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家馆子的关注度有多高

2016-11-23丁云

现代苏州 2016年25期
关键词:苏州人苏州饮食

记者 丁云

一家馆子的关注度有多高

记者丁云

午间,弄堂里的狭小店面被挤得到处是人。前一间后一间,坐满了正午饭的人。隔壁,是饭店原来的地方。现在大门紧闭,贴了一张告示。因所在建筑本身受保护的原因,现在不给再经营餐饮了。

这样一家饭店关门歇业后迁址另开,受到大量关注。坊间消息也层出不穷。当然,还有纷至沓来,必到店一游,将其作为苏帮菜首站的游人。这是苏帮菜的魅力,也是饮食文化的影响力。这家饭店已经具备了文化标签。

一个人的饮食生活

一个正宗的老苏州人,过去的生活可以这样通过饮食来描述。

清早,苏州男人到茶馆,熟悉的堂倌跑来问,今天要吃点什么?男人想了想,你帮我去拿碗面。老样子。堂倌到就近的面馆端来,滚烫的面放在盛有热水的器皿里,上面以毛巾覆盖。堂倌的服务相当好,当然,每个月他都可以从面馆抽成。

如果不吃面条,这个苏州人也许会让堂倌到大饼店买一副蟹壳黄,一甜一咸。蟹壳黄比大饼档次要高一些。再不然就让堂倌去买一客生煎包。过去的生煎包是5只一客,4只打底,1只结顶,叫“福禄寿喜财”。

如果今天实在不想吃,几个人约到附近直接吃午饭,叫“和菜”,就是现在套餐的意思。3块人民币的和菜已属蛮好。来个炒鱼块,来一份葱油蹄髈,或者今天是带汤蹄髈。店里人不忘拖一句,汤里要不要放些冬瓜?几菜一汤之后,如果要喝酒,再来个小份的三拼盆,一素加爆鱼、咸水鸭。吃完去听书,听完三点半,去洗个澡。之后回去。

晚上有人喜欢吃简单点的,花生米、皮蛋,再吃点粥,喝杯黄酒后结束。而到今天,想要原汁原味地感受一下老苏州这样的生活,似乎并不太容易。

苏州人的菜馆,有苏州人的生活痕迹

一种食材的烹饪花头

一个人的一天对于苏帮菜的涉猎,过于苍白,那还是看看一种食材,苏州人如何处理。

苏州人吃虾只吃河虾,当然包括太湖白虾。

虾可以做呛虾。过去水质好,虾新鲜、干净,用高度白酒呛。摆盘时,下面一个盘子,上面一个碗扣住,上桌时把碗拿走,酒香四散,鲜虾噼里啪啦地跳,得名“满台飞”。吃的时候,沾酱有乳腐露、粗、虾子酱油之类。有家饭店当年十大名菜之一,鲜活呛虾。

除了不沾辣,苏州人饮食上的特点貌似还有,老苏州不吃生的蛮多。不吃呛虾么,就吃油爆虾。反正本地草虾,薄壳,怎么做都好吃。据美食老饕韩鹤峰老先生说,盐水虾是后来流行起来的,做法简单,稍微汰汰,剪都不用剪,水滚了,连虾放入葱姜。但老苏州是忍不住嘴馋的,虾个大时,还是吃一顿油爆虾最爽。

虾按大小寻思着各种烹饪。有一道三虾面,里面有虾籽、虾仁、虾脑。每年农历五月之后的一个月里,虾处在排卵期,这时才能聚齐虾籽、虾脑,和一年到头都有的虾仁。那碗面一定要吃拌面。一碟三虾,倒一半拌面,另一半要当咗味的小菜。

虾仁可以做道“茄汁棉花”,番茄酱浇在雪白的虾仁上,秘诀是用荤油烧,才能烧出虾仁的白嫩。

不过,碰到嘀嘀呱呱的本地老饕,吃的本领上怎么能不露一手?苏州过去有野味店,只卖麻雀、鸽子之类的野味。马永斋是两块名招牌之一,韩老说,他小时候实在喜欢吃那家的熏虾。开水滚过的虾撩上来后,放在卤汁里渍,渍完开始熏。熏虾要用炭基,模子用煮面的碱水浸过,很韧。最下面有炭屑,火烧旺后,文火慢慢上来。七八只炭基上面放了松木屑,再放黄糖,渍好的虾搁在铁网上,黄糖的焦糖香与松木香徐徐上升,透过虾肉,熏出来的虾,光看做法都觉得好吃。

一个菜系的风土气息

一直纳闷,都说苏州饮食贵在时令,那么其他地方怎么个不时令法了呢?受条件限制,又没有淘宝,没有南来北往的贡船,或不远千里往来于岭南与长安之间的快马,普通人还不是有什么吃什么?

当然,美食老饕韩老报起青菜名时,好像有了点感觉,不单鸡鸭鱼肉蔬菜水果样样俱全,单一样青菜,一年里从矮脚青菜、鸡毛菜、小青菜、塌窝菜、蛤蟆菜、长杆菜……根本不停歇。过去有句话,“杭州不断笋,苏州不断菜。”苏州一年四季都有菜。所谓时令,是原材料过于丰富繁多,得紧着赶着吃,不然就只能跳过吃下一波了吧。苏帮菜是少不了原料的踪影的。

苏帮菜里分得细,过去的汤算大菜,也丰富。一般的血汤,分毛血汤、混血汤、清血汤、大血汤。里面再搁鸡片、鱼片、烽肉、肚片、腰片之类,大概就是我们日后在饭店里吃的八珍汤、八宝汤了。

熏虾是吃白相的。几个人下午无聊,都是会吃的朋友,公子哥,文艺届朋友圈之类,“啊要弄点什么么什吃吃?”“好咯呀。”到处张罗点,包括买两只熏虾,各种甜咸都有。吃酒的人再来一些黄酒。

这些都不能当饭,吃着玩的,满足了口欲,不能果腹,也不需要果腹,且都进行在熟人之间,因为东西虽是真好吃,但吃起来总觉得有些不雅。苏州人最怕坍台。

从食材、烹饪、味道、品相,多种变幻,以致百吃不厌,不会产生味觉疲劳与视觉疲劳。上酒、上菜都有顺序。与其说是风俗礼仪,不如说是摸索出的集经验窍门、科学、艺术等多门类于一体的综合学科。张爱玲说,中国人的好吃,是一种最基本的生活艺术。

这生活艺术的背后,也有人的精神意志,吃菜的人,做菜的人。

一种烹饪的文化精神

吴门人家的沙佩智说她店里掌勺老师傅,是解放后培养的第一批苏州厨师。老师傅们当年学烹饪时的教材,也是由前面儿的大厨编写。既不是文人写的,里面使用了大量厨师们的术语或俗语,一般人看不太懂。但她后来发现,教材中上世纪五十年代与六十年代的思路,不一样。原因大概是那个时期,做饭的思路在发生转变。

今天看来,恰是五十年代的大厨承上保留了更多苏帮菜经典的思想与技法。到六十年代,经历了自然灾害和运动两个动荡时期,技术、食材简化,也吸收了外帮菜的烹调理念。

原来苏帮菜烹饪加汤,是原汤,原汁原味,突出本味。到后来,烹饪书上的高汤,苏帮菜大厨是不认同的。他们认为高汤是杂汤,调和出了一种味道,与原汤有区别。

师傅们的执拗,体现了苏州人烹饪,充满了对饮食文化、对食物和原料、以及对自然的崇敬与喜爱。

饮食的思想,也体现到了苏州人生活习性的方方面面。比如喜欢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原来什么样子就什么样子,性子细腻、仔细。

中国文化,大体可以从饮食文化这一支流上去寻根、散开。我们的饮食习惯、饮食方式、饮食口味等皆有文化上的缘由。反过来,从饮食上可以寻找到文化上一切的蛛丝马迹,饮食保留了我们的文化思想、文化精髓,又带有亲近感,通俗易懂,特别容易理解。

所谓饮食,有食,有饮。过去的茶馆让一些人念念不忘,赞叹老苏州的茶馆文化是好东西。除了吃讲茶,人们喜欢在茶馆辩论,回去后大量翻书查资料,第二天在茶馆聚头接着辩,接着论。议题也绝不是无事生非,或满腹牢骚,格调颇高。

苏帮菜也确实在不断吸收、创新、融合。苏州传统菜肴,芙蓉鸡片、雪花鸡球、菊花鱼、松鼠鳜鱼、蜜汁火腿、蟹粉菜心、冰糖蹄髈、老虎肉、剔心莲子羹、桂花小圆子、藕粉鸡头米等。但公认苏帮烹饪,从治鱼开始。宋室南渡,饮食上有了变化。宋代,其他地方把鱼做成松鼠,就有了松鼠鱼,当时的鱼选用黄河鲤鱼,鱼的肉身比较大。传到苏州后,就用鳜鱼,肉身容易开花刀。到明代晚期就形成了名菜松鼠鳜鱼。直至番茄传入中国,茄汁逐渐代替了糖醋。

苏帮菜馆浓缩了苏州的妙趣

苏州的很多东西,特色都体现在文人性上。饮食不会例外。闲云野鹤的文人与等级森严、严谨规矩是有出入的,文人更有创造性,俗话讲,就是花头精多。

《浮生六记》里,沈三白讲他与云娘的故事,略有提及饮食。除了荷叶茶,夫妇俩的起居衣食,及房舍内器皿,都偏好勤俭而雅洁。

沈三白喜欢小饮小吃,不喜欢多用菜肴。芸娘就为他布置了一个梅花盒:二寸大的白瓷碟六个,中间放一个,外边放五个。梅花盒涂上油漆,形状象朵梅花。底部有凹棱,盖子上有把柄如花蒂。放在案头犹如一朵梅花覆盖在上面。打开再看,里面的菜肴六种颜色,好像放在花瓣中,两三个知己可以随意拿来吃,吃完了再添加。另外再做矮圆盘一个,以便摆放杯、筷、酒壶,移动拾掇起来极方便,食物也省俭。

这个太过文艺了。请教年长的老苏州。过去正式的苏帮菜菜盘,器皿不小,“四三拼盘”大概用10-12寸的盘子。另外,美食家老凡说,在老苏州饭店里,还有一种情形,菜盘子的形状不一,有的方盘,有的圆盘,是为结账。堂倌结账,不用了解这桌吃了哪几道菜,只看盘子形状,形状代表价格。这是老苏州饭馆里的传统。同样,面店里的面碗也有特征。

除了盘中美食,苏帮菜也看环境。最好有亭台楼阁,置于山水之间。苏州的人家建了许多私家园林,将这样的景象搬到了自家庭园。江南船菜不乏山水之景的妙趣。《美食家》里已概括,环境、气氛、心情、处境等都是吃喝的境界。环境、氛围心旷神怡,即使普通食物,送到口里也会变成美味。

与其说一家馆子的关注度有多高,不如说是在背后,大家对苏帮菜,对苏帮饮食文化,对妙趣横生的苏州,充满了极度的热忱。

苏帮大厨们的执拗,体现了苏州人对自然的崇敬与喜爱

猜你喜欢

苏州人苏州饮食
“鲜”是苏州人的执念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春节饮食有“三要”
饮食如何搭配才健康
入静止观的苏州人
何为清淡饮食
张建霖
一本杂志和她的生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