度血管依赖的肿瘤,其发生、发展和转移都依靠微血管网,乳腺癌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过度表达是导致肿瘤增殖活跃的重要因素,因此血管的形成情况可以反映乳腺癌的生物学特征,这也是DCE-MRI用于评价乳腺癌的病理基础〔4〕。乳腺的生长、发育均依赖于性激素的作用,乳腺上皮细胞内的ER和PR分别接受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刺激达到促进乳腺导管生长和腺泡发育的作用,乳腺内ER和PR的含量决定其对性激素的应答情况〔5〕。ER被雌激素激活可上调靶基因的表达,促进相关蛋白的合成,PR与孕激素的复合物,可以增强雌激素对ER的反应,产生协同作用。ER、PR阳性高表达时,肿瘤对激素敏感,采取内分泌治疗效果良好;反之,ER、PR阴性表达高时,肿瘤一般恶性程度高,分化程度低,侵袭力强,预后差。提示ER和PR的表达情况不仅可以作为治疗方案的重要参考,也是预后的重要指标。Her-2是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具有调节细胞增殖和分化能力的作用,在正常乳腺组织中低表达,Her-2高表达表明肿瘤分化程度低,恶性程度高,肿瘤易转移,预后差,但是Her-2高表达的肿瘤对细胞周期毒性药物敏感,可据此选择相应治疗药物,因此Her-2可以指导治疗用药的选择〔6〕。Ki-67是公认的细胞增殖标志物,其在肿瘤组织中高度表达,是判断肿瘤增殖活性和侵袭力的重要指标,Ki-67高表达的肿瘤对化疗药物敏感,可以据此安排化疗方案〔7〕。

乳腺癌的病理学特征决定了它的形态学变化,因此可以在影像学检查上看到不同的病灶。ER和PR与肿瘤大小的关系,国内外研究尚未有统一结论,本研究也未发现它们与肿瘤大小的相关性。关于Ki-67与肿瘤MRI表现的研究较少,但有学者发现大的肿瘤组织中Ki-67表达更高〔8〕,与本研究一致。肿块形态与Her-2和Ki-67呈正相关,肿瘤形态是反映肿瘤侵袭力的标志,肿瘤的恶性程度越高其形态越没有规则。Her-2和Ki-67均是反映肿瘤恶性程度的指标,因此存在正相关性。肿块边缘与ER、PR呈正相关,肿瘤边缘毛刺或不规则是肿瘤向周围组织浸润的表现,关于边缘是否规则与肿瘤恶性程度的关系尚有争议。本研究发现在毛刺边缘和不规则边缘癌组织中ER和PR有更高的表达水平,提示肿瘤具有更高的分化水平,侵袭力低,对内分泌治疗敏感。肿块强化类型与PR呈负相关,强化类型的表现与检查区域内的血液供应程度有关,强化不均匀提示肿瘤组织内血液供给不均,环形强化则提示肿瘤边缘微血管丰富。有研究认为环形强化表明肿瘤灶中央出现坏死、纤维化,也有研究认为该现象表明肿瘤具有更强的侵袭力〔9〕。本研究发现PR在环形和不均匀强化组织中表达下降,提示肿瘤恶性程度更高,预后差。TIC类型与Ki-67呈正相关,TICⅠ型常为良性病变,Ⅱ型为平台型(良性病变和恶性病变中均可见),Ⅲ型为流出性〔10〕(恶性病变的特征),本研究发现TIC类型可以预测Ki-67的表达程度。早期增强率反映血液灌流情况,供血越充分早期增强率越高,早期增强率高的肿瘤Her-2表达水平更高,提示肿瘤恶性程度高。

1 何永胜,刘 斌,潘少辉,等.磁共振多参数成像技术对乳腺癌诊断效能评价〔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5;31(3):388-92.

2 李 慧.3.0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成像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及其与病理学的相关性研究〔D〕.沈阳:中国医科大学,2013.

3 李 敏,秦东京,曹新山,等.乳腺癌动态增强MRI定量参数与Her-2相关性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4):586-8.

4 于 洋,霍天龙,赖云耀,等.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的MRI和病理特征初探〔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4;48(3):184-8.

5 姚 尉,李成杰,杨 静,等.MRI动态增强扫描及DWI在乳腺癌中的诊断价值〔J〕.四川医学,2013;34(4):591-3.

6 李建灵,殷 洁,廖 珍,等.乳腺癌 MRI 表现与生物因子ER、PR、c-erbB-2、p53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5;31(7):1095-9.

7 金 霞,刘志红,陈森林,等.青年乳腺癌患者P53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15(25):4872-4,4936.

8 付 兰.三阴性乳腺癌MR征象与临床病理特征分析〔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13.

9 Saeed SA,Masroor I,Beg M,etal.Diagnostic performance of breast MRI in the evaluation of contralateral breast in patients with diagnosed breast cancer〔J〕.Asian Pac J Cancer Prev,2015;16(17):7607-12.

10 辛 灵,刘 倩,徐 玲,等.MRI 及肿瘤分子标志物对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疗效评价与预测的多中心前瞻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14;94(26):2018-21.

〔2015-11-14修回〕

(编辑 袁左鸣)

苏州市2014年科技计划项目(No.SYS201459)

胡春洪(1965-),男,博士,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分子影像、中枢神经影像方面的研究。

朱 默(1978-),男,在读博士,主管技师,主要从事分子与功能影像方面的研究

R739

A

1005-9202(2016)19-4873-03;

10.3969/j.issn.1005-9202.2016.19.093

猜你喜欢

磁共振免疫组化肿块
颈部肿块256例临床诊治分析
乳腺假血管瘤样间质增生1例并文献复习
夏枯草水提液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婴幼儿原始黏液样间叶性肿瘤一例及文献复习
结直肠癌组织中SOX9与RUNX1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乳房有肿块、隐隐作痛,怎么办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探讨
子宫瘢痕妊娠的病理免疫组化特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