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经济增长的逻辑解读

2016-11-21温静静

商场现代化 2016年26期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供给侧改革经济增长

温静静

摘 要:对我们当前的中国经济形势怎么看,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如何,笔者将采取时间顺序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逻辑加以梳理,笔者认为,过去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两大支撑”一是人口红利、二是资源禀赋;当前中国经济新常态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产能过剩、杠杆率过高;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着力点重点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不可忽视需求端管理。

关键词:经济增长;经济新常态;供给侧改革

一、过去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两大支撑”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形态的基础,只有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高度出发才能解释清楚中国经济告诉增长的逻辑。从生产力角度出发,过去支撑中国经济告诉增长的两大支撑一是“资源禀赋”,一是人口红利。

1.资源禀赋

中国地大物博,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矿产资源,这使我们在经济增长过程当中底气很足,同时,中国在拥有很多自然资源的同时,生态环境他的空间比较大,但是我们在高速增长中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巨大,为了追求GDP对污染采取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导致环境破坏严重,借用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描述:从现在来看,能源以及环境的承受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可以看到,中国目前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以及资源消耗的程度,北京乃至苏杭等地较为突出的雾霾问题,就是对自然环境严重破坏的恶果,通过短时效的终端治理如搬迁污染企业、错时生产关停等已经治标不治本,必须提倡节能减排,改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能源和生产革命。

2.人口红利

过去我们经济增长劳动力人口数量很大,劳动力成本低,我们一直享受着人口红利,改革开放一直以来,老年人口数量较少而劳动人口较多,抚养比率较低,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目前的劳动人口形势十分严峻,有数据表明,2012年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减少,2013年减少244万,2014年减少371万,2015年减少483万,中国劳动力人口呈现双减,预计2010年-2020年我们劳动力人口减少了3000万,与劳动年龄人口减少直接相关的是流动人口减少,而且随着人口政策的逐渐实施,中国目前的老年人口逐渐增多,导致抚养比率较高,人口红利急转直下,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困难较大,必须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

可见,资源能源环境,劳动力人口这两大生产力支柱支撑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了30年,现在这两个支柱必须调整,转而依靠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

二、当前中国经济新常态面临的主要问题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变为中高速,尽管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总体稳定,但是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1.经济下行压力增大

从生产关系的制度环境来看,过去对宏观经济管理的需求刺激主要依靠的“三驾马车”接续乏力,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出口主导型的经济在外需疲软,国外市场经济低迷的影响下,出口受挫;投资方面,过去地方政府的投资主要围绕房地产、制造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过渡偏重房地产开发有可能增加金融系统风险,如2011年底开始温州房价出现暴跌,2012年后鄂尔多斯鬼城风波又起,烂尾楼被曝光,虽然两个城市地产崩盘的方式不一样,但是两者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民间资本过渡投资地产,地产业杠杆高集聚风险,库存严重,投资效益低下;消费方面,决定居民消费的居民收入占GDP的的增长速度赶不上GDP增长的速度,消费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尚需时日。“三驾马车”构成的生产关系的制度环境均出现问题,导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

2.产能过剩

从生产关系的产业结构来看,过去经济增长严重依赖煤钢铁、石油等资源,以至于现在突出的产业结构,是依赖一些产能过剩的像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像这些行业,而那些低能耗低成本那种运作起来可持续的产业如第三产业服务业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产业结构的不平衡凸显在产能过剩问题上,2012年我国钢铁、水泥、电解铝产能利用率分别仅为72%、73.7%、71.9%,明显低于国际通常水平,不仅传统产业、光伏、风电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样存在着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产能过剩项目对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很大的压力,这些项目如果没有严格执行环保标准,就很可能会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差能过剩很难消耗,沉重地影响了我们经济的发展。

3.杠杆率过高

从生产关系的金融制度方面看,过去30多年间,随着放权让利改革的推进,财政收入的下降,国家在投资面前面临的筹资困境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金融剩余①成为支撑我国9.6%的长期经济增长的稳定的资金来源,金融剩余的存在必须要以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的并存作为条件,我国的渐进改革使得1984年以来,我国的国有银行体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展,动员了分散在千家万户的金融剩余,解决了国家的筹资困境。国有银行体系通过政策性贷款的途径,保证了渐进式改革过程中国有企业的正常运转。但是,这样的改革成功经验的背后却也包含着我们未来多少年经济增长可能要面临的风险,直接的风险就是过去30多年间我们的政府部门、企业部门杠杆率过高,2014年实体经济杠杆率已经达到211%,实体经济偿债本息额已经达到新增GDP的138%,系统性区域性的金融风险可能一触即发。因此,我们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降低杠杆率。

三、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着力点

1.重点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特别是十二五时期,为了保增长或稳增长、保就业、促民生,中国主要是立足于总需求调控,采取了一系列主要针对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宏观调控政策,如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政府投资政策。但是我们看到,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作为一个体量庞大的经济体,已高速驰骋多年,经济增长基数增大,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必须通过放慢经济增速,获得发展空间,调结构。中国现有的生产能力、生产技术水平、产品质量、产品数量,完全可以满足中国的需要,只是这个满足体现在总量上,而在结构上还存在一定的缺失。当前,供给与需求之间最大的难题就在于需求结构发生了一系列显著变化,而在供给层面上却很难与之同步发生改变和转变。因此,这一时期就要推进结构性改革,使供给的产出、组织形态与需求的结构、发展形态匹配到一起。所以,当前的工作重点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产能调整、产出结构、生产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等的深入调整,不断优化提升生产工艺,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也不可忽视需求端管理

从需求侧的投资、需求和出口来看,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潜力较大:

一是投资依然有较大强力,我国在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城镇化建设等方面还有很大潜力可挖,据美国中情局披露,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与发达国家仍相差极大,特别在机场数量和互联网领域,铁路公路已基本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但人均数量仍差距较大,需更大投资。但必须明确的是,为了降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杆杆率,不能再依靠以前融资成本太高,偿债压力太大的信贷支持型增长,要转向依靠直接融资,把基建投资从银行贷款中剥离出来,发行相关的市政建设债券,成立基础设施建设长期基金,降低融资成本,降低地方政府的杠杆率。

二是消费面临结构升级的大好机遇。随着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向旅游、娱乐等享受型需求以及教育创新等发展性需求阶段转变,我国的消费结构升级面临大好调节机遇,如针对出国旅游热,要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一批五星级经典,注重旅游文化内涵的提升,把游客留在国内。针对现在的港代、俄代热,内地的一些大中城市可以降低消费税,在一些重要空港设立免税店,引导居民国内消费等。只要敢于改革,扩大内需能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经济再次增长。

三是外资尽管比较困难,但也有不少有利因素。2012年开始,美国经济复苏、出口外部环境有所好转,有利于我国出口的长期增长。从进口来看,大宗商品价格的长期走弱,石油、铁矿石等价格的下降可以节约大量的外汇进口资金,令中国成为大赢家,中国经济由此获得实实在在大的好处,这就为我们长期的供给侧改革赢得了时间,提供了有效的支撑和缓冲。

注释:

①金融剩余是斯坦福大学的经济学家麦金农教授发现的,简单算法是:老百姓持有的国有银行的存单总额-国有银行对老百姓的贷款总额=金融剩余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R].2015.11.

[2]高善文.经济运行的逻辑[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1版),2013.

猜你喜欢

经济新常态供给侧改革经济增长
经济新常态下河南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
浅论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究
反腐与经济增长
人口结构与中国经济增长的经济分析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碳排放、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