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小泉和王麻子两把老剪刀的故事

2016-11-24撰文李钰

中国新时代 2016年11期
关键词:王麻子张小泉刀剪

撰文>>>本刊记者 李钰

张小泉和王麻子两把老剪刀的故事

撰文>>>本刊记者 李钰

为了跟上岁月的脚步,不被时代淘汰,以张小泉和王麻子为代表的老字号剪刀品牌都在努力着,试图用创新赢得市场的认可,因为它们的身上,承载着弘扬中华刀剪文化的使命。

几乎所有中国家庭,都有一样必不可少的生活工具——剪刀。从古人发明剪刀起,经历几千年的变迁,中国的剪刀除了构造不断改变、种类愈加丰富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处于“南张北王”的品牌竞争格局。几百年间,这两把老字号剪刀成为千家万户重要的一员,细数古今,它们在中国剪刀史上留下了浓重的笔墨。

有学者猜想,古人刚开始都是用刀裁切布料,用刀砍伐树枝,从一只手拿刀到两只手各拿一把刀,后来一只手拿两把刀的路线发展,再到一把交刀两个刃的出现,剪刀就慢慢地形成了。

据资料记载,我国发现的最早剪刀实物是西汉铁剪。1934年陕西宝鸡西汉墓中出土了一把铁剪。此后,西安、洛阳、长沙及山东长岛等地都曾出土过西汉时期的铁剪。《管子·海王篇》记载齐国的农家子女织布定有“一针一刀”。但这种“刀”是否是剪刀,目前尚未有考古证据,未能定论,但是已经有剪刀的雏形了。

在之后的历史中,不同朝代都有自己的特色代表:唐代的鎏金錾花银刀,在材质和装饰上大为讲究,彰显大唐皇朝的富足和辉煌;五代北宋时期,则利用杠杆原理,将原来的交股屈环剪刀升级为支轴剪刀,开启了剪刀历史中革命性的演变,为10世纪至今1000多年里人们使用的剪刀定了型;元明时期的剪刀式样则要更加精巧,明末名士文震亨《长物志》书中写道,“有宾铁剪刀,外面起花镀金,内嵌回回字者,制作极巧,倭制折叠者,亦可用。”所谓“倭制折叠者”指的是当时的日本式剪刀,但是历史证明,这种日本式剪刀实际上是由我国传入日本的。到了清代,剪刀生产已成规模,竞争也变得前所未有的激烈,在一番优胜劣汰之后,出现了“南张北王”两大剪刀品牌并驾齐驱、你吟我唱的局面,这种情形一直保持到民国和新中国。

清末民初刺绣大家沈寿口述、张謇整理的《雪宧绣谱》一书中曾写道,“剪宜小,宜密锋,宜锐刀。苏杭、北京皆有之。”这便很好地印证了中国当时的剪刀主要出产于苏杭和北京两地。

所谓“南张”,指的是杭州的张小泉剪刀。早在明崇祯年间(1628年),皖南黟县制剪高手张小泉为谋发展,带着儿子近高来到杭州,在吴山北麓大井巷搭棚设灶锻造剪刀并出售,因采用浙江龙泉的好钢作原料,打磨工艺又精湛,样式精美,经久耐用,因而远近闻名。这时,它的牌名还是“张大隆”。但是这种火爆的生意场面也导致同行艳羡,各种冒牌“张大隆”的剪刀遍布市场,无奈之中张小泉于清康熙二年(1663年)毅然将招牌改用自己的名字“张小泉”。之后,张小泉的子孙们继承了祖业,继续锻制着“张小泉”剪刀,并和各种冒牌的行为做着斗争。既有在张小泉三字之下加上自己的名字如“近记”两字以示识别的无奈之举,也有趁着知县外出拦桥告状的疯狂举动,还有在中国第一部商标法颁行之初,就向清政府农工商部申报“张小泉”三字作为商标的理性行为,这一切只为制止冒牌对张小泉剪刀的冲击。

工人技师朱生庆演示王麻子剪刀的“盘活”技艺

得益于整个家族祖传手艺的传承和不断精益求精,张小泉剪刀得到了外界的高度褒奖。乾隆年间,它就被列为贡品;1915年在美国巴拿马世博会上获得银质奖章,从此剪刀远销南洋、欧美一带;1929年更是在首届西博会获得特等奖。

所谓“北王”,指的是北京的王麻子剪刀。清代顺治八年(1651年),在北京菜市口出现了一家以经营剪刀火镰为主的店铺。这家主人姓王,脸上长有麻子,人称王麻子,他每次都是亲自挑选,严把质量关,坚持“三看两试”,即看外观,看刃口,看剪轴,试剪刃,试手感。只有经过他检验合格的剪刀,才能拿到柜台上出售。因而这家剪铺很快以其质量上乘而闻名,各地的客人也纷纷慕名前来购买,人们都称这家的刀剪为“王麻子刀剪”,于是这家店也被称为“王麻子剪刀铺”。

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王姓掌柜后人在北京宣外大街135号挂起了“三代王麻子”招牌,将“王麻子”三个字打在所卖的剪刀上作为王麻子剪刀的标记。由于“王麻子”已深入人心,产品好销,市场上出现了“汪麻子”“吾麻子”“××麻子”等借王麻子光儿的商号。当时文人李静有诗写道:“刀店传名本姓王,两边更有万同汪,诸公拭目分明认,三横一竖看莫慌。”

新中国成立后,当时北京刀剪行业共有55家作坊,除极少数在用自己的品牌外,大都用“真王麻子”“真正王麻子”“汪麻子”等售卖。为了发展工业,满足市场需求,北京市政府对刀剪行业进行整顿,所有刀剪作坊联合在一起,统一使用“王麻子”商标,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王麻子剪刀品牌由此有了快速发展的保障。

市级王麻子剪刀传承人杨海滨手工制作剪刀

作为民族老字号品牌,张小泉和王麻子都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重视。1956年3月4日,毛主席在《加快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文中指出:“王麻子、张小泉的刀剪一万年也不要搞掉,我们民族的好东西,搞掉了的,一定都要来个恢复,而且要搞得更好一些。”1956年12月7日毛主席对民建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发表关怀老字号的重要谈话,又强调指出:“王麻子、东来顺、全聚德要永远保存下去。”毛主席的讲话使以张小泉和王麻子为代表的刀剪行业和老字号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两个剪刀品牌都被国家认定为“中华老字号”,它们各自的剪刀锻制技艺也被国务院、文化部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中国民族工业的代表,张小泉和王麻子也都经历了政府大力扶持的阶段,只不过在市场经济改革发展的浪潮中,二者的命运似乎都没能照着原有的路子走下去,但是始终在锲而不舍地延续着曾经的辉煌故事,真正地印证了那句“剪不断的是情感”。张小泉经过两次改制,如今的杭州张小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实际是民营资本控股,品牌运营业朝着多元化的思路在进行,除了传统的刀剪产品外,还发展出了炊具、个人护理产品等种类。而原王麻子剪刀厂则经过系统内的重组,成立了北京栎昌王麻子工贸有限公司,在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运营下,王麻子品牌形成了剪刀、菜刀、厨房用品、美容工具等产品。

纵使时代变迁,剪刀依然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了跟上岁月的脚步,不被时代淘汰,以张小泉和王麻子为代表的老字号剪刀品牌都在努力着,试图用创新赢得市场的认可,因为它们的身上,承载着弘扬中华刀剪文化的使命。

猜你喜欢

王麻子张小泉刀剪
广东永光刀剪集团有限公司
张小泉新添国内首台开刃机器人
中医药堂传奇 第五十九回 王树森苦创福庆堂 王麻子膏药传佳话
张小泉IPO:几家欢喜几家愁
广东永光刀剪集团有限公司
“王麻子”钝了?
广东永光刀剪集团有限公司
风 光
等你来溜门
“张小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