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氯吡格雷预防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梗死的效果及对血脂、血小板的影响

2016-11-24张成刚孙中武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6年19期
关键词:汀钙氯吡格雷

张成刚 孙中武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安徽 合肥 230022)



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氯吡格雷预防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梗死的效果及对血脂、血小板的影响

张成刚 孙中武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安徽 合肥 230022)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氯吡格雷预防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脑梗死的效果及对血脂、血小板的影响。方法 选择因TIA入院接受治疗的7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氯吡格雷合并阿司匹林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钙进行治疗。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纤溶指标、脑梗死发病率,比较治疗前后两组预防老年TIA患者脑梗死效果,同时对比治疗前后两组血脂、血小板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TC、TG及LDL-C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组间斑块指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低回声斑块数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对照组颈部斑块超声检查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低回声斑块数目少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凝血指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7.89%(3/38),对照组为13.16%(5/38),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氯吡格雷治疗TIA后能够有效稳定粥样斑块,使脑梗死发病率降低,能有效降低血脂水平,凝血功能得到改善,安全性良好。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阿托伐他汀钙;氯吡格雷;脑梗死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主要发作部位存在于椎基底动脉及颈动脉,患者出现局灶性脑组织血液灌注障碍,从而导致患者间断性、可逆性、突发性神经功能障碍〔1〕。有研究显示缺血性脑卒中主要的危险因素是TIA,若未进行相关干预治疗,患者病情进一步发展,脑梗死发病率高达33.3%〔2〕,出现TIA后1年内出现缺血性脑卒中的可能性较高〔3〕。因此,对早期TIA患者应采取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案,使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临床症状得到缓解。本研究主要分析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氯吡格雷预防TIA患者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同时探究该治疗方案对患者血脂、血小板指标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4月至2015年1月因TIA入院接受治疗的7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经严格CT颈椎扫描、颅脑磁共振、脑血管检查及血液指标检测,同时结合相关临床表现,由经验丰富的主治医师对其进行诊断,符合TIA诊断标准〔4〕。纳入标准:患者符合TIA诊断标准,Essen卒中风险评分≥3,能够进行长期随访,全身多处重要器官功能正常,对阿托伐他汀钙、氯吡格雷无禁忌,自身溶血、凝血功能正常,免疫系统功能正常,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研究组男23例,女15例,年龄55~75〔平均(63.1±3.37)〕岁,并发高血压14例,高脂血症13例,高血糖11例;对照组男25例,女13例,平均年龄(63.2±3.29)岁,并发高血压15例,高脂血症11例,高血糖12例。两组性别、年龄、并发症等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研究组患者采用50 mg氯吡格雷与20 mg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治疗,1次/d,持续服用1年〔5〕;对照组选择100 mg阿司匹林与50 mg氯吡格雷口服治疗,1次/d,持续服用1年。

1.3 观察项目 ①脑梗死预防效果指标:患者脑梗死病死率、颈部斑块性质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②血脂水平: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③血小板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软件,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TC、TG及LDL-C水平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TC、TG及LDL-C较对照组低(P<0.05)。组内比较,对照组治疗前后各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各指标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脂水平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1)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P<0.05;下表同

2.2 两组患者颈部斑块超声检查结果比较 治疗前组间患者数据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不稳定性低回声斑块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颈部斑块超声检查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不稳定性低回声斑块数显著少于治疗前(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颈部斑块情况〔n(%),n=38〕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PT、APTT及PLT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

表3 患者血小板指标变化情况

2.4 两组患者脑梗死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患者共出现脑梗死2例,发病率为5.26%(2/38);对照组出现脑梗死8例,发病率为21.05%(8/38),研究组低于对照组(χ2=4.145,P=0.042)。在用药不良反应方面,研究组患者主要存在呕吐、恶心、腹痛等并发症,共3例,发生率为7.89%(3/38),对照组患者出现5例,发生率为13.16%(5/38),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组间无统计学差异(χ2=0.559,P=0.455)。

3 讨 论

相关研究结果表明,TIA发病机制是患者颅脑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斑块随血流运动导致血管远端堵塞,使得患者局部脑组织血流灌注不足,出现暂时性缺血缺氧〔6〕。血小板对TIA形成粥样斑块发挥重要作用是因为血管破损位置出现大量血小板聚集,使得局部血栓形成。情绪、剧烈运动等因素导致机体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受到破坏,血管壁附着的斑块脱落,导致脑梗死出现。相关研究结果表明〔7〕大约30%的TIA患者会进一步进展为脑梗死,因此,TIA的远期内并发症必须引起重视。

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氯吡格雷能够显著降低体内血脂水平,比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效果好。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脂血症,早期降低机体内血脂水平、降低血液黏稠度,血流通畅,使得患者脑组织血氧浓度增加,从而起到预防脑梗死的作用。药理学研究表明〔8〕阿托伐他汀钙能够作用在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影响肝细胞内胆固醇生物合成,使得血液内胆固醇、脂蛋白水平降低;同时,肝细胞表面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数目显著提高,机体内低密度脂蛋白分解代谢速度加快。氯吡格雷是血小板抑制剂,能够竞争性结合血小板膜表面二磷腺苷受体〔9〕,导致血小板聚集受到阻碍,使得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得到有效降低〔10〕;同时还能与阿托伐他汀钙协同作用,发挥抗粥样斑块作用。本次研究结果表明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氯吡格雷能够降低血小板数目、促进凝血,改善纤溶系统平衡,使得粥样斑块发生率降低。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氯吡格雷能够有效预防老年TIA患者脑梗死的发生,且用药过程中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较低,因此安全性尚佳。

1 李宝霞.尿激酶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及对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影响〔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3;30(10):829-32.

2 Oyama H,Kito A,Maki H,etal.Subarachnoid hemorrhage caused by dissection of the basilar artery:a case report〔J〕.No Shinkei Geka,2013;41(9):791-5.

3 Kono S,Deguchi K,Omote Y,etal.Reducing hemorrhagic complication by dabigatran via neurovascular protection after recanalization with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 ischemic stroke of rat〔J〕.J Neurosci Res,2014;92(1):46-53.

4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撰写组.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 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54-60.

5 Charidimou A,Kakar P,Fox Z,etal.Cerebral microbleeds and recurrent stroke risk: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ischemic stroke and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cohorts〔J〕.Stroke,2013;44(4):995-1001.

6 Wopking S,Kastrup A,Lentschig M,etal.Recurrent strokes due to transient vasospasms of the extracranial internal carotid artery〔J〕.Case Rep Neurol,2013;5(2):143-8.

7 张 灏,米登海.抗血小板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31-98.

8 Chen X,Wang ZJ,Sy C,etal.Computer-aided diagnosis expert system for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J〕.Neurol Res,2014;36(5):468-74.

9 王燕慧,张 灏.他汀类药物与氯吡格雷相互作用争议的现状〔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11;38(2):104-7.

10 王燕慧,张 灏,孟晓冬,等.抗血小板治疗后再联用阿托伐他汀对代谢的影响和药物相互作用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3;29(11):807-9.

〔2015-11-03修回〕

(编辑 袁左鸣)

孙中武(1964-),男,博士,主任医师,主要从事脑血管疾病研究。

张成刚(1983-),男,硕士在读,主治医师,主要从事神经内科临床研究。

R743

A

1005-9202(2016)19-4759-02;

10.3969/j.issn.1005-9202.2016.19.039

猜你喜欢

汀钙氯吡格雷
老年冠心病运用阿托伐他汀钙复合曲美他嗪的临床诊治效果分析
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于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清脑舒络汤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中风恢复期患者的临床观察
探讨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脑梗塞的临床观察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心理解读
瑞舒伐他汀钙在预防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术造影剂肾病中的应用效果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
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治疗缺血性脑卒中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